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石油天然气   6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油气资源评价系统(PASYS)是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中统一开发和使用的大型应用软件系统,它为本次资源评价提供了统一的评价标准、方法体系和评价流程。整个系统以油气资源评价为中心,在功能强大的数据库和图形库平台基础上,将盆地评价、区带(区块)评价、经济评价3大应用子系统及若干辅助功能模块(如图形矢量化、图形编辑、地质符号编辑)有机地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下,可以对盆地级、区带级、区块级等地质目标进行综合评价、模拟计算和资源评价。各应用子系统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彼此闻又具有有机的联系,形成了完整的资源评价体系。在计算机技术上,本系统采用最新的面向对象的C Builder和Visual C 语言进行研制开发,数据总库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平台,本地库采用Access平台。整个系统具有方法先进、功能实用、操作简便、交互性强、软件集成度高、全中文界面和支持客户/服务器工作模式等特点,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三次资源评价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应用效果,同时首次建立了油气资源评价的刻度区库、基础库、成果库和图形库,为今后油气资源的日常、动态评价提供了软件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2.
东营凹陷沙三晚期古生态与古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分析介形类化石组合与生态特征,结合优势度与信息函数分异度分析,进而探讨东营凹陷的古环境。认为东营凹陷沙三晚期存在以下5种环境:冲积-滨湖;冲积-三角洲平原;浅湖-三角洲前缘;较深湖-前三角洲和湖湾环境。   相似文献   
23.
油气资源与目标一体化评价技术是21世纪石油工业领域应着力发展的十大技术之一.通过对技术内涵和应用需求的分析,提出了构建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并研制集成了集勘探数据管理、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目标评价于一体的"油气资源与目标一体化评价系统RIOSys 1.0".该系统由"油气资源与目标一体化评价数据图形总库"及"油气资源与目标一体化评价应用软件"两大层次构成,集成了包括数据库-图形库、区块评价、勘探目标经济评价与决策、油气资源空间分布及风险预测技术在内的多项新技术,是开展油气资源与目标一体化评价研究的工作平台,将在今后的勘探评价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在新层系、新领域勘探获得一批重大突破,但新增储量品质下降,非常规进入储量序列,亟需明确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潜力,明确剩余天然气资源的重点勘探领域与有利勘探方向。为此,中石油以近十几年来的油气勘探成果、地质认识成果与资料积累成果为基础,攻关形成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技术体系,系统开展了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为78×1012m3,相比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增长8×1012m3;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包括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及天然气水合物4类,其中致密气地质资源量为21.86×1012m3(致密气评价范围不包括济阳、东濮、南襄、苏北等),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为80.21×1012m3,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29.82×1012m3,天然气水合物地质资源量为153.06×1012m3。陆上常规剩余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岩性—地层(碎屑岩)、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及复杂构造等四大重点领域,并且以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冲断带2个领域为主。海域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域构造、生物礁和深水岩性3个领域。海相碳酸盐岩、前陆、岩性地层、复杂构造和南海天然气资源量合计剩余59.83×1012m3,占全国剩余天然气资源量的94%。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常规现实有利目标区带10个,致密气有利目标区带4个、煤层气4个、页岩气6个。  相似文献   
25.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进展与新一代评价软件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梳理国外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归纳出国外重要的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最新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指出多方法、多学科和多领域的知识综合是评价方法的发展方向,油气资源空间分布定量预测与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相结合是评价技术的发展方向。通过总结中国历次全国性的油气资源评价特点,分析中国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存在的不足,优选出适合中国勘探现状的评价方法,建立了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体系,研发了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系统。介绍了评价系统的结构、主要功能模块和5大特色技术,即以小面元法为核心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三维三相达西流模拟技术、基于刻度区解剖的类比评价技术、经济评价与环境评价技术和基于WEB-GIS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展望了评价系统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6.
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致密油勘探生产与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现状、总结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了适合于我国的致密油资源评价方法、工作流程,介绍了最新评价软件的结构、模块和功能,改进了小面元法,形成了GS预测技术,并根据各种评价方法在中国石油第四次油气资源评价中的使用情况,分析了评价软件的应用效果。应用实例展示该技术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资源分布预测中效果明显,预测出优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姬塬的北部和南部、环县东部、长官庙南部、城壕西北部和东部以及塔儿湾等地区,为下一步勘探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用新思路评价冀中坳陷深县凹陷油气勘探风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冀中坳陷深县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油气成藏规律和成藏主控因素识别的基础上,建立了油气勘探风险评价参数体系及油气井和干井空间属性特征库。用马氏距离、模糊数学等数据集成方法以及贝叶斯概率模型,结合钻探成果,分别建立了两种集成方法及二者结合的含油气概率预测模板,对凹陷内各点的含油气风险概率进行了预测,实现了全凹陷含油气风险概率可视化。预测结果揭示出深县凹陷低幅构造、深西断阶、深南及衡水断阶等低风险勘探目标,从而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由于方法本身的特点,预测结果存在一些差异。马氏距离和模糊综合预测模板的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3.7%和79%,二者相结合法准确率达86%。由于模糊评判法综合利用了所有成藏地质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地质有利性,它指明的低风险范围较大,增加了勘探风险;而马氏距离方法只选取能区分油气井、干井的有效地质因素,指明的有利范围较小,预测目标更具体,但它缩小了有利区范围,可能会遗漏部分勘探潜力区。  相似文献   
28.
通过钻井、野外露头等资料,综合分析川东地区震旦系—寒武系烃源岩特征,揭示陡山沱组和筇竹寺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TOC平均值分别为1.38%和1.29%,Ro平均值分别为2.5%和2.22%,均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以池7井的热演化指标作为刻度,确定Baker-Ro模型适合于Ro史模拟。通过实验测试及对比研究,修正产烃率和有机碳恢复系数等关键参数,确定川东地区天然气运聚系数为0.4%。以此为基础,开展盆地模拟,得到:(1)川东盐下烃源岩生气量为192.54×1012m~3,天然气资源量为7701×108m~3;(2)开江—宣汉古隆起南部的大天池—双家坝—明月峡构造带及川东东部的方斗山—大池干构造带为油气的重要指向区,构造带盐下的寒武系龙王庙组和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为有利的勘探层系。  相似文献   
29.
改进的圈闭预探阶段快速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钻前圈闭预探阶段经济评价中圈闭预探勘探开发一体化评价和传统的圈闭预探阶段性评价两种思路优缺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储量预测、储量分级为基础,以储量价值为现金流入、勘探投入为现金流出的阶段性评价模型。该模型在综合考虑地质风险与资金效率的基础上,引入期望净现值和期望净现值比率作为圈闭优选指标,实现了单圈闭评价、无资金限制和资金限制条件下的圈闭优选。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以储量价值取代一体化评价中的油价,可以实现圈闭预探阶段的快速评价,且评价结果与一体化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该模型需要估计参数较少,可操作性更强,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图1表3参17  相似文献   
30.
根据我国陆上八大盆地40余个区带成藏条件的解剖结果,提取了油气成藏条件中的油气源条件、储集条件、圈闭条件、保存条件和配套条件参数共27项,对上述参数在中国盆地中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每一项参数的取值进行了等级划分,确定了每一项参数的分级界限,以40个区带作为统计样本,进行了因子分析,剔除初选参数中对油气成藏影响不显著或与其他参数相关的变量,最终确定了包括21项参数的区带地质评价参数体系和参数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