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0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73篇
电工技术   64篇
综合类   217篇
化学工业   373篇
金属工艺   16篇
机械仪表   27篇
建筑科学   165篇
矿业工程   72篇
能源动力   34篇
轻工业   128篇
水利工程   55篇
石油天然气   2122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14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0篇
冶金工业   30篇
原子能技术   21篇
自动化技术   25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86篇
  2010年   185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91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29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提出了一种NMR测-注-测方法(NMRLIL)来估算多种探测深度时碳酸盐岩井的渗透率和残余油饱和度。以前的方法都是关于怎样利用NMR确定剩余油的,本文的方法包括取心和NMR测井两步操作,接着用加入添加剂的泥浆通过套管下扩孔再利用低频、高频MRIL仪重新测井。NMR取心测量已用于改进测井解释。 本文的方法包括用MnCl_2加入泥浆前、后的NMR测井。顺磁离子(Mn~( ))使得水信号衰减更快,从而可以识别并测得到油信号。泥浆中加入添加剂后,井孔被扩大以保证有大量的添加剂在重新测井之前侵入到地层中。通过对比加入添加剂前后井的NMR测井曲线产生剩余和/或残余油饱和度剖面。 在一口井中用NUMAR的MRIL和斯仑贝谢的CMR两种测井仪器进行测井,两种测井结果除不规则井段外是一致的。 用双探测深度的MRIL仪确定泥浆滤液侵入范围以及被测得的是否是剩余和/或残余油饱和度。在该井的上段,低频(探测深度较大)仪比高频仪显示的剩余油饱和度值要高,两者的差异随探测深度的增加而增至零。 本文给出的新方法已在得克萨斯的两口井得到了应用,用来评价CO_2先导性试验方案在白云岩地层的可行性,已设计了第三口井。  相似文献   
22.
加聚合物注水是最广泛应用于改善注水开发的措施之一。这是由于聚合物流度比的作用,这种作用使注水的水平和垂向波及效率都得到了提高。在目前的研究工作中,实验室工作完成了对聚合物驱替Nubla原油作用的研究。这种原油取自于Suez-EGYPT湾的十月油田,由于剩余油饱和度值不同,应用聚合物溶液的浓度和段塞大小也不一样。结果表明:在注入聚合物的初期,随着剩余油饱和度的增加,采收率也相应增加。这是因为石油的相对渗透率(因石油的流度引起的)是含油饱和度起作用。在油藏开采的早期含油饱和度很高。人们还发现由低浓度大段塞而获得的采收率比高浓度小段塞的采收率高。最大的聚合物采收率(表示为聚合物产出油的体积/注入聚合物的重量)是在聚合物浓度为500ppm,段塞大小为15%的孔隙体积(PV)时得到的。  相似文献   
23.
弱凝胶调驱降维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用于弱凝胶调驱的化学驱软件大多存在计算速度慢、数值弥散现象严重的问题,为了提高弱凝胶调驱数值模拟的速度和精度,提出了降低维数的模拟方法。利用追踪流线的方法,将弱凝胶调驱的三维渗流问题,转化为沿流线计算饱和度的一维问题,大大降低了求解饱和度方程组中方程的数目,从而提高了计算速度。利用该方法,模拟了玉门老君庙油田一个试验井区的水驱开发历史,优化了弱凝胶调驱的注入浓度、注入速度及注入体积等参数,并预测了弱凝胶调驱的动态,预测该方案可提高采收率7.6%。  相似文献   
24.
不同压力下气层岩样m、n值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结指数m和饱和度指数n变化规律的研究一直是岩石物理学家和测井解释分析家关注的问题。压力是影响m、n的重要因素,但迄今为止,仍未取得可使多数人接受的一般性结论。实验开展了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气层岩样在不同压力条件下的电阻率测量,在考虑孔隙度随压力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m、n参数随压力变化的关系,得出结论:某些地区的气层岩样在压力增大时即使考虑孔隙度变化,m值增大,n值减小。  相似文献   
25.
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是油田水淹层测井评价中的重点和难点。当油田发生水淹后,储层的润湿性、地层水电阻率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剩余油饱和度评价所需的处理参数必须重新确定。以南中国海某河流相沉积油田的储层在水淹后的剩余油饱和度评价中的关键参数研究为例,通过模拟油藏条件下的岩电实验和地层混合水矿化度与实际含水率的关系,研究探索求取剩余油饱和度评价关键参数的有效方法,应用中与实际生产符合较好,为此类开发油田的剩余油饱和度的精确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6.
徐深气田火山岩储层测井解释饱和度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深气田兴城地区深层火山岩储层岩性复杂、储层流体多变、属于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性储层。火山岩储层岩性对电阻率的影响超过储层流体对电阻率的影响,其岩电实验参数特征与砂岩储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传统的阿尔奇公式难以准确求取储层的原始含气饱和度。下面以徐深气田兴城地区酸性火山岩岩电实验为例,探讨如何对传统阿尔奇公式加以改进,建立徐深气田兴城地区火山岩储层饱和度解释模型。经过多口井的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7.
早在1920年,油田电法测量中的电阻率各向异性效应就曾有过描述,钻穿水平岩层的垂直井眼内,电测井仪器的响应,有时戏不受各向异性的影响,也不受各向同性的影响,而实际的测井仪器各响应的是电阻率(典型的是用于岩心分析时测量的电阻率)的相同张量分量,以及其它未被采样且在地层评价时可忽略的各向异性的张量分量。各向异性能给测井响应造成显著影响的情况很少并且对测蝇响应亦无太大贡献。后来Archie(1942)依照质介质的电阻率理论给出了含水饱和度与电经关系的表达式。虽然他的结果表达式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幂律表式,但迄今59年来,它仍是一个用于定量地层评价的工业标准模型,随着高斜井与水平井钻井的出现,在解释理论中油藏各向异性特征不能再被忽视。一直以来,人们已习惯性地以一个标量方程式为基础利用测得的电阻率计算地层含水饱和度,因此问题很自然的就聚焦在各向异性将如何影响含水饱和度的计算上,通常含水饱和度方程中通过包含着张量因子(如电导率)与标量因子(如隙度和含水饱和度)这样两部分内容的形式表达。标量含水饱和度因子可由张量因子换算解决,然而,通过对角化电导率张量的各分离分量与相似标量,Archie方程可被独立应用于张量分量。  相似文献   
28.
地质储量丰度在剩余油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应用地质储量丰度来定量描述剩余的分布,避免了应用剩余油饱和度描述剩余油的片面性,从而为剩余油的挖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在文51块剩余油研究中通过应用该方法,提高了剩余油挖潜措施的有效性。文51块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该方法对剩余油的描述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黄隆基  姜文达 《同位素》2006,19(4):213-213
本发明为”井间钆示踪中子伽马能谱可动水饱和度监测方法”,其核心技术是在井间监测中用钆代替氚做示踪剂,将井口取样单一监测方法扩展为井下测井和井口取样综合监测方法,将监测目标从测定地层含水饱和度改变为测定地层可动水饱和度。在施工时先在注水井和采油井测量中子伽马基线,在注水井注入钆示踪剂,并测量中子伽马钆示踪注水剖面。此后,在相关采油井进行测井与井口取样双重监测,经综合分析分小层求出可动水饱和度井间分布。此项发明可用于注水开发油田高含水期监测可动水饱和度分布和划分水淹等级,进而估算剩油储量和有利区块。与现有的井间示踪方法相比,在厚层细分、薄层评价和用一种示踪剂实现多层监测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30.
大庆油田在聚合物驱后区块仍然有40%以上的剩余储量,准确预测聚驱后剩余油分布是挖潜这部分储量的关键。根据大量代表水驱后期和聚驱后期开发状况的测井资料,计算对比了单井垂向采出程度;通过绘制不同微相剩余油饱和度概率分布曲线和将井点所属饱和度区间标注在沉积微相图上,研究了聚合物驱后平面剩余油分布。结果表明:聚驱后,垂向上驱替趋于均匀,但油层上部剩余油比例较高,在垂向上,厚度小、渗透率低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基本没有变化,厚度大的油层部位,聚驱后剩余油剖面趋于均匀,但上部剩余油仍较多;在平面上,河道砂微相聚驱效果明显好于非河道砂微相,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相带尖灭、两相分界处以及渗透率变差部位和注采关系不完善的区域。该研究为进一步挖潜这部分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