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24篇
化学工业   21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29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67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4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在油气井固井注水泥过程中,由于套管偏心,井眼环空各间隙处钻井液被水泥浆顶替的情况不同,窄间隙处的钻井液受到较大的阻力而容易滞留。为了保证固井质量,从流体受力分析出发,研究了水泥浆与钻井液密度差以及流体流变性能等因素对注水泥顶替效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偏心环空内的钻井液滞留角度范围模型。采用"高斯数值积分结合弦割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计算了不同固井工况下的截面顶替效率,进而定量求得钻井液零滞留时的驱动压力梯度。对于直井和大斜度井,通过增大水泥浆与钻井液的密度差、降低钻井液静切力以及提高水泥浆动切力均有利于改善大斜度井和水平井内的注水泥顶替效率。  相似文献   
222.
以茧层丝胶为原料,干燥温度作为主要条件制备丝胶膜,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DTA差热分析等测试方法研究干燥温度对丝胶膜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30~100℃温度范围内,干燥温度对丝胶蛋白质的聚集态结构有显著影响。30℃干燥后膜内的丝胶聚集态结构基本为无定形,随着干燥温度的提高,膜内丝胶蛋白聚集态结构的紧密度增大,80℃以上增加明显。40℃左右是丝胶蛋白发生显著变性的重要温度区域。  相似文献   
223.
南马庄地区第三系地层埋藏深度较浅,且直接覆盖在下古生界灰岩(潜山)之上.由于潜山面上覆介质的速度是深度的线性函数,而潜山面以下(潜山内幕)介质的速度近于常数,所以对于潜山内幕的空校就不能沿用常规的空校方法.  相似文献   
224.
将脱胶蚕丝纤维分别浸渍在磷酸氢二钠和硝酸钙溶液中矿化,使磷酸钙盐沉积在蚕丝纤维上。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沉积物的结构,结果显示沉积在蚕丝纤维上的结晶主要为羟基磷灰石晶体;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沉积物呈鳞片状及针状结晶;拉伸强度测试结果显示纤维矿化以后发硬,拉伸断裂伸长率下降,拉伸断裂强度也下降,总体变化不明显。磷酸钙盐与蚕丝纤维有较好的亲和力,能在蚕丝纤维上沉积,而对纤维的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25.
为了研究堰塞湖渗流稳定性,通过钻孔资料及试验获取关门山沟堰塞坝地层结构及物理参数,采用Visual Modflow建立堰塞坝三维渗流模型,研究堰塞坝在1 705,1 710,1 715 m和1 720 m四种水位条件下的渗透特性及稳定性。根据渗流模拟成果,得出了4种水位条件下出水口平均渗透坡降和最大渗透坡降,并与堰塞坝允许坡降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渗透坡降与水位呈正相关性,最大渗透坡降出现在下游出水口附近。当堰塞湖水位达到1 715 m时,堰塞坝部分细颗粒将被带走;当水位达到1 720 m时,坝脚处将出现较大范围的渗透破坏。根据渗透坡降变化趋势,拟定1 719 m为堰塞坝渗透破坏临界水位。  相似文献   
226.
基于国内首个年产千万吨450m超长智能化开采工作面,采用实测手段全面分析了其矿压显现和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结果表明:450m超长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平均为77.1m,周期来压步距主要分布在5~15m,平均为11.4m|超长工作面周期来压步距小、来压频繁、持续时间短,且工作面沿倾向不同步来压|来压期间,支架工作阻力在工作面中部两侧形成两个高阻力区,沿倾向方向呈现“马鞍”形的双峰状分布特征|450m超长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主要分布在8000~14000kN中等阻力区间,呈现正态分布特征,支架适应性良好。在超长工作面强采动影响下,地表沉降具有影响范围大、下沉速度快等特点,工作面临空侧地表移动范围和沉降幅度均显著大于实体煤侧,地表呈现不对称沉降现象。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同类超长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和开采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