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1篇
化学工业   1篇
建筑科学   69篇
矿业工程   1篇
轻工业   50篇
水利工程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傣族的米食     
  相似文献   
32.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哈尼族、傣族的生态审美意识在景观生态学领域的表现及促使其产生该审美意识的成因,探讨行为主体的生态审美意识与自然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工程实践领域的意义。对哈尼族、傣族生态审美意识的研究将成为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性研究。 关键词:哈尼族;傣族;生态审美意识;景观生态学;  相似文献   
33.
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民族文化不断通过新媒体传播途径扩大其自身影响力,然而科技作为一把双刃剑,也对受众认知中的民族文化的形象建构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傣族服饰作为近年来在网络上走红的民族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传播力量。文章将从当前新媒体重构傣族的民族形象的方式、途径进行阐述,并对由此引发的问题和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展望今后的民族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34.
中国西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传统聚落、佛殿、住宅共同存在"双中心"空间特征,根据"寨心与寺心""双中柱""主人柱与女柱"在不同仪式场景中所表达的涵义,论述傣族以"圣与俗""上方位与下方位"为核心的传统空间感知观念,并从社会文化中的宗教信仰、方位体系和象征意义3方面解析其成因。  相似文献   
35.
何俊萍  华峰 《华中建筑》1996,14(4):33-35
作者在云南许多民族民居形态的研究中,特别关注到人的因素。虽然定义民居形态的因素很多,诸如社会生产力,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等,但都离不开一个主体,即人。在社会聚群对人的角色定位中,同群定义了人的行为,生活等,也定义了聚群共同生存的方式,即是人的角色一旦确定,即其在聚居整体中的位置也就确定,其生存活动的空间也上有相当的形态。  相似文献   
36.
几百年前,小乘佛教传人西双版纳,很快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故佛寺建筑到处可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边还建有佛塔。由于佛寺、佛塔是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是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圣殿,所以建筑、雕刻和泥塑主要用于佛教方面。佛教建筑艺术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从中也可以看出傣族人民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37.
孙媛 《现代装饰》2013,(6):11-13
云南德宏地区佛塔表现的是傣族地区南传佛教宗教情感,具有独特的情感特性和精神活动方式,表现南传佛教特有的形象,形成了佛教艺术别具一格的视觉魅力。  相似文献   
38.
赵娟 《商品与质量》2012,(16):46-47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泼水节最早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也日益广泛。关于泼水节的由来,傣族民间有个感人  相似文献   
39.
一家地网公司,2007年的数字电视覆盖率为83%,平均每户ARPU值达300元,付费频道的有效渗透率达25%,这是在哪里?出乎意料的是,这并非在东部沿海或省会城市,而是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40.
《Planning》2018,(3):6-11
中国傣族支系众多,口头诗歌也多种多样。以西双版纳的傣泐,德宏的傣讷以及玉溪的"花腰傣"之一傣雅作为样本,俯瞰式地介绍了傣族口头诗歌的种类和内容,及其各自传承者(民间歌手)的情况。在不同地域的傣族,其口头诗歌皆遵循着相似的韵律规则。但是不同的傣族支系社会发展情况不一,有的形成了职业化的歌手"章哈",有的形成了半职业的歌手"摩哈",有的则没有形成独特的歌手群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