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金属工艺   3篇
建筑科学   29篇
能源动力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31.
隧道施工条件下临近群桩水平力学反应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阶段分析方法,提出隧道施工对群桩水平位移和内力影响的简化解析计算方法:第一阶段采用Loganathan解析解估算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水平自由位移场,第二阶段首先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把桩视作弹性地基梁,将自由土体位移施加于桩并建立单桩水平位移控制方程,然后应用简化Mindlin方程,考虑被动群桩的桩-桩相互影响,计算被动群桩的遮拦效应,最后得到隧道开挖对被动群桩的影响,并与边界元法分析结果及工程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得到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2.
李早 《工业建筑》2013,43(5):79-85
首先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假设桩土不发生分离,不考虑承台以及地基土对荷载的分担作用,建立单桩竖向位移控制方程。然后采用剪切位移法确定土体竖向位移传递系数,将主动受荷桩引起的土体位移施加于群桩中的受影响桩,计算桩-桩相互影响。最后,采用有限差分法,建立非均质土体中竖向受荷群桩的计算方程,分析群桩竖向力学反应。最后对该方法与已有文献中单桩、群桩在均质、非均质地基中的算例进行对比,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3.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对合肥大学城商业街区现状、业态分布进行调查,并且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合肥大学城商业街区空间结构进行宏观把握,综合分析城市道路、夜市摊点与周边大学及住区与大学城商业街区的关系。运用定点观察,研究街区活动人群的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观察,调查大学城商业街区不同区域人群活动的行为特征。结合两方面的调查结果提出优化策略,以解决合肥大学城商业区目前出现的部分商业设施利用率不高、交通拥堵、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  相似文献   
34.
夏舒婷  严敏  李早  成庚  杨箫 《中国园林》2024,40(2):138-144
竹洲吴氏园亭是南宋文人吴儆的私家园林,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由于宋代徽州园林的遗存较少,个案研究有所局限,因而园林文献记载成为研究宋代徽州园林的重要来源。以吴儆所写园记《竹洲记》为引,结合县志、文集等历史资料,首先考证并推断吴氏园亭的位置;再结合园记中的园林记述,提炼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及园林活动信息;进而推衍吴氏园亭的空间布局,得出空间结构拓扑图;最后,总结竹洲吴氏园亭的功能、流线,分析造园特征,还原文人造园的思想与手法。研究表明,竹洲吴氏园亭是宋代徽州文人园林的代表,扩充了江南造园史中宋代园林的研究案例,丰富了徽州园林的研究内容,为徽州园林案例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5.
王驰  李早 《建筑与文化》2016,(3):220-221
本研究选取苏州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运用AHP法对苏州博物馆的传统元素应用进行分析。建立结构模型并对选取的空间节点进行权重比较,以期通过权重比较得出苏州博物馆在传统元素运用中的成功之处,从而进一步对文化类建筑在传统元素的运用上提供理论与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36.
随着城市规划模式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在城市演进过程中,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发挥有重要作用。工业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开展至今积累了丰硕成果,但整体多侧重于转型前及其过程中的保护与利用,而在保护转型之后,从使用者心理行为认知的角度、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方法对再生场所空间进行的感知评价研究较不多见,难以客观全面地把握转型后使用者需求与场所空间营造的内在关联。工业遗产保护亟待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理性的评价探究。本文以近代开埠(1840年)之后的上海市为时间与空间范围,选取典型的工业遗产地区和建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论证、语义本体、类型学、SD心理评价、空间句法、行为观察记录及多变量解析等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工业遗产地区和建筑的保护转型及其之后的再生评价展开系统研究。首先,基于历史文化特点与区位地理特征的差异,通过历史论证与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滨水开敞型、弄堂街巷型和市区紧凑型三类典型工业厂区的生成语境和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分析遗产价值,论证转型过程,从经济、空间、文化、生态4个方面分别提取以价值提升为导向的城市工业遗产地区的转型特征与机制。其次,从建筑形式、组构和细部方面把握特有的风貌要素特征,运用语义本体分析的方法构筑工业遗产建筑的风貌记述体系,归纳工业遗产建筑的整体风貌演变特征,即样式类型多元化、技术材料先进化与建造技艺西洋化。而后解析风貌特征的保留更新方式,提出以风貌传承为导向的工业遗产建筑的改造途径。进而,在对转型机制和改造途径的提取基础上,分析探究转型后的工业遗产地区再生场所的心理感知评价。对典型遗产地区的再生场所进行特征解析,通过SD评价法把握场所感知者对典型场所的心理感知。结合多变量解析法,提取出氛围因子、特色因子和空间因子3个解释场所感知评价的因子特征,比较基于感知因子得分的类型化场所对应的停留倾向程度,同时发现3个因子对感知者的停留倾向程度均产生正向相关的影响作用,且氛围因子的相关性最高。而后提出基于心理感知的工业遗产地区场所再塑策略。同时,以空间拓扑特征及视线特征为切入点,以改造后向公众开放度较高的展览空间为工业遗产建筑再生空间的研究对象,把握有序式和自由式两种空间组构形式下的再生空间特征。通过对使用者的行为观察与记录,在类型化空间中比较行为与空间特征,探讨再生空间与停留行为的关系。结合多变量解析法验证工业遗产建筑再生空间对停留行为的影响作用,发现两种空间组构形式下的影响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空间边界对视线的限制度在两种形式下均呈现与停留行为较强的负相关趋势。而后提出基于行为认知的工业遗产建筑空间更新策略。最后,综合工业遗产保护与再生中的多方面因素作用,反馈至转型机制与改造途径上,提出工业遗产场所与空间的再生优化建议。通过工业遗产的保护转型与再生评价研究,提取以价值提升和风貌传承为导向的转型机制与途径,探寻基于心理行为感知的场所与空间的再生策略与优化建议,以期为工业遗产的科学转型与高效使用形成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同时拓展丰富工业遗产保护的研究内容与视角。  相似文献   
37.
选取两个利用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展览馆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视线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行为观察与解析,探讨改造后的空间可视性与行为特征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视线被限制度低或视线可达程度高的空间一般对行为聚集的吸引作用较强,而具有整体较高且取值范围较广的被视程度的空间有利于促进多元活动的发生。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应有序组织展陈空间、有效调节空间边界、合理利用过渡空间等空间改造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38.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特征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选取皖南地区9个典型村落作为考察和分析对象,采用定量化和可视化的研究方法,从村落自然环境特征、空间分类特征、聚居形态与轴线关系等方面对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形态与聚居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美丽乡村空间建设的建议。在不同自然环境背景下,团状村落的空间结构主要受到聚居向心力的影响,带状、辐射状村落受到聚居向心力及轴线的共同作用。村落聚居核心、聚居副中心、发展轴线的组合关系,体现了村落空间基本结构特征与乡村空间发展规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遵循自然环境特征,合理组织空间,丰富空间功能内涵。  相似文献   
39.
文章以宜兴市蜀山古南街的调研资料为基础,运用分形理论,对江南水乡传统古建聚落进行空间形态的研究。进而深入至单体民居的分析研究,并发现在蜀山古南街古建聚落的空间形态和整体布局上有着自相似性,这也是建筑群所显著的分型特征。  相似文献   
40.
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早 《建筑学报》2004,(9):62-63
本文从介绍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历史入手,对其理水的手法、文化意境的塑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结合创作实践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继承和发展问题,以期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当代可持续发展观念,又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水环境设计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