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7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采用二苯基苦味肼基自由基体系,研究龙眼叶乙醇冷浸法提取物对抗自由基的能力,并测定其总黄酮含量,探讨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龙眼叶乙醇提取物在非常低的浓度即表现出很强的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龙眼叶乙醇提取物浓度增加后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迅速增加。此外,龙眼叶乙醇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率和作用时间的关系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2.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联合应用紫外-可见光谱法、荧光光谱法以及圆二色谱(CD)技术,研究了3种B族维生素(VB1、VB2、VB3)分别对石吊兰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影响。计算了3种维生素分别存在下石吊兰素-BSA体系的猝灭常数(Ksv)、结合常数(K)、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距离(r)等参数,探讨了3种维生素对石吊兰素-BSA相互作用可能的影响方式。结果显示:VB1、VB2、VB3的加入使得石吊兰素-BSA体系的Ksv和K增大,n基本不变,r稍有减小,表明VB1、VB2、VB3均能够增加石吊兰素-BSA体系的稳定性。VB1使得BSA-石吊兰素体系的主要作用力类型从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转变为以疏水作用力为主,而VB2、VB3的存在没有改变BSA-石吊兰素体系的主要作用力。CD分析结果表明:3种B族维生素的加入均能使BSA的α-螺旋含量有所增加。推断VB1、VB2、VB3与BSA的结合导致了BSA分子构象变化是维生素影响BSA-石吊兰素结合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33.
带反馈输入BP神经网络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解决具有非线性特征的水文预报精准度的问题,通过对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的学习和研究,分析了变量间的相互信息,提出了系统间相关信息熵的概念,并建立了适合水文预测的自迭代反向传播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通过对迭代因子的及时修正,在反向传播中不断调整网络的权值和阈值,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BP算法所带来的不足,提高了预测的精度.实际的应用研究表明,自迭代反向传播模型的预测效果优于传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4.
以磷石膏为原料,采用"氨法"除杂纯化和水热反应制备硫酸钙晶须,考察磷石膏除杂及制备硫酸钙晶须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磷石膏、碳酸氢氨和氨水的配料比为1.0∶1.0∶0.8,温度T_1、T_2和T_3均为25℃,盐酸浓度2.5 mol·L~(-1),碳酸钙、盐酸的配料比为1∶2.5时,为其除杂最优条件;在此条件下,磷石膏经纯化处理后得到高纯度硫酸钙,其转化率为86.93%,纯度和白度分别是99.5%和99.3%。水热反应的最优条件为反应时间5 h、浆料质量浓度为8%和反应温度150℃;在此条件下制得的硫酸钙晶须平均长径比125.84,单个晶须长径比最大为169.66,对应晶须长度为554.43μm。  相似文献   
35.
向永华  石磊  李健  胡玉婷  崔秀芳  金国 《表面技术》2022,51(10):200-208, 259
目的 研究临界退火后处理对真空渗碳层微观组织、硬度和耐磨性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临界退火后处理来保证17CrNiMo6渗碳钢表面耐磨性的同时,合理调控表面硬度。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改性层微观组织结构的观察,利用维氏硬度计和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检测仪器进行改性层硬度与摩擦学性能的研究,对临界退火后处理改性层微观组织演变、元素分布、硬度以及室温环境下摩擦学行为进行详细分析。结果 随着临界退火次数的增加,表面马氏体含量减少,残余奥氏体增加,而心部的回火马氏体基本不变,EDS面扫图谱显示元素分布较为均匀。与之对应的表面硬度呈下降趋势,心部硬度基本不变。在多次临界退火处理中,耐磨性依次为1次循环>2次循环>3次循环。其中,相比于3次循环处理,1次循环处理后的摩擦因数降低了42.8%,在改性层之间的磨损率分别为2.07×10?13 m3/(N.m)(930 ℃渗碳处理试样),0.71×10?13 m3/(N.m)(1次循环处理试样),5.23×10?13 m3/(N.m)(2次循环处理试样)和4.21×10?13 m3/(N.m)(3次循环处理试样),改性层在室温环境中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氧化磨损还伴随少量的黏着磨损。结论 在17CrNiMo6渗碳钢进行临界退火处理后,获得了兼具高硬度、高耐磨性的临界退火后处理改性渗碳层,在一定程度上,合理的调控临界退火次数将改善渗碳改性层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