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15篇
机械仪表   5篇
建筑科学   6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4篇
冶金工业   39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合金粉粒埋弧堆焊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涂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TiFe粉、铬粉、镍粉、铁粉、胶体石墨等为原料,利用合金粉粒埋弧堆焊技术在Q235钢表面原位反应合成了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涂层.无需焊前预热及焊后缓冷,且涂层无裂纹、夹杂、气孔等缺陷.利用SEM,XRD和EDS等试验技术分析了涂层显微组织,并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硬度.结果表明,利用合金粉粒埋弧堆焊技术,可以原位合成细小弥散分布的TiC颗粒,尺寸在2μm以下.TiC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涂层组织大部分为马氏体组织、少量奥氏体组织和少量TiC颗粒构成.TiC颗粒不仅存在于奥氏体中,也存在于马氏体中.涂层平均显微硬度达601 HV0.2,约是碳钢基体的3倍.  相似文献   
32.
介绍了激光熔覆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及其发展。对失效的线材打捆机送线主轮进行了激光熔覆修复试验,并进行了实际使用对比,扩展了激光技术在冶金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3.
Fe-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焊接性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分别用电子束焊(EBW)及钨极氩弧焊(GTA)两种焊接方法对Fe-Al基合金试样进行了焊接性研究。结果表明,用EBW方法可以成功地得到无裂纹与缺陷的Fe-Al基合金焊缝;对GTA方法,需采用预热及焊后缓冷工艺可有效地阻止延迟冷裂纹的产生。  相似文献   
34.
刘均波  黄继华  王立梅 《焊接》2005,(11):49-52
以Fe-Cr-C合金粉末为原料,采用优化的等离子熔敷工艺,在C级钢表面通过粉末反应制得由原位生成的新型Cr7C3/γ-Fe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涂层.并测试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分布,以及在室温干滑动试验条件下的耐磨性.结果表明,该涂层组织由规则块状初生相Cr7C3和γ-Fe奥氏体固溶体组成,与基材完全冶金结合,涂层厚度约1.5mm,具有较高的显微硬度(平均为870HV),且硬度梯度分布合理;涂层在室温干滑动试验条件下具有优异的耐摩擦磨损性能.  相似文献   
35.
利用自制的反应电火花沉积合成系统,以TA2为电极,以工业纯氮为保护气,在45应合成了TiN金属基陶瓷复合涂层.利用X射线仪测定了涂层的物相组成,利用显微镜观察分析了涂层断面形貌及组织,利用硬度仪测试了涂层的显微硬度,利用磨损试验机对比了涂层与淬火W18Cr4V高速钢的耐磨性能.结果表明:涂层的平均维氏硬度为13230 MPa,涂层中TiN物相的平均晶粒大小为50 nm,涂层具有较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36.
等离子喷涂La2(Zr0.7Ce0.3)2O7热障涂层的抗热震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等离子喷涂制备了La2(Zr0.7Ce0.3)2O7(LZ7C3)热障涂层,并对涂层的微观组织、相结构、成分、相稳定性、涂层热导率以及抗热震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Z7C3涂层由单相烧绿石结构物质组成,高温稳定性较好;涂层的热导率较块材下降约20%,这是由于涂层具有较高的孔隙率所致:涂层在不同温度范围的热震寿命和失效机制不同,在室温至约1000℃间的热震寿命为116 cyc,涂层失效方式以片状剥落为主:在室温至1100℃间的热震寿命为53 cyc,涂层失效方式为片状剥落和层状撕裂;在室温至1200℃间的热震寿命为3 cyc,涂层失效方式以层状撕裂为主.  相似文献   
37.
钛合金表面反应电火花沉积Ti(CN)涂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自行研制的反应电火花沉积系统,以石墨为电极,以工业氮气为保护气,在TCA钛合金基体上原位反应合成了Ti(CN)金属基陶瓷复合涂层.利用SEM分析了涂层单沉积点表面形貌和组织结构,利用X射线仪测定了涂层的物相组成,利用XPS分析了涂层表面元素组成,利用SEM和AES分析了涂层断面形貌、结合状态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涂层表面单沉积点形貌呈不规则的"溅射状",涂层主要由呈球块状晶和枝晶的TiC0.51N0.12相、Ti080V0.20 相和C相组成且晶块平均尺寸为626nm,涂层与基体的结合致密,呈冶金结合.  相似文献   
38.
在适当的工艺参数下,用(Ti-Zr-Cu-Ni)+W复合钎料真空钎焊Cf/SiC复合材料与钛合金,采用SEM,EDS和XRD分析接头组织结构,利用剪切试验检测接头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钎焊时复合钎料中的钛、锆与Cf/SiC复合材料反应,在Cf/SiC复合材料与连接层界面生成Ti3SiC2,Ti5Si3和少量TiC(ZrC)化合物的混合反应层,在连接层与钛合金界面形成Ti-Cu化合物扩散层.增强相钨粉能有效缓解接头的残余热应力,提高接头力学性能,在连接温度930℃,保温时间20 min的工艺条件下,增强相钨粉含量为15%(体积分数)时,接头抗剪强度最高为166 MPa.  相似文献   
39.
以不锈钢201和铝合金5052作为试验材料,添加镍箔作为中间层,配合钢上铝下的搭接接头形式,采用激光深熔焊方法进行了焊接试验,分析了热输入对焊缝成形的影响以及添加镍箔后接头力学性能与不锈钢/铝合金焊接性的变化,并提出了焊缝下凹深宽比r以表征焊缝对应力集中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热输入升高会导致焊接过程中飞溅增加,焊缝宽度与下凹程度增大,熔穿深度升高;不锈钢焊缝金属嵌入到铝合金内的熔穿深度对焊缝的力学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镍中间层的添加有效地改善了接头力学性能,扩大了可用的工艺参数范围.  相似文献   
40.
Mixed Al-Si, Al-Si-SiC and Al-Si-W powders were employed as insert layers to reactive diffusion bond SiCp/6063 MMC.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Cp/6063 MMC joints bonded by the insert layer of the mixed Al-Si powder have a dense joining layer with a typical hypoeutectic microstructure. Using mixed Al-Si-SiC powder as insert layer, SiCp/6063 MMC can be reactive diffusion bonded by a composite joint. Because of the SiC segregations, however, there are a number of porous zones in the joining layer, which results in the low shear strength of the joints, even lower than that of joints reactive diffusion bonded by the insert layer of mixed Al-Si powder. The W added into the insert layer of Al-Si-W nearly all reacts with Al to form intermetallic WAl12 during bonding. The reaction between the W and Al facilitates to form a dense joint of high quality, and the formed interrnetallic WAl12 has a reinforcing effect on the joints, which lead to the high shear strength of the joints. In general,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ixed bonding time (temperature), the shear strengths of the joints increase as the bonding temperature (time) increases, but tend to a maximum at bonding temperature of 600℃ (time 9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