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33篇
综合类   33篇
化学工业   53篇
金属工艺   14篇
机械仪表   25篇
建筑科学   25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7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9篇
冶金工业   75篇
自动化技术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321.
双波长红外激光测温技术可实现免发射率的温度测量,仪器常数是此技术的核心参数。目前,仪器常数的确定依赖于定标样品表面的中心点温度,当对定标样品表面的探测位置偏离其中心点时,仪器常数的结果会产生影响。对定标样品进行数值建模,分析不同样品温度场的分布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样品的前表面呈现近似中心对称的温度分布,中心温度低,边缘温度高,温度由中心向边缘上升的趋势随着半径方向先迅速上升,后缓慢上升;在温度1 173 K下进行定标,定标位置偏移±5 mm时,高温合金、低发射率涂层样品和SiC所标定的仪器常数产生的影响分别为1.87%、1.06%和0.79%;在873~1 073 K测温范围内,高温合金、低发射率涂层样品和SiC由于仪器常数偏移导致的测温平均相对偏差分别为:0.34%、0.20%和0.14%。  相似文献   
322.
在套管井完井过程中,射孔作为沟通油井井筒与产层的主要方式,是作业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由于地层出砂、井斜原因、压差吸附、枪管及套管间隙小等原因,多次发生射孔后遇卡、无法正常提活管柱的复杂情况。同时,受制于射孔管柱的复杂性及特殊性,管柱一旦遇卡后续处理难度大,造成工程进度延期,严重时会导致井筒报废。针对此类井下事故,通过对渤海油田常用射孔方式、管柱结构、典型卡枪事故及处理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及研究,提出射孔管柱遇卡后现场判断、处理及预防措施,希望对后续此类复杂情况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3.
针对高硫冶炼烟气中气态单质汞(Hg0)脱除难的问题,本研究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的硫化铜吸附剂样品,并考察制备工艺、烟气成分、温度等因素对吸附剂从模拟冶炼烟气中脱除Hg0性能的影响。采用SEM-EDS、XPS、XRD、Raman等分析表征方法对硫化铜吸附剂进行表征,并对CuSx吸附剂的脱汞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制备的吸附剂均为富硫相硫化铜(CuSx),且一步水热法制备的硫化铜中S/Cu摩尔比(x)最高,x值可达1.34。CuS1.34具有最佳的Hg0吸附性能,其适用温度为75~150℃,且烟气中的O2、SO2和HCl有较强抗性,突破阈值为25%时吸附容量可达5.237 mg/g。利于Raman和XPS表征确定了短链硫(S22-)是CuS1.34吸附剂脱汞的主要活性位点,S22-与Hg0  相似文献   
324.
以La(NO3)3·6H2O为沉淀剂从模拟烟气洗涤废水脱除氟离子。采用氟离子选择性电极、SEM、EDS和XRD研究SO42-浓度和添加顺序对残留氟浓度和沉淀性质(质量、形貌、物相和成分)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含SO42-模拟烟气洗涤废水中生成的沉淀主要为不规则块状的LaF3晶体。然而,沉淀中同时存在无定形态颗粒,推断其为La[SO4]F。与LaF3相比,La[SO4]F中F/La化学计量系数更小,La原子利用效率更低。因此,随着模拟烟气洗涤废水SO42-浓度增加,残留氟浓度上升。采用镧盐-SO42-的添加顺序可以抑制无定形La[SO4]F的生成,有利于降低残留氟浓度。当La/F摩尔比为1:3.0,依次添加La(NO3...  相似文献   
325.
为解决传统冰蓄冷工质过冷度大、凝固效率低的问题,基于化学共沉淀方法,引入酸处理和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制备了高稳定Fe3O4包覆多壁碳纳米管(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MWCNT)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红外光谱对物相进行表征,并对H2O、SDBS+H2O、MWCNT+H2O、MWCNT+SDBS+H2O、MWCNT-Fe3O4+H2O和MWCNT-Fe3O4+SDBS+H2O等水基蓄冷工质的相变凝固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界面修饰的复合材料稳定性好,Fe3O4粒径为10.87 nm;MWCNT纳米材料可作为成核基底...  相似文献   
326.
从热力学理论出发,模拟计算了碱矿比、富氧浓度、残氧率、焙烧温度等因素对某含多金属复杂金精矿金、银、铜提取的影响,并通过独立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关系确定物质之间的含量关系,从而确定了复杂金精矿氢氧化钠焙烧的反应机制。结果表明,焙烧最优条件为:碱矿比10%、富氧浓度25%、残氧率5%、焙烧温度630℃。通过正交试验对热力学条件进行验证,在最优条件下焙烧3h,焙砂进行硫酸浸出—氰化工序,在此条件下,金、银、铜的提取率分别为95.92%、84.24%、92.57%。  相似文献   
327.
自润湿流体自发润湿高温端的特性在强化传热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水基多碳链醇自润湿流体的气-液界面特性和固-液界面特性进行研究。选择随着碳原子数增加的正丁醇、正戊醇和正庚醇,制备了不同浓度的自润湿流体。并对紫铜表面进行了不同加工方式的抛光打磨来研究自润湿流体的界面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高碳醇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先减小后增大,呈抛物线型。并且能够显著地降低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在20~80℃范围内,7%丁醇水溶液表面张力平均降低了58%,2%戊醇水溶液平均降低了47%,0.1%庚醇水溶液平均降低了33%。固-液界面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丁醇浓度<5%时,接触角随粗糙度的变化规律符合Wenzel模型预期。而当丁醇浓度≥5%时,Wenzel模型不能正确反映接触角随粗糙度的变化规律,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误差越大。此外,单向打磨紫铜表面,液滴出现形变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润湿特性,导致平槽接触角小于垂槽接触角。总之,随着水基多碳链醇自润湿流体浓度的增大和碳原子数的增加,其润湿性越好。  相似文献   
328.
基于以废治废的理念,以锌冶炼过程中产生的高硫渣和次氧化锌为原料,通过高温硫化的方式制备金属硫化锌吸附剂,采用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Raman)、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比表面积分析(BET)等方法对不同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下制备的硫化锌吸附剂进行表征分析,并考察不同烟气温度和烟气成分对吸附剂脱汞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和保温时间分别达到250℃和60 min后可实现硫化锌吸附剂的成功制备,且表面形成大量的介孔孔洞;制备的ZnS–250℃–90 min具有最佳的吸附性能,在烟气温度150℃以内,对气态单质汞(Hg0)的平均吸附效率在99%以上,且对烟气中的O2、SO2和H2O具有较高的抗性;在模拟锌冶炼烟气成分和半穿透条件下,ZnS–250℃–90 min对Hg0的吸附容量可达3.04 mg·g-1,优于常规金属硫化物吸附剂;硫化锌吸附剂表面的不饱和短链硫(Sx2-)为Hg0的关键活性位点,其可与烟气中的Hg  相似文献   
329.
为降低苹果短途运输过程中的损伤,研究果箱包装结构对苹果损伤特性的影响,以重量为(250±30) g的烟台富士苹果作为试验对象,以分隔区数量、缓冲材料和苹果堆叠层数为影响因素,以损伤体积为评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各因素对测评指标的影响规律,并利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苹果损伤体积随着分隔区数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苹果堆叠层数的增大而增大;当缓冲材料为珍珠棉时,苹果损伤体积相对较小。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到最优包装结构组合:分隔4区、珍珠棉材料缓冲、堆叠1层,在5,10,20 Hz的损伤体积均值分别为49.27,63.38,81.46 mm3。经过试验验证,结果误差均小于5%。研究可为运输过程中苹果损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0.
将多片平板微热管阵列进行堆叠可以提高传热量。实验研究了不同叠加片数下平板微热管阵列在不同加热功率下的热阻、传热极限、温度分布及变化规律、不同层热管传热等运行特性。实验表明,随热管片数增加,热管整体的传热量增加,最大传热量由单片的60W提升至5片的180W;传热热阻降低,最小传热热阻由单片的1.09℃/W下降为5片的0.24℃/W。而且,随着片数增加,热管间的传热热阻开始影响多片平板微热管阵列的整体运行:外侧热管的传热量高于内侧热管,热阻低于内侧热管,且当片数为4片及以上时,热管整体性能提升会越来越不明显。在相同的加热功率下,多片平板微热管阵列的外侧蒸发段、外侧冷凝段和内侧蒸发段温度均随片数增加而降低,但内侧冷凝段温度先升高后降低。最理想的热管叠加片数为3-4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