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8篇
电工技术   49篇
综合类   38篇
化学工业   15篇
金属工艺   9篇
机械仪表   21篇
建筑科学   35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44篇
轻工业   21篇
水利工程   8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371.
为系统研究石榴果实的主要营养成分及筛选适合大面积栽培的优良品种,对山东主栽的8个石榴品种的水分、可溶性蛋白、氨基酸、总酸、可溶性糖、维生素C、脂肪和灰分进行了测定、分析,并与其他常见水果的可溶性糖和脂肪含量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石榴品种可溶性糖、总酸、氨基酸和维生素C等成分差异极显著。大红袍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227872mg/kg,青皮酸的总酸含量最高,为24814mg/kg,这两个品种可以做为单一营养成分特色品种进行开发。秋艳、谢花甜和岗榴这3个品种营养成分均衡且丰富。与其他水果相比,石榴的必需氨基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其中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秋艳,必需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青皮酸。与FAO氨基酸模式相比,石榴所含的氨基酸更易于人体的吸收。  相似文献   
372.
目的分析蛋白质生理需要量研究使用的食谱中5种主要营养素的含量和分布,并根据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系数计算食物所能提供的能量。方法以白求恩军医学院学员的日常膳食制成3日食谱,用于研究蛋白质的生理需要量,采集食谱中的各种食物34种,采用国标方法对每种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灰分和水分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粮谷类食物的糖类的平均含量为46.9%,明显高于肉类的3.2%及蔬菜的4.5%,其所能提供的能量也较高,平均为1331kJ/100g,肉类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平均为21.4%,其他营养素含量相对较低。不同蛋白质剂量组的受试者实际摄入的蛋白质与预设的蛋白质给予量一致,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合理。结论结合学员日常膳食制定的此3日食谱,能够为受试者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满足机体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373.
为了研究型钢自密实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的抗震性能以及恢复力特性,对1个全现浇型钢普通混凝土剪力墙试件和5个型钢自密实混凝土叠合剪力墙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加载试验。通过分析试验所得的剪力墙的水平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建议将其简化为以屈服点、峰值荷载点、极限点为特征点的三折线模型,并根据试验现象以及理论分析结果给出骨架曲线中各特征点参数的计算方法。对试验所得滞回曲线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了墙体的抗侧刚度退化规律,据此得出适用于型钢自密实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的恢复力模型,并用试验得到的骨架曲线与滞回曲线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由此恢复力模型求得的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程度较好,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型钢自密实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的恢复力特性,可用于计算地震作用下以受弯破坏为主的型钢自密实混凝土叠合剪力墙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相似文献   
374.
本文在径向浓淡旋流煤粉燃烧器模型实验台上,对直流二次风喷口扩角发言为时射流的混合特性、扩展角、回流区、相对回流量进行了单相冷态模化试验研究,相应地得出了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75.
电气智能化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对施工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同时具有施工工艺复杂以及专业性较强的特点,文章简单阐述了智能建筑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智能建筑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组成以及施工技术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376.
杨钊  孙锐  梁飞  刘照义 《石油机械》2023,(4):135-143
水平井分段压裂形成人工裂缝,产生的裂缝诱导应力场影响套管应力分布。为研究在裂缝诱导应力场作用下套管应力影响因素,基于理论公式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套管应力力学模型和裂缝-地层-水泥环-套管三维有限元模型,借助力学模型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模拟岩石弹性模量、套管内壁压力、水泥环弹性模量、地应力变化和施工排量对套管应力的影响,并针对徐深气田实际压裂段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当岩石弹性模量低于15 GPa时,套管发生塑性形变,套管内壁无压力加剧了套管塑性变形程度;当套管内壁压力为100 MPa时,水泥环软硬程度对套管应力基本无影响;套管应力随着水泥环弹性模量的增大呈现增大的趋势,水泥环泊松比和软硬地层不改变套管应力变化趋势;随着地应力差值的增大,套管应力呈现减小的趋势;施工排量为16 m3/min时,套管存在塑性变形,达到极限施工排量18 m3/min时,套管完全失效。研究成果对压裂段套管的损坏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7.
孙锐  谢瑞瑞  张磊  张旭东  高隽 《电子学报》2023,(10):2925-2935
面向构建24小时全时段视频监控系统的需要,基于可见光与近红外的跨模态行人重识别受到工业界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大部分跨模态行人重识别任务都试图利用在ImageNet上预训练的模型来提前学习模态内共性特征,但ImageNet与跨模态行人数据模态差异较大,且预训练过程中将颜色信息作为判别特征之一,导致预训练中学习到的共性特征并不适用于无色彩红外图像的信息表示.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灾难性遗忘及组合叠加擦除的自监督跨模态行人重识别预训练方法,首先利用提出的灾难性遗忘评分来对预训练数据进行筛选,旨在减小预训练数据与后续任务数据存在的域间差距,进一步减少模型训练时间.其次,针对传统跨模态识别中的关键区分性特征提取,本文设计了一种强通道数据增强策略,通过对R、G、B三通道的通道级擦除与组合,生成了颜色迥异的多类型样本,有利于促使模型关注于纹理信息而非颜色信息.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跨模态数据筛选指标以及通道增强策略,构建了跨模态任务的自监督学习框架.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预训练方法所训练的ResNet50网络在迁移到众多跨模态行人重识别方法时优于目前主流自监督预训练方法,其中在经典方法 AGW的...  相似文献   
378.
孙锐  梁飞  杨钊  高丽  王宇 《石油机械》2023,(8):148-156
页岩气井储层改造多采用多簇压裂技术实现增产目的,同时也引发了套管失效问题。为研究多簇压裂对套管应力的影响,基于理论公式和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套管应力力学计算模型和多簇裂缝-地层-水泥环-套管三维有限元模型,借助力学模型验证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模拟裂缝簇数、岩石弹性模量、水泥环弹性模量、套管内壁压力和地应力变化对套管应力的影响,并针对威荣区块某井压裂段进行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套管应力随着裂缝倾角θ的增大而减小,θ=15°为套管应力风险值;套管应力随着压裂簇数的增加整体呈现先小幅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套管应力随着岩石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减小,当岩石弹性模量低于45 GPa时,套管应力随着水泥环的硬度增强而增大;套管应力随着水泥环弹性模量的增大而增大,变内压不会改变套管应力变化趋势;套管应力随套管内壁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地应力差值的变化不改变套管应力变化趋势;随着地应力差值的增大,套管应力呈现增大的趋势。研究成果对多簇压裂套管的损坏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79.
在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具有pH低、重金属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浓度大等特点,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以硫酸盐还原菌(SRB)为主的生物法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技术。通过填充活性炭的升流式厌氧反应器,对120 d的连续流实验中SO42-和重金属的还原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升流式厌氧反应器对模拟AMD中的SO42-和重金属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在SO42-、Cu2+、Mn2+、Fe2+、Cd2+进水浓度分别为1 000、3、6、30、2 mg/L,去除率可达85%、92%、86%、80%、100%。运行过程中该反应器的ORP始终低于-420 mV,为SRB提供良好的厌氧环境。同时,该SRB菌群能适应进水pH为5.5的酸性废水,可顺利完成硫酸盐还原及重金属沉淀。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表明,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显著改变了反应器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但该SRB...  相似文献   
380.
随着“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始于新生、贯通四年”的新工科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凸显重要。大学一年级是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关键阶段,也是目前“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文中通过深入剖析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学习特点,提出基于兴趣驱动的一年级新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组建交叉学科背景下的导师团队,设计融合前沿科学技术的项目,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平台,进一步完善考核模式与成绩评价标准,形成“基础层”“提高层”和“项目层”多环节课外创新实践体系,通过“唤起好奇”进而“激发潜能”,提升一年级新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