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66篇
化学工业   26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74篇
矿业工程   12篇
轻工业   110篇
水利工程   9篇
石油天然气   7篇
无线电   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篇
冶金工业   47篇
自动化技术   2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形体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体诗是对语言常规的偏离,主要表现在文字书写排列上。本文简要地回顾了形体诗的发展,并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构建了形体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模式,对William Shell Burford的诗歌"A Christmas Tree"进行了模态分解、单模态意义构建、多模态意义整合的尝试性研究。  相似文献   
52.
亚历山大.蒲柏是18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作为英国启蒙时代的代表,推崇理性主义。十九世纪,他的名声一度跌落;20世纪以来,他因其诗歌的高度艺术性重振声名。尤其是《夺发记》,成为戏仿史诗的经典,为诗歌爱好者提供了解史诗和传统诗歌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53.
国色天香     
卢爱波 《餐饮世界》2018,(12):14-14
菜品创意:以李正封《牡丹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为主题、中国传统牡丹为创作元素配以中国南北地方特色食材,以东北的黑土地上的猴头蘑和香菇赋予的酱香口感和金红为色彩和基石,与南方的海鲜做成的牡丹花完美相结合。  相似文献   
54.
李子徽 《当代矿工》2013,(12):60-60
春夏秋冬四季,秋季感觉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它不像春的和煦与绚丽,也不像夏的热烈与繁盛,又不似冬的肃杀与严酷,与它们相比,秋似乎是低调的、内敛的、敏感的。“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是自然的节律:“天气以急,地气以明,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  相似文献   
55.
钟惺,字伯敬,湖北竟陵人,是明末重要文学流派竟陵派的代表人物。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钟惺游宦南京,与苏州青年诗人徐波(字元叹、诸生)相识,结为忘年之交。徐波服膺钟惺的文学主张,敬仰钟惺的学问品行。天启三年(1623年)钟惺丁忧去职,接着又遭人暗算,遂回老家竟陵。吴楚虽远隔千里,却隔不断两人的思念。钟惺每年借买茶之便寄信徐波,徐波也借寄茶之便附信问候师长。这一段文人韵事、师友情缘收录于钟惺的《隐秀轩集》中,至今仍散发着醇美的芳香。现摘录其诗三首试析之。 遣使吴门侯徐元叹买 茶行 犹记年年一度行,…  相似文献   
56.
徐严 《饮食科学》2000,(10):36-36
我国人民食用菊花的历史渊源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就有“朝饮木兰之堕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记载.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详细地叙述了菊花“春生夏茂,秋花冬实……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自本至来,罔不有功.”近代美国作家史沫莱特在所著《伟大的道理》一书中,还记载了朱德同志在童年和伙伴们在重阳佳节时所唱的一酋古老的歌谣:  相似文献   
57.
《Planning》2020,(9):100-103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都渴望更多地了解瑰丽而深邃的中国文化。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本文以翻译主体间性理论作为理论视角,探讨在新时期中国时间诗的法语译文中应体现中国时间观的独特魅力,以平衡翻译活动中的多主体间关系,保证译介的绝佳效果,实现翻译的真正目的。论文将对理论的探讨与实践成果相结合,以期为中国时间诗法译的理论研究成果作以补充,为翻译实践带来实用价值,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58.
《Planning》2017,(34)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字都是一种心情,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灵魂。怎样才能让学生快速有效地走入诗歌、感悟诗歌,感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就成为教师现阶段教学的重心。在教学中,可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根据诗题,判断类型,初步了解诗人感情;二是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对把握诗人情感不无裨益;三是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再现,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情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四是情感字是关键,引导学生抓情感字品味诗歌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59.
《Planning》2019,(27)
送别诗体现了诗人的经历、见闻、表现了人们的离情别绪。唐代是送别诗创作的鼎盛时期,而在唐代素有边塞诗人之称的高适与岑参更是留下了大量的送别诗,并且送别诗的创作贯穿了其二人的一生。本文以孙钦善校注的《高适集校注》以及陈铁民、侯忠义校注的《岑参集校注》为底本,对二人的送别诗进行统计一定的统计,对高适与岑参的送别诗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60.
《Planning》2019,(22)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却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如何让学生爱上朗朗上口的古诗,去品赏这一宝贵的文化财富?作者认为可以借助白板展示、诗境绘画、舞台表演、"诗海采花"等形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方式中,轻松学古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