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电工技术   12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5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34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中国CO2煤层储存容量初步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地下储存是降低大气中CO2含量以缓解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中煤层储存可有效地减少CO2排放量,同时增加煤层气可开采量,降低CO2地下储存的成本.煤层储存CO2是将CO2吸附在煤基质中,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中国煤层分布广泛,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CO2地下储存的首选措施.根据中国煤炭和煤层气勘探资料,不同性质煤的储量分布及CO2与CH4置换比例,对中国主要含煤层气区深度300~1 500 m范围内的煤层CO2储存潜力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利用注CO2增采煤层气技术可使中国总的煤层气可采量达1.632×1012m3,可储存约120.78×108t CO2,相当于2002年全国CO2排放量的3.6倍.  相似文献   
52.
中国语からの障害たついこ李小春摘要——中国人学者关键词用法中图分类号一、dCbC.大学o二年生O畴,先生力。6【丈夫]占卜5学语?短文合作、〔<祝全香h尤尼私0贡《【彼女O丈夫o立派4人注胆}土t’5文章合作、k.}大e主机会团一t思打f腹五抱元t笑、k.子o畴o私0e甘。笑、ko中2、do分S在卜.困o中C不思费4泉持e0p溢九t卜k力:、先生C都明bt乙6、t加方、》、土,分9、于九t耿b《(O6O力。、k.真赤花颜c在、t、土L办C了立句确力’引、】上一9状熊”、t.子o暗、先生0宝k【油…  相似文献   
53.
介绍了一种实现部分市话号码特殊计费的方法,该方法能使部分市话内部通话不计脉冲,而对外部市话通话保持市话费率不变  相似文献   
54.
目前国内外的地浸研究侧重地浸化学机制及工艺,不能很好地解决铀矿层非均质性引起溶浸流体非均质流动带来的非优势流动区域和溶浸死区等问题。基于流动传质理论、室内试验和注气现场试验,笔者提出了压力波动溶浸开采的方法,即采用高压缩性的气液混合溶浸流体进行压力波动条件下的地浸开采。基于分散相气液混合流体特性和流动-反应-传质理论,采用COMSOL-Multiphysics软件模拟了传统中性地浸和压力波动法地浸的采铀过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压力波动过程中,溶浸流体在矿层中胀缩变形,可促进高渗透区域与低渗透区域的流体流动传质过程,特别是低渗区域的对流-弥散传质作用;铀回收率随压力波动次数变化而变化,回收率曲线明显区别于传统地浸回收率曲线,铀回收速率和回收率提高。初步结果表明,压力波动法地浸对提高非均质铀矿层的回收速率和回收率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5.
中国已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碳减排目标,提高CO2捕集、地质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水平与商业化规模,是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所在."十四五"规划已明确提出要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重大项目示范.然而,由于中国大多数CO2储层的低渗透、非均质等特征,导致单一储层的CO2封存能力有限,无法满足CCUS重大项目示范所需的CO2地质封存量.本文提出将CO2封存强度(单位土地面积的CO2封存量)作为评价CCUS项目储层封存能力的关键指标,并计算了中国主要CO2咸水层封存和CO2强化驱油场地的CO2封存强度,结果表明,现有CO2咸水层封存和CO2强化驱油项目的封存强度大多在105 t/km2以下,无法满足中国双碳目标的需要.为显著提高CO2封存强度,提出CO2多层协同抽注技术的概念,通过注入井在多个储层射孔注入CO2,并利用采水井从多个储层中采出咸水,实现储层可用孔隙和储层压力的最优化调控,最终实现CO2封存强度的大幅度提高.为验证CO2多层协同抽注技术的效果,利用T2Well模拟软件,构建3种CO2多层统注及协同抽注的数值模型,模拟了CO2定压注入过程,分析了注入60 d后的储层压力分布、储层内CO2饱和度分布及CO2累计注入量.结果表明:在多层协同抽注条件下,储层压力聚集现象有明显缓解,从而降低了封存区域因压力聚集导致的力学不稳定性.通过分析CO2饱和度可知,注入CO2后,在抽注井间压力差的驱使下,羽流将向采出井偏移;此外,受岩石性质的影响,羽流形状和范围略有差异.根据3种条件下的模拟结果计算CO2封存强度可知,各向异性砂岩条件下多层协同抽注的封存强度最高达到1.115×106 t/km2,远大于现在已实施项目的封存强度.因此,多层协同抽注技术将较大地提高CO2封存强度,有利于节约中国国土资源,促进CO2封存技术的推广.  相似文献   
56.
瞬态压力脉冲法及其在岩石三轴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瞬态压力脉冲法(transientpulsetechnique)是几种低渗透系数测量方法中成本低、操作简单和应用最广的一种。介绍了这种方法的原理、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装置设计的基本原则。分析了由瞬态压力脉冲法、变形测量装置、吸排水量测量装置及三轴压力试验机构成的岩石渗透-变形耦合试验系统。重点指出该试验系统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因素及在设计、制作和实际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最后,利用该系统研究了脆延性变形过程中白滨砂岩的渗透系数变化。结果表明,在脆延性转变的非弹性变形过程中,该岩石的孔隙度变化与渗透系数变化表现出负的相关特性。  相似文献   
57.
结合孝感市本地网维护工作,阐述了QC理论,并围绕提高孝感长途落地电话接通率的问题,进行选题、分析,制定相应的解决计划,说明了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长途去话接通率。  相似文献   
58.
 CO2–水两相条件下的岩石力学行为是CO2地质封存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利用自主研发的厚壁圆筒式两相致裂仪进行CO2–水两相条件下砂岩压裂试验,并研究CO2–水两相有效应力模型。通过向试样加载内压、围压和轴压形成与井壁围岩类似的最小主应力为负的真三轴应力状态,采用半透隔板法进行CO2驱水试验以精确控制试样孔隙中CO2–水两相流体的组分压力和饱和度,最后通过内压致裂试样获得致裂压力。还进行了不同有效围压下含单相水孔流试样的致裂试验,得到其致裂压与有效围压的拟合函数。为研究CO2–水两相有效应力模型,选用4种可应用于岩石的非饱和介质有效应力公式与拟合函数联立推导得到破裂压力预测模型,与试验结果对比以间接验证这4种有效应力公式对于表征CO2–水两相流体条件下有效应力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考虑Biot系数的Bishop非饱和有效应力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CO2–水两相流体下所测试砂岩的张性开裂行为,可直接作为CO2–水两相有效应力模型使用。  相似文献   
59.
 针对深部岩土工程岩石参数获取成本高的问题,本研究借鉴压痕试验技术,研制了钻孔横向贯入仪,用于在钻孔中测定岩石的相关岩石力学参数。该设备具有便携、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特点。该设备通过获取4个不同曲率半径的压头在压入过程中的载荷-位移曲线,并对这些曲线进行分析从而获取岩石的相关力学参数。在大理石上进行钻孔横向贯入仪的初步应用,并在试验中引入声发射监测塑性变形的发展情况,揭示试验的压入曲线特性,从试验曲线中提取岩石的模量,通过与单轴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用钻孔横向贯入仪试验曲线提取的模量介于单轴试验的割线模量和弹性模量之间,并且与割线模量较为接近。认为钻孔横向贯入仪的试验结果可以代表现场岩石的力学参数,可供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0.
排土场空间效应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托矿山排土场工程实例,采用调研、试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评价结果和过程安全性相悖的关键在于排土场地基–排土体相互作用下的系统空间效应和自身组构特征分层效应。通过现场实证、理论分析和数学物理模型解释凹形的空间夹持效应和凸形发散作用。给出稳定性分析采用2D或3D模型应遵循的高度和曲率半径关系条件的基本原则。进一步,采用允许变形和部分破坏的设计理念,以地基坡度、基础性质、排土料岩性、混合体坡高和坡脚线距离为基本因素,区分设定作业台阶安全标准和整体稳定标准,关联安全等级与控制标准以及考虑降雨及地震工况组合,建立以安全系数为主,综合应力场、位移场、塑性区分布特征的综合评价方法技术路线和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