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934篇
  免费   3708篇
  国内免费   2645篇
电工技术   3444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5922篇
化学工业   9141篇
金属工艺   9203篇
机械仪表   5232篇
建筑科学   21939篇
矿业工程   2651篇
能源动力   2084篇
轻工业   3667篇
水利工程   3203篇
石油天然气   3753篇
武器工业   602篇
无线电   3697篇
一般工业技术   7904篇
冶金工业   5428篇
原子能技术   1081篇
自动化技术   2334篇
  2024年   390篇
  2023年   1687篇
  2022年   1728篇
  2021年   2106篇
  2020年   2085篇
  2019年   2218篇
  2018年   1033篇
  2017年   1633篇
  2016年   1890篇
  2015年   2540篇
  2014年   5128篇
  2013年   3903篇
  2012年   4727篇
  2011年   4713篇
  2010年   4261篇
  2009年   4543篇
  2008年   4969篇
  2007年   4253篇
  2006年   3915篇
  2005年   3751篇
  2004年   3531篇
  2003年   3484篇
  2002年   2891篇
  2001年   2623篇
  2000年   2340篇
  1999年   1971篇
  1998年   1736篇
  1997年   1744篇
  1996年   1584篇
  1995年   1443篇
  1994年   1198篇
  1993年   1031篇
  1992年   1063篇
  1991年   974篇
  1990年   953篇
  1989年   905篇
  1988年   106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34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8篇
  1959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xidative burning loss of Fe78Si9B13 amorphous ribbon in the recovery process?? the oxidation behavior of Fe78Si9B13 amorphous ribbon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xidation of Fe78Si9B13 amorphous ribbon at high temperature is related to the heating rate. The oxidation weight gain of Fe78Si9B13 amorphous ribbon at 5 and 10K/min from room temperature to 1223K are 44% and 31% respectively. There is an oxide layer with loose texture and a small amount of microcrack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sample and atmosphere by SEM. The oxide layer contains a large amount of Fe2O3 and a little SiO2 by XRD. Oxidation kinetics curve shows that the oxidation weight gain of the samples follows a linear rule within 5hours at 1073 and 1173K?? then a parabolic rule. At 1273K?? however?? it only follows a linear rule?? meanwhile the oxidation speed is very fast?? with the oxidation weight gain reaches 40% in 12min. The oxidation weight gain in the amorphous ribbon recycling process can be reduced through cutting down the furnace gas temperature?? compressing the waste ribbon and unqualified products in the packaging process and blowing argon to reduce the 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the furnace. Thus the slag decreases to 9-10g when 1kg waste ribbon is recovered?? and the Si content of liquid alloy increases to 8. 9%.  相似文献   
52.
53.
筛选出适合制备硬质道路石油沥青关键组分的减压渣油,并以此为原料,考察了蒸馏深拔、深度氧化及溶剂脱沥青工艺制备的硬质道路沥青关键组分的性能。所制备的关键组分能够大幅提升基质沥青的高温性能,且通用性好;将关键组分与基质沥青按适合比例调合可以稳定生产高温性能好的硬质道路石油沥青,其混合料耐高温性能好。同时,为便于硬质沥青关键组分的使用,还开发了关键组分的造粒成型技术,提出其适于成型造粒的黏度范围为0.6~6 Pa?S。采用关键组分生产的硬质道路沥青用于高速公路实体工程,经过2年以上的气候和通车考验,沥青路面无车辙、无开裂,保持优良的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54.
55.
56.
57.
中冷散热器和高温散热器是汽车散热器的重要组成单元,二者的布置形式对整体的冷却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散热器的工作特点和散热量需求,对高温散热器和中冷散热器的参数进行设计,基于CFD分析技术建立散热器二维和三维分析模型;建立横向同种材料布置、横向异种材料布置、纵向异种材料布置、纵向同种材料布置等四种对比模型,获取不同模型的冷却风量流速、进出口温度变化等。搭建冷却系统试验平台,分别在中冷器前方指定位置进行纵向遮挡和横向遮挡,获取冷却风速和进出口温度变化。通过仿真分析和试验方法对比分析中冷散热器与高温散热器不同布置形式对冷却性能的影响。结果可知:四种布置形式通过的空气质量流量占百分比和面积占百分比的比例基本一致;横向异种材料布置形式的散热效果最佳,优于其他布置形式,主要原因是横向布置,散热管路与冷却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有利于冷却液与冷却空气之间的换热;异种材料布置更能提升换热效果;试验分析验证了仿真分析的准确性,为设计有隔断的散热器散热面积的确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8.
为达到"一步酸溶法"生产氧化铝工艺中稀释料浆在高温、高酸度工况下进行固液高效分离的目的,以丙烯酰胺(AM)与阳离子(DMDAAC)为共聚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絮凝剂。以转化率和相对分子质量为目标,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最优的合成工艺条件,即反应温度30℃,单体总质量分数为30%,阳离子度5%,K2S2O8和NaHSO3质量分数均为0.005%,2,2′-偶氮二(2-脒基丙烷盐酸盐)(V50)质量分数为0.0025%,乙二胺四乙酸(EDTA)质量分数为0.05%的条件下,反应时间为6 h,获得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7溶解性能较好的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CPAM)。  相似文献   
59.
龚雨威 《电子器件》2020,43(1):20-24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浮动板调制器和对正负偏电压的故障检测电路,利用MOSFET寄生电容特性,通过固定脉宽窄脉冲控制调制脉宽,通过增加负偏MOSFET提高输出负偏电压。对故障检测电路进行仿真实验,通过模拟故障,验证故障检测报警信号发生时间均在微秒级别。完成样机的搭建,利用多重方式解决高压绝缘问题,并对其加电进行试验验证,分析实验波形,证明此电路满足设计要求并且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0.
针对某电厂660 MW塔式燃煤锅炉投产后出现再热蒸汽两侧偏差大、再热器管壁易超温导致额定负荷下的再热蒸汽无法达到设计值的问题,以该电厂1号锅炉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燃烧器摆角整体摆动、单个角摆动和磨煤机组合方式对高温再热器管壁温度的影响特性,摸索出了影响再热器管壁温度的规律,通过对每个角燃烧器摆角区别化设置,基本消除了再热蒸汽两侧偏差和管壁超温的现象,再热蒸汽温度也达到了设计值:660 MW负荷下,在再热器管壁温度不超温的前提下,再热蒸汽两侧的偏差由调整前的8.5℃降低至1.6℃;再热蒸汽温度平均值由608.9℃提升至61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