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41篇
电工技术   37篇
综合类   23篇
化学工业   36篇
金属工艺   41篇
机械仪表   40篇
建筑科学   60篇
矿业工程   28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24篇
水利工程   22篇
石油天然气   19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7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1篇
冶金工业   8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0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碳达峰、碳中和”是目前污水处理行业的热点,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内部节能降耗和能源自给方面,对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整体系统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构成、来源及减排方法的研究相对缺乏。对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行业温室气体直接和间接排放的总量和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国家最新政策,指出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行业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52.
安装于舱口盖锥形密封面上的O形圈,在水下开盖初始阶段处于吸附状态并存在开盖后脱落的风险。为保证开盖后O形圈不会发生脱落,采用有限元仿真的方法分析O形圈在密封槽内的吸附移动状态,通过受力分析确定O形圈发生脱落时相应的临界位置;结合赫兹接触理论提出O形圈临界参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对O形圈多个相关变量的灵敏度分析,确定选型设计中临界参数最适合的变量。结果表明:对于锥形密封面舱口盖,若水下开盖时O形圈两侧存在压差,则必然存在吸附状态,若O形圈保持吸附状态移动并与密封槽棱圆角接触后,则开盖后密封圈会发生脱落现象;为了避免脱落现象的发生,在O形圈选型设计时必须考虑其临界参数,并根据其数值大小调整O形圈相关参数;其中,O形圈内径参数对压差变化的灵敏度最低,因此在O形圈设计过程中可通过调整内径参数来确保O形圈不会发生脱落。通过水下开盖试验,验证临界参数值的可信度和计算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53.
陈孟州  汪刘应  刘顾  葛超群  王龙  许可俊  王伟超 《表面技术》2023,52(11):366-376, 385
目的 解决传统超材料吸波结构密度大以及对入射角度敏感的问题。方法 采用机械搅拌法和熔融共混法制备碳纳米管/聚乳酸(CNTs/PLA)复合吸波材料,通过CST电磁仿真软件开展多层超材料吸波结构设计,利用熔融沉积3D打印制备了设计的超材料吸波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制备材料和设计结构的微观形貌和电磁特性进行表征分析。结果 在机械搅拌和熔融共混的共同作用下,碳纳米管在聚乳酸中分布均匀。碳纳米管含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佳。当其厚度为1.7 mm时,有效带宽达到最大为3.9 GHz;当厚度为3.2 mm时,反射率达到最低值约为–53.1 dB。设计的多层超材料吸波结构均具有极佳的宽频吸波特性;当R=11 mm时,圆形多层超材料结构的吸波性能最佳,反射率最低值为–53.9 dB,有效带宽为33.1 GHz,而平均反射率为–17.1 dB。此外对于TE极化的电磁波入射角在0°~60°范围内,而对于TM极化电磁波在入射角0°~70°范围内,圆形多层超材料结构具有宽角域吸波性能。结论 将碳纳米管与聚乳酸复合,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层超材料结构设计,通过微观复合材料和宏观结构设...  相似文献   
554.
经典控制模型中存在时间过耦合,而速度规划与实时轨迹控制都与时间关联,导致实时计算量、规划与控制协调性等不足的问题,提出利用CNC多维约束的S型速度规划方法.首先建立双重反馈的控制模型,内反馈继承经典控制模型将时间反馈到控制器,外反馈将非时间反馈到规划器;然后将影响速度规划的因素分为时间相关与时间无关,与时间相关因素在控制器中实时控制,与时间无关因素在规划器中进行非时间速度规划;在规划器中建立基于轨迹路径长度、轨迹几何特性、运动参数以及程序行号等信息的多维约束模型;最后以路径长度代替时间作为运动参考量,结合多维约束模型,考虑轨迹的几何特性与路径长度映射关系,使轨迹特性与非时间建立具有空间性关联.通过MATLAB仿真对控制模型的抗干扰能力进行验证,并通过CODESYS软件编程和实验的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是可行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55.
本文综述了高温压裂液和高温缓蚀剂的发展情况,总结了不同种类的耐温稠化剂,包括聚合物型、油基型、泡沫型和胍胶型,分析了高温交联剂可显著提升压裂液体系的黏度,增强压裂液体系的耐温耐剪切性能,其中Zr4+类交联剂在高温下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探讨了尼希碱型、咪唑啉型、炔醇型、吡啶季铵盐型和喹啉季铵盐型等高温缓蚀剂的开发历程,指出了未来应大力研发耐温180℃以上的酸化用缓蚀剂和耐温200℃以上的高温压裂液体系。  相似文献   
556.
为了解水力压裂过程中水力裂缝内支撑剂的铺置规律,基于平板裂缝开展了支撑剂输送试验,分析了泵注排量、压裂液黏度、注入位置、支撑剂类型对支撑剂铺置过程的影响;运用PIV/PTV技术,测试了压裂液–支撑剂两相运动速度,从颗粒运动角度分析了不同因素对最终砂堤形态的影响。试验发现:平板单缝内支撑剂铺置存在“裂缝前端先堆积至平衡高度,再稳定向后端铺置”和“砂堤整体纵向增长,稳定向后端铺置”2种典型模式,2种模式可以在泵注的不同阶段出现并转换;砂堤不同位置形态主控因素存在差异,注入位置与排量主要控制前缘形态,黏度与排量主要控制中部形态,黏度主要控制后缘形态;在裂缝远端,支撑剂沉降存在“回流式”和“直接式”2种模式,前者受涡流控制,后者则仅依靠重力沉降;现场施工时可考虑“定向射孔+大排量中高黏70/140目石英砂(主体支撑剂)+40/70目陶粒架桥+大排量中高黏70/140目石英砂长距离输送+排量尾追40/70目陶粒”,兼顾缝长方向远距离铺置和近井地带裂缝与井筒的高连通性。平板裂缝内支撑剂运移与铺置规律试验结果可以为页岩储层压裂主裂缝内支撑剂高效铺置及储层改造工艺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57.
光谱分离成像是一种可同时获取光谱信息、空间位置信息的探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理、环境、生物、光学等领域,集成化是该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超透镜的光谱分离技术,采用选择性光谱响应单元结构对红、绿、蓝(RGB)三个波段的聚焦相位进行编码,基于单片器件即可收集不同位置的光谱信息,简化了获取光学信息的过程,推动了小型化光谱分离成像器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58.
战场环境复杂多变,如何根据当前态势及火力资源特点,及时有效地对来袭目标进行火力分配,是防空指挥中的关键环节。针对地对空防御问题,考虑对敌方来袭目标的毁伤程度和我方武器资源消耗因素,以最大化总体毁伤概率和最小化使用武器价值为目标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由于优化目标之间存在对武器资源的竞争,以优化目标为博弈方,以决策武器如何攻打来袭目标为策略,建立非合作博弈模型,并结合禁忌搜索技术,设计基于纳什均衡搜索的改进遗传算法(NE-IGA)进行求解。实验结果表明,与求解优化模型的基于禁忌搜索的改进遗传算法(TSGA)及基本遗传算法(GA)相比,博弈模型及其求解算法NE-IGA能够得到更优的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559.
为探究高温后钢纤维橡胶自密实混凝土(steel fiber rubber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SFRSCC)的动态力学性能,采用直径为80 mm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装置对其进行动态冲击试验,在确定钢纤维最优掺量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橡胶掺量对高温后SFRSCC破碎形态、动态抗压强度、冲击韧性以及动态应力增长因子等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与常温下相同,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加,高温冷却后SFRSCC的动态抗压强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常温下相反,高温冷却后SFRSCC抵抗冲击破碎能力、冲击韧性、动态应力增长因子均随着橡胶掺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对比试验得到的动态应力增长因子与CEB-FIP建议公式计算值的差异,提出了高温后SFRSCC的动态增长因子的修正公式,修正公式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和其他文献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为进一步分析探讨高温后SFRSCC动力特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60.
以DMF浓度为5 wt%~40 wt%的废液为研究对象,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双效精馏、三效精馏、热泵精馏和萃取+精馏4种工艺路线的吨产品蒸汽消耗(SPP)做了模拟计算和对比。结果表明,当DMF浓度在24 wt%以下时,SPP由小到大依次是热泵精馏、萃取+精馏、三效精馏、双效精馏;当DMF浓度在24 wt%~33 wt%之间时,SPP由小到大依次是萃取+精馏、热泵精馏、三效精馏、双效精馏;当DMF浓度在33 wt%~40 wt%之间时,各工艺的SPP都很接近,差别已不明显。本文还对比了仅考虑蒸汽消耗和压缩机电耗费用在内的吨产品操作费用,结果类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