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6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165篇
电工技术   11篇
综合类   484篇
化学工业   2558篇
金属工艺   46篇
机械仪表   33篇
建筑科学   145篇
矿业工程   172篇
能源动力   8篇
轻工业   1151篇
水利工程   43篇
石油天然气   1147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658篇
冶金工业   53篇
原子能技术   72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32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22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84篇
  2014年   319篇
  2013年   300篇
  2012年   373篇
  2011年   373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40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344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28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09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97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89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以天然有机高分子腐植酸为主要原料,丙烯酸为共聚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span-65为分散稳定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得腐植酸-N-异丙基丙烯酰胺交联树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其对水溶液中Ni(Ⅱ)的吸附性能,探讨了吸附温度、p H值对水中微量Ni(Ⅱ)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腐植酸交联树脂在35℃,p H值为4时对Ni(Ⅱ)的吸附率达到99.8%以上,对Ni(Ⅱ)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62.
油田三次采油中广泛应用聚丙烯酰胺来提高石油产量,但生产中含聚丙烯酰胺的油田污水对环境污染很大,其含聚丙烯酰胺浓度是油田污水处理和排放的关键评价指标。在总结油田污水含聚丙烯酰胺浓度的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其他介质光学测量方法,为改进在线测量聚丙烯酰胺浓度的光学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3.
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以丙烯酰胺(AM)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共聚单体,通过自由基聚合对聚丙烯酰胺类共聚物(PDA)进行制备研究。探讨了3个主要因子单体摩尔比、聚合体系p H、引发剂用量的最佳水平及各自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对PDA得率的影响,通过该法设计得到了最佳优化条件:单体摩尔比n(AM)∶n(DMDAAC)=2.5∶1,聚合体系p H6.00,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1.00%。在模型提供的最优水平下PDA得率89.807%,与预测值91.6944%相吻合,表明所选模型准确、可靠。该方法为聚丙烯酰胺类共聚物的合成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4.
丙烯酰胺(AM)和溴化N-烯丙基吡啶([APy]Br)为单体,制备了一种离子液体聚合物黏土抑制剂AM/[APy]Br。通过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为:m(AM)∶m([APy]Br)=15∶1,w(引发剂)=0.8%,其中,n(K2S2O8)∶n(Na HSO3)=1∶1,反应温度50℃。并对AM/[APy]Br进行了FTIR和1HNMR表征,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室温下,2 000 mg/L AM/[APy]Br溶液防膨率为80.90%,当温度为90℃时,其防膨率仍达77.97%;2 000 mg/L AM/[APy]Br溶液与0.3 mol/L KCl溶液复配后,防膨率可达96.20%;与0.2 mol/L KCl溶液复配后,防膨率高于0.3 mol/L KCl溶液,复配溶液经4次冲刷,防膨率仍可达76.17%;占溶液总质量3.0%AM/[APy]Br与3.0%KCl复配溶液浸泡后的Na-MMT晶层间距(1.57 nm)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同等浓度KCl浸泡后的Na-MMT晶层间距(1.62 nm)。  相似文献   
65.
以阿拉伯胶(G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APS)为引发剂,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GA-g-PAMPS 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单体配比、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微波功率和辐射时间对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树脂的溶胀性能,并用FTIR对吸水性树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下树脂吸去离子水倍率为683g/g,吸生理盐水倍率为137g/g。树脂的吸水倍率随着无机盐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不同价态金属离子盐溶液中,树脂的吸水倍率顺序为NaCl>BaCl2> FeCl3,树脂具有较高的吸水速率和较好的重复吸水性能。  相似文献   
66.
丙烯酰胺(AM)单体水溶液为分散相,Span80/Tween80为乳化剂,煤油为分散介质,绘制了AM/H2OSpan80/Tween80-煤油体系的拟三元相图。依据拟三元相图配制了含油相质量分数52.0%、Span80/Tween80(质量比4∶1)复合乳化剂质量分数7.8%、水相质量分数40.2%的W/O微乳液(以体系总质量计),在70℃利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制备了纳米级交联聚丙烯酰胺微球。结合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LPSA)探讨了交联剂、引发剂用量及搅拌速率等合成条件对交联PAM微球粒径及吸水溶胀性能的影响,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微球形貌进行了表征,确定具有较高吸水倍率的交联PAM微球的优化合成条件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用量0.60%、引发剂(过硫酸铵)APS用量0.50%(以单体质量计)、搅拌速率1 000r/min。溶胀实验显示,该条件下合成的微球在1.0×105mg/L矿化度地层水中吸水倍率为1 690,表现出良好的耐盐性,高吸水倍率。SEM和TEM结果显示,微球具有较好的球形度、单分散性好,粒径分布较为均一,约为150~200 nm。岩心封堵实验表明,聚合物微球胶乳对地层有良好的封堵性,具有封堵、突破、深入、再封堵的逐级调剖特性。  相似文献   
67.
以木质素磺酸钠(LS-N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海泡石黏土(ST)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NMBA)为交联剂,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采用微波辐射方法制备了LS-g-PAMPS/ST耐盐型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木质素磺酸钠用量、海泡石黏土用量、交联剂用量、引发剂用量、中和度对树脂在0.9%Na Cl盐溶液中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树脂的吸盐水速率,用红外光谱(FTIR)对树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在优化条件下合成的LS-g-PAMPS/ST树脂的吸水倍率为132g/g,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能。在体系中引入适量ST不仅可以提高复合高吸水树脂的吸盐水倍率,而且还可以提高吸盐水速率。  相似文献   
68.
丙烯酰胺(AM)和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单体,氯化钯为钯源,在不加任何还原剂和引发剂的情况下,采用微波辐照法合成纳米钯/P(AM–AMPS)复合材料。研究了溶液的酸碱度、单体的摩尔比、微波辐照时间等因素对反应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p H为7.0左右,n(AM)∶n(AMPS)=4,微波辐照时间45 min时聚合物体系的反应程度最大。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钯复合材料,结果显示:聚合物呈网状结构,具有很好的包覆性;钯粒子的粒径约为20 nm。  相似文献   
69.
以木质素磺酸钠(LS-Na)、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采用微波辐射法,通过接枝共聚合成了具有生物降解性能的LS-g-PAMPS/AA高吸水性树脂。探讨了单体配比、LS-Na用量和单体总用量对LS-g-PAMPS/AA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研究了该树脂在各种盐溶液中的溶胀行为,并利用FTIR和TG等方法分析了该树脂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当m(AA)∶m(AMPS)=3、LS-Na用量(基于体系总质量,下同)为6%(w)和单体总用量为35%(w)时,LS-g-PAMPS/AA树脂在去离子水和生理盐水中的吸水倍率分别为1 217g/g和125 g/g。LS-g-PAMPS/AA树脂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耐盐性和盐响应性能,在不同的盐溶液里有良好的可逆行为和多次反复利用性能。  相似文献   
70.
研究了聚丙烯酰胺连续合成方法,设计了基于聚丙烯酰胺连续聚合方法的小试实验装置。对该方法中除氧时间、单体浓度、引发温度、引发剂种类及用量等工艺因素进行探讨,在实验室合成了基于连续聚合方法的PAM样品,并对样品性能进行了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