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4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7篇
水利工程   10篇
石油天然气   3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一种新的压实校正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压实前后压实曲线的相似性及单调性,设定古孔隙度-深度、古密度-深度函数,结合压实前后地层骨架体积不变、骨架质量不变原理.建立回剥压实校正方程,从而恢复地层古厚度及地层古密度,并且保证压实前后地层骨架密度不变。   相似文献   
62.
4 2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  珠三坳陷面积 12 180km2 ,由 6个凹陷、3个凸起组成 ,目前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文昌A、B两个主要生烃凹陷 (图 16 )。截至 1999年底 ,珠三坳陷及其邻区共作图 16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构造单元划分图  二维地震 5 1× 10 4 km、三维地震2 789km2 ,钻探井 31口、评价井 10口 ,发现3个油气田和 5个含油构造 ,发现石油地质储量 7779× 10 4 t ,文昌 (WC) 9 2和WC9 1构造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 117× 10 8m3。选择珠三坳陷作为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靶区 ,一方面由于坳陷本身为复…  相似文献   
63.
4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实例这里介绍 2个研究实例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实例 ,主要介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控制模型的建立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实例 ,则主要介绍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具体应用效果。4 1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本文研究范围位于盆地东部 ,包括珠一坳陷的惠州凹陷、  图 4 研究区位置图陆丰凹陷和东沙隆起 (图 4 )。 2 0多年来 ,珠江口盆地共作地震测线 4 0× 10 4 km ,钻探井 173口 ,发现 14个油气田和 2 2个含油气构造 ,累计发现石油地质储量 4 8× 1…  相似文献   
64.
为加深闽西推覆构造带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认识,采用构造解析与区域背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位于闽西推覆构造带前锋处小溪洋煤田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田内存在滑脱和推覆2种性质的构造;井田构造整体几何形态呈"仑"字型,其中"人"字代表多次逆冲推覆的叠瓦状构造,"匕"指井田的倒转向斜构造和其内部沿轴面的滑脱断层;早三叠世与中侏罗世华夏、库拉板块先后分别向西侧的扬子和华夏陆块下俯冲,引起武夷山脉隆起,导致井田在来自北西的2期继承性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于印支期先后产生重力和挤压顺层滑脱构造,形成倒转复向斜褶皱,并最终于早燕山期形成"仑"型背骑式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在区域拉张环境下井田遭受剥蚀改造,并使部分构造产生反转.  相似文献   
65.
作者建议拓广“油气系统(petroleumsystem)”概念,使之适合于整个含油气地质单元序列,成为石油地质学家从系统科学角度所看到的、研究对象与抽象模型相复合的、具有层次结构的新型地质实体。“油气系统”实质上就是油气成藏系统,其研究方法,应当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方法,考虑到油气成藏过程存在非线性特点,以及当前盆地模拟和油气成藏模拟普遍存在的缺陷,作者尝试引进系统动力学的思路与方法,提出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概念,并阐述了它的基本原理,初步建立了油气系统动力学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66.
中国南方印支—燕山期复合盆山体系与盆地原型改造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在中国南方,印支期—燕山期发育了多个前陆型盆山体系。这些盆山体系互相影响、互相干扰、互相叠加,成为“复合盆山体系”。文中对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进行了典型解剖,揭示了复合盆山体系的成因是古特提斯多岛洋的闭合和多个块体的汇聚、碰撞和造山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龙门山、大巴山、江南隆起构造带及其前陆盆地,在印支期以来的长期盆山耦合演化和复合演化过程中,除了两两交叉形成复合盆山体系外,还最终形成了“三山一盆”的巨型复合盆山体系——龙门山-大巴山-江南隆起复合盆山体系,简称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在印支—早燕山期后,上扬子复合盆山体系与南方地区其他复合盆山体系一起,整体进入改造阶段,最终成为今天如此复杂的盆山结构与形貌。  相似文献   
67.
运用Visual FoxPro设计创建字段属性字典的方法,并以实际程序为例介绍了字段属性字典的信息采集方法与应用类型。  相似文献   
68.
针对数字盆地和岩土工程中基于剖面与钻孔的建模问题,提出了一种适合描述地下地层——构造的数据结构。通过实验数据的验证,该数据结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模效率,并能实现数据的自更新。  相似文献   
69.
数据库应用程序中通用动态查询实现方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用动态查询能够根据需要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动态创建查询语句和查询命令,其实现路径有3种:利用用户数据字典、利用系统表与系统数据库和利用OLE DB数据供给程序等,文章对这3种方法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其利弊进行了分析比较,并给出了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70.
Based on the dynamic simulation of the 3-D structure the sedimentary modeling, the unit entity roodel has been adopted to transfer the heterogeneous complex passage system into limited simple homogeneous entity, and then the traditional dynamic simulation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phase and the drive forces of the hydrocarbon , and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resolve such problems as the direction, velocity and quantity of the hydrocarbon migration among the unit entities. Through simulating of petroleum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Zhu Ⅲ depression, the complex mechanism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has been opened o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