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58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21篇
金属工艺   6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120篇
轻工业   77篇
水利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9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本文通过阿仑尼乌斯公式对磁铁矿原料润磨前后球团氧化反应的活化能进行了研究 ,研究表明 :原料不润磨 ,球团氧化反应活化能为 3 3 96kJ/mol;原料经润磨后 ,球团氧化反应活化能为 3 1 68kJ/mol。这说明润磨降低了球团氧化反应的活化能  相似文献   
62.
本文简要介绍了莱钢50吨电炉余热利用系统的工艺组成和控制系统结构,详细阐述了全流程温度模糊控制系统、阵列式烟气流量检测防堵技术、声纳振波除尘技术、风机节能变频动态调速等先进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相似文献   
63.
Ti-PILCs的制备条件及焙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精制钠基膨润土为基质,以钛酸正丁酯为钛源,对钛交联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Ti-PILCs)的合成条件进行了讨论,对Ti-PILCs进行了焙烧研究,并应用XRD、BET、TG-DSC、和TEM等检测手段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经900℃焙烧后,Ti-PILCs的d001值分别由焙烧前的3.74 nm下降到3.34 nm,比表面积由409.1 m2/g下降到362.5m2/g。焙烧后的Ti-PILCs存在大量的中孔,氧化物柱子较均匀分布,热稳定性超过900℃。  相似文献   
64.
石煤提钒水浸过程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未反应核收缩模型和液膜非稳态扩散模型,探讨了石煤提钒水浸过程的动力学机理。以搅拌强度对浸出速率的影响作为辅助判断,通过尝试法确定了浸出过程的控制步骤。研究表明,可用上述两模型分段描述浸出过程,搅拌强度在250r/min时,浸出过程在0~50min受液膜非稳态扩散控制,其动力学方程为4α+3[(1-α)4/3-1]=kD t1/2,表观活化能为8.51 kJ/mol;适当加强搅拌、升高温度或减小矿样粒度能提高可溶钒通过液膜的扩散速率。  相似文献   
65.
焙烧对Ti-PILCs 结构和物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高纯钠基蒙脱石为基质材料[1], 以钛酸正丁酯[Ti(n-C4H9O)9]为钛源, 采用Sol-gel法制备得到含钛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Ti-PILCs)。对Ti-PILCs进行了焙烧研究, 并应用XRD、BET、TG-DSC、SEM和TEM等检测手段进行表征, 分析表明: 经600 ℃、900 ℃ 焙烧后Ti-PILCs的d001值分别由焙烧前的3.74 nm下降到3.67 nm、3.34 nm, 比表面积由409.1 m2/g下降S500 ℃=374.3 m2/g、S700 ℃=362.5 m2/g。焙烧后的Ti-PILCs存在大量的中孔, 氧化物柱子较均匀分布, 热稳定性超过900 ℃。  相似文献   
66.
丙酮对Ti-PILCs合成实验条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钠基蒙脱石为基质材料、钛酸丁酯为钛源,在Ti/蒙脱土=15mmol/g、H/Ti=2 5mol/moL、HCl=5mol/L的条件下,以不同体积比的丙酮与水的混合溶液为溶剂制得了钛交联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Ti PILCs)。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N2 吸附脱附实验对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V水∶V丙酮=1∶2时,层间距达3 .37nm,比表面达389 .1m2 /g,产率为未加丙酮时的2 3倍。说明在Ti PILCs制备过程中,丙酮的加入对蒙脱土层间引入较大粒径的钛聚合羟基阳离子,促进钛聚合羟基阳离子与钠离子交换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7.
在硫酸体系中通过饱和容量法和斜率法研究了N235萃取钒的机理。结果表明,负载有机相中钒与N235的摩尔比约为2.5,萃合物组成为[R3NH]4[H2V10O28],萃取反应平衡常数为195.434L·mol-1·s-1,ΔH=-10.683kJ/mol,ΔG=-13.076kJ/mol,ΔS=8.023J/(mol·K),升高温度不利于钒的萃取。  相似文献   
68.
肉的腐败气味一直是消费者评判肉品新鲜度的重要指标。不同包装冷却肉中的微生物群落和代谢途径不同,导致肉品贮藏期间释放出不同的挥发性气味物质,这直接决定了肉的腐败气味和腐败程度;因此,进行包装肉挥发性物质的定性、定量分析对认知肉品腐败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综述冷却牛肉、猪肉、羊肉及禽肉在托盘包装、真空包装、气调包装中的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其典型挥发性物质变化过程,揭示了特定包装过程中诱发肉品腐败气味的优势菌群,从底物利用和代谢通路方面分别探讨了这些气味的产生机制,并对现有检测手段进行总结,以期为控制肉品腐败异味,利用挥发性标记物监测包装肉品货架期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69.
研究牛肉生产和销售过程中沙门氏菌诱导耐酸响应(acid tolerance response,ATR)的存在程度及其产生机制。探究微酸诱导、双组分基因敲除、低温长期贮藏对沙门氏菌耐酸能力的影响,同时借助λRed同源重组、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及氨基酸添加实验探索菌株耐酸性产生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微酸诱导能够显著增强沙门氏菌的耐酸能力(P<0.05),并且ATR一旦形成,在牛肉低温贮藏(4 ℃)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维持7 d,对食品安全有极大危害。牛肉培养基作为微酸的细菌生长介质,在低温下其本身并不能引发沙门氏菌产生ATR,说明低温处理可能是抑制沙门氏菌ATR的重要方法。real-time PCR和氨基酸添加实验表明,沙门氏菌的双组分系统PhoP/PhoQ和PmrA/PmrB均参与酸性环境的感知,并能通过调控精氨酸脱羧和赖氨酸脱羧系统提高菌株的耐酸性,这从氨基酸代谢角度解释了沙门氏菌诱导ATR的产生机制,同时也揭示了食品基质提升微生物耐酸性这一表观现象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7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环境胁迫,如酸胁迫、热胁迫、冷胁迫、干燥和高渗透压胁迫以及交叉胁迫等,并产生应激反应,而经过环境胁迫的单增李斯特菌可显著增强其抵抗致死性环境胁迫的能力,给食品安全带来极大危害。单增李斯特菌的酸胁迫响应机制主要包括F0F1-ATPase系统、谷氨酸脱羧酶系统以及精氨酸脱亚胺酶系统。热休克蛋白、冷休克蛋白、相容性溶质在单增李斯特菌的热胁迫、冷胁迫和干燥及高渗透压胁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从以上几方面就单增李斯特菌对环境胁迫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为单增李斯特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胁迫响应研究及防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