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8篇
  免费   422篇
  国内免费   158篇
电工技术   345篇
综合类   295篇
化学工业   468篇
金属工艺   191篇
机械仪表   238篇
建筑科学   438篇
矿业工程   128篇
能源动力   97篇
轻工业   722篇
水利工程   141篇
石油天然气   97篇
武器工业   41篇
无线电   390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9篇
冶金工业   123篇
原子能技术   46篇
自动化技术   469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347篇
  2018年   309篇
  2017年   127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98篇
  2014年   365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4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XRD,DSC,SEM,EDS等现代分析方法,研究了稀土元素Ce在不同凝固冷却速率下对Al-Zn-Mg-Cu合金显微组织、凝固温度的影响,分析讨论了Ce对合金晶粒细化和熔体净化作用的原理。结果表明,合金的主要析出相为α-Al和MgZn_2型共晶相,MgZn_2固溶了Al,Cu,Mg等元素并形成了Mg(Zn,Cu,Al)_2相,在晶界上溶质元素浓度较高,与α-Al基体共晶形成层片状共晶组织。添加Ce能使合金枝晶间距减小,并减小共晶层片间距和细化共晶组织,显著细化晶粒,并抑制铝合金中的杂质相Al7Cu2Fe的出现。Ce还将合金α-Al基体和共晶相的析出温度分别降低了6.4℃和5.6℃。  相似文献   
62.
针对7B04铝合金开展了变形温度为470~530℃,应变速率为0.0003~0.01s~(-1)的高温超塑性拉伸实验,研究了材料的超塑性变形行为和变形机制。结果表明,7B04铝合金的流动应力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伸长率随之增加;在变形温度为530℃,应变速率为0.0003s~(-1)时,7B04铝合金的伸长率达到最大1105%,超塑性能最佳;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值均大于0.3,且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500~530℃的变形温度范围内,m值大于0.5,表明7B04铝合金超塑性变形以晶界滑动为主要变形机制;变形激活能Q为190kJ/mol,表明7B04铝合金的超塑性变形主要受晶内扩散控制;7B04铝合金超塑性变形中在晶界附近有液相产生,且适量的液相有利于提高材料的超塑性能。  相似文献   
63.
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被认为是从根本上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较为理想的途径之一。在以尿素为原料制得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的基础之上,采用简单的低温溶液反应法将二硫化钼(MoS_2)与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复合得到复合催化剂MoS_2/g-C_3N_4,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漫反射(DR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荧光光谱等对该复合光催化剂的组成、形貌和光物理性能进行了表征;进而以CdSe量子点为光敏剂,三乙醇胺(TEOA)为牺牲剂,构建了不含贵金属的三组分光催化产氢体系,并对体系pH值、CdSe量子点浓度等对产氢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将MoS_2纳米颗粒负载到g-C_3N_4上可使g-C_3N_4的光催化产氢性能得到显著提高。当MoS_2负载量为7%(质量比)时,在最佳的条件下(pH=9.0,CdSe量子点的体积为25mL),最大产氢速率达到了141.74μmol·h-1,6h的产氢总量达到了212.61μmol。最后,结合荧光猝灭实验,推测了该体系的产氢机理。  相似文献   
64.
本文对我国目前汽车的污染物排放特征进行了研究,对各类汽车污染物排放的历史数据进行了分析、总结与建模,对未来排放趋势进行了预测,并对我国未来汽车与环境协同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与主要矛盾进行了总结与梳理,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汽车与环境协同发展路线与重点发展方向,给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与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65.
食品包装材料作为重要的食品相关产品,是食品安全领域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食品包装材料的行业发展和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发现了我国食品包装材料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分析了造成此类问题的具体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包装材料标准及标准体系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6.
针对塔吊作业防碰撞问题,设计了用于障碍物检测的防碰撞探测器.基于超声波测距原理,探测器可以对接近塔吊臂的障碍物主动检测,发出报警信息.从系统的构成、工作方式、探测器结构设计和安装布置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Matlab仿真对设计结果进行了验证.该设计扩宽了探测器检测范围,通过多节点布置,对塔吊臂形成了封闭的三维保护区,有效避免事故发生,对于塔吊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为使广大治黄工作者更好地了解黄河流域河流与湖泊普查的情况,介绍了河湖普查的内容、技术路线以及河湖普查的主要地理特征信息,包括标准以上河湖数量及河湖名录,最新的黄河集水面积(813 122 km2)、河长(5 687 km)、河源和河口位置、标准以上河湖以及水文测站的地理水文特征值等。同时,对一些关键的地理特征提出了新的认识和界定。在此基础上,对新成果和原特征值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8.
为探求下伏岩溶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现场静载荷试验,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5种溶洞顶板厚度、5种顶板跨度、5种溶洞高度以及3类顶板围岩类别进行正交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其他条件一定时,桩基承载力与岩溶顶板厚度、顶板围岩强度成正比,与岩溶顶板跨度成反比,与溶洞高度无直接影响;溶洞等软弱下卧层对上方桩基的最大影响深度为3倍桩径,继续增大顶板厚度对桩基极限承载力的提高效果不大;溶洞尺寸与桩径相仿(L≤2D)时,对桩基承载力影响不大,溶洞尺寸继续增大则极限承载力有较明显下降;岩体强度在11.5 MPa以下时,承载力随岩体强度的增大有较大的提高,岩体强度达到11.5 MPa以后,继续增大岩体强度,其承载力增幅不明显。研究结果可进一步深化、完善现行的岩溶发育区桩基础的设计并指导施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及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
为探明上埋式涵洞基础埋置深度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基于太沙基理论与顾安全公式,推导了适用于上埋式涵洞的地基承载力公式。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地基土的荷载-沉降(P-S)曲线随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确定地基承载力容许值,将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地基承载力容许值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了涵顶和基底土压力随填土高度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不同计算方法下地基土的抗剪强度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验证本文公式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①涵洞侧填土增强了地基土的抗剪强度,使涵洞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其提高程度受到涵洞侧填土附加土压力的影响;②随着地基土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的增加,地基承载力分别呈非线性和近似线性增长趋势,且内摩擦角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黏聚力;③本文公式计算的地基承载力与有限元计算值符合较好,且本文公式得出的地基承载力远远大于涵洞基底土压力,符合现场涵洞地基处于安全状态的实际情况。研究成果可为确定上埋式涵洞地基承载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0.
针对采掘装备设计存在过于依靠经验、人工计算偏差大而导致设计质量差、设计周期长等问题,以矿山采掘装备绿色设计为切入点,围绕需求分析、绿色设计、评价三大环节分析了采掘装备绿色设计总体方案,从设计绿色化、制造工艺绿色化、激光熔覆修复再制造技术、掘进系统智能化及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五方面分析了采掘装备绿色设计关键技术。以采煤机为例,对其进行绿色设计分析,从资源、人机、能源、环境、经济、技术六大属性出发,构建了采煤机绿色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采煤机绿色设计信息数据库。在设计阶段考虑采掘装备的绿色性,可提高采掘装备的生产质量,对推进煤炭行业绿色设计资源的共建共享及增强行业绿色化设计的示范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