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129篇
金属工艺   23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35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30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71.
目的观察强化降脂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12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阿斯匹林+辛伐他丁常规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阿斯匹林组及强化降脂联合抗血小板聚集组(强化降脂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 3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均较前显著降低(均P〈0.05);常规剂量组和强化降脂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较阿斯匹林组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脂组治疗后较常规剂量组IMT、斑块面积及血脂CRP水平改善更明显(均P〈0.05),与另外2组比较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强化降脂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降低CRP及血脂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使用阿斯匹林+辛伐他丁常规剂量组及单纯抗血小板聚集药,并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72.
阿司匹林-壳聚糖缓释微球的制备和释药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阿司匹林-壳聚糖缓释凝胶微球,通过透析实验检测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应用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壳聚糖浓度,搅拌速度,阿司匹林/壳聚糖质量比,交联时间对微球制备的影响。体外释放实验表明,壳聚糖微球前5个小时的释放符合SRP的释药行为。以5个小时的体外释放总量为指标进行直观分析,交联时间对5小时的体外释放总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3.
以乙酸钠作为催化剂,研究了阿司匹林的合成反应.实验考察了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以及温度对阿司匹林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酸钠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当乙酸钠用量为反应物总量的3%、反应温度为55℃、反应时间为50min时,合成收率可达81.9%.对以阿斯匹林和扑热息痛为原料合成贝诺酯的工艺进行了改进,考察了不同溶剂对贝诺酯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甲苯-水反应介质中贝诺酯的收率呵达90%.  相似文献   
74.
75.
康艳萍 《广东化工》2009,36(5):165-166
建立了分光光度法测定阿司匹林肠溶片中水杨酸的含量。由于阿司匹林分子中无酚羟基不与稀硫酸铁铵溶液作用,而水杨酸分子中含有酚羟基可与之反应生成紫堇色,在酒五酸作稳定剂的乙醇-水溶液中,在526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该处测定吸收度,计算含量。结果表明:水杨酸在25~5μ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A=12.001C--0.0000221(r=0.99999)。平均回收率98.48%,RSD为O80%(n=6)。该法操作镝便,快速,准确,受外界环境干扰小,适时于阿司匹林肠溶片中微量水杨酸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6.
以硫酸镍为催化剂,水杨酸和醋酐为原料用微波法合成阿司匹林。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配比、辐射功率、辐射时间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合成工艺条件为:n(水杨酸):n(醋酐):n(硫酸镍)=1:2:0.1,微波辐射时间为50S,辐射功率为480W,收率达87.7%。该合成工艺简单,产品质量好且污染少。  相似文献   
77.
《四川食品与发酵》2007,43(4):43-43
阿司匹林与酒冲突。酒在体内先被氧化成乙醛,然后成为乙酸,而阿司匹林会妨碍乙醛氧化成乙酸,造成体内乙醛蓄积,加重发热和全身疼痛等症状,还容易引起肝损伤。  相似文献   
78.
<正>冠心病(CHD)是临床上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心脏病之一,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致残或致死率已居常见病之首[1]。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介入和外科手术。大量研究显示,抗血小板药物拜阿司匹林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药物之一,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应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长短与皮下淤血面积及发生率有  相似文献   
79.
采用插层法和剥离-重组法制备了阿司匹林-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物(A-LDHs)和阿司匹林-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片复合物(A-LDHs-NS)。采用XRD、SEM、TG-DTG和FT-IR对复合物的形貌、载药性能和载药模型进行表征。测定了阿司匹林在不同pH环境中从A-LDHs和A-LDHs-NS上的释放性能。研究发现, 实验制备的LDHs和LDHs-NS均具有明显层状结构。LDHs-NS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187 m 2·g -1)能负载更多的阿司匹林。同时, LDHs-NS与阿司匹林之间有较强的相互作用, 载药量为1.178 mmol·g -1, 释放时间超过1440 min, 与对照组(20 min)相比, 表现出更优异的缓释性能, 且在pH为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缓释性能比在pH为4.8中更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二维材料在生物医药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0.
采用两种介孔分子筛(SBA-15和SBA-15-NH2)分别对水溶性药物阿司匹林进行药物吸附与释放的对比研究,利用FT-IR,UV等手段对样品结构、药物装载和释放过程进行表征。同时,运用Korsmeyer-Pep-pas和Higuchi模型分别对药物缓释体系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氨基改性后SBA-15对阿司匹林的吸附量由14.2%提高到19.5%,且释放时间更长。SBA-15-ASP缓释系统的释放动力学过程遵循Fick扩散机理,而SBA-15-NH2-ASP释放过程遵循非Fick扩散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