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7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42篇
电工技术   6篇
综合类   97篇
化学工业   484篇
金属工艺   71篇
机械仪表   20篇
建筑科学   205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26篇
轻工业   281篇
水利工程   37篇
石油天然气   19篇
无线电   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61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82.
BACKGROUND: The impact of mixtures of chloro‐triazinic herbicides, such as atrazine and simazine, on aquatic ecosystems i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To study their biodegradation under various operational conditions, a binary community comprising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and Arthrobacter sp. attached to the porous support of a packed bed reactor, was evaluated. RESULTS: The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two atrazine‐degrading strains revealed that genes atzA, atzB, atzC are present in both bacteria, but only S. maltophilia possess atzD. Thus, by cultivating Arthrobacter sp. on these herbicides, cyanuric acid accumulation was observed. When the binary community was cultivated in the biofilm reactor, at all the loading rates probed, both herbicides were entirely removed. However, complete biodegradation of cyanuric acid was not achieved. CONCLUSIONS: Even with a two‐stage reactor, cyanuric acid was only partially removed. This fact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absence, in the second stage, of an easily degradable energy source, required by S. maltophilia for the uptake and cometabolic degradation of the recalcitrant heterocyclic ring. Responding to differences in nutritional conditions prevailing at each reactor stage, local differences in species' predominance were clearly detected by microbiologic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Copyright © 201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83.
84.
冲厕海水SBBR处理工艺中悬浮填料的选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浮填料作为微生物赖以栖息的场所,是批式生物膜反应器的关键技术之一。基于冲厕海水水质特性,提出SBBR处理冲厕海水用悬浮填料的选型原则:密度应接近海水,比表面积较大,水力学和理化特性优良。筛选三种悬浮填料进行了挂膜试验,结果表明,改性聚丙烯柱状填料更适合用于冲厕海水处理。  相似文献   
85.
通过中试考察了不同气水比下,上流式曝气生物滤池(BAF)去除悬浮物以及水头损失增长的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气水比的增大,BAF对SS的去除效率降低,对SS的主要去除区域逐步向滤层上部推移,且反冲洗后滤层对SS去除能力的恢复减慢;BAF滤柱内的生物量随着气水比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滤层高度的增加而逐步减少,滤层高度为50 cm处的生物量高达12.50 ~21.52 mgVAS/g陶粒;BAF内水头损失的增加速率随着气水比的增大而减小,当气水比由2∶1增大为10∶1时,反冲洗周期内的终点水头损失由30.1 kPa减少为10.5 kPa.  相似文献   
86.
采用生物栅技术处理上海市某一呈富营养化状态的河水。处理装置的9个廊道并联运行,连续进出水,平均每池处理水量为4.4 t/d。试验主要对比生物栅填料分别为球形填料、悬浮填料和组合填料时,对水体CODCr、SS、TN和TP等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不同填料生物膜的微生物的数量变化。悬浮填料生物栅对CODCr、SS、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33%~84%、42%~82%、6%~25%、15%~40%;组合填料生物栅分别为41%~79%、50%~93%、7%~28%、17%~44%;球形填料生物栅分别为34%~67%、34%~70%、5%~21%、10%~28%。结果表明组合填料生物栅和悬浮填料生物栅的污染去除效果优于球形填料。微生物测试结果表明,生物栅填料可以显著增加异养细菌特别是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强污染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87.
田原  蒲亚男  孙天翔  侯苏  陈守刚 《表面技术》2024,53(4):68-76, 97
目的 通过改变厌氧瓶内顶空体积,研究硫酸盐还原菌(SRB)对金属镍的微生物腐蚀(MIC)机理,进而为镍基合金的腐蚀防护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生物学检测技术、表面分析技术和电化学技术,评估了金属镍的MIC行为。结果 随着顶空体积的增大,更多的H2S以气体的形式析出到顶空,液相中硫化物浓度越低,SRB浮游和固着细胞数越高,点蚀坑越深,镍的腐蚀速率越高。在200 mL的固定培养基体积下,顶空体积为90 mL和450 mL的镍试样失重分别是10 mL时的1.1倍和1.4倍,相应的点蚀坑深度分别增加了1.6倍、2.3倍。在孵育7 d后,顶空体积为450 mL时低频阻抗模值最低,同时获得最大的腐蚀电流密度,达到7.64×10–6 A.cm2。结论 利用细胞外镍氧化释放的电子在SRB细胞质中进行硫酸盐还原在热力学上是有利的,SRB所导致的镍的腐蚀属于EET-MIC。  相似文献   
88.
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在废水处理中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新型生物膜反应器一无泡曝气膜生物反应器(MABR)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探讨了膜材料和气液操作条件等因素对MABR运行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其在有机废水和含氮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最后指出当前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9.
白腐真菌煤渣生物膜反应器对染料废水的脱色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白腐真菌煤渣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活性艳红染料废水,菌种A、B(担子菌纲)和C(云芝)最高脱色率分别达到84%、80%和95%。试验表明,共培养液类型对染料的脱色效果有明显影响,菌种C受共培养液的影响最为显著。白腐真菌煤渣生物膜反应器对实际的偶氮染料废水的脱色作用主要在初始阶段完成,而到72h后COD得以有效去除。当该废水的初始CODcr为6000mg/L时,经144h后,CODcr的去除率达98%。  相似文献   
90.
介绍了微生物调剖技术,综述了一些先进的室内研究手段如物理模拟微生物封堵及调剖实验、示踪剂技术和可视化技术,总结了激活本源微生物和注入外源微生物调剖技术及现场应用情况.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微生物调剖效果明显、经济效益较好,但普遍存在着应用菌种单一、稳定性差和外加碳源成本高等不足,驯化筛选适应不同类型油藏条件并以原油或廉价原材料为碳源的高效复合菌群,是微生物调剖技术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