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96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4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4篇
水利工程   250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近年来宁夏惠农渠引水量减小,灌溉缺口增大,从排水沟道和黄河提水补充灌溉成为多水源利用的重要模式,但目前对沟(河)水利用对灌区水均衡影响的认识并不清晰。本文利用平原绿洲散耗型水文模型对惠农渠灌区2007—2011年水均衡进行模拟,分析了沟(河)水利用对水均衡的影响。研究区水平衡受引黄河水、降水、沟(河)水和地下水等多种水源的影响,在以水稻为主的上游地区和引水相对困难的下游地区,沟(河)水占灌溉地总补给水量的比例超过30%。以位于上游的第二管理所和位于下游的第七管理所为例,如不利用沟(河)水灌溉,模拟得到的两个分区作物蒸散发量分别减少12.6%和7.7%,且主要发生在6—8月。对于利用50%现状沟(河)水和不利用沟(河)水两种情景,模拟得到的2011年第二管理所灌溉地平均地下水埋深分别下降0.25 m和0.54 m,而第七管理所灌溉地平均地下水埋深分别下降0.22 m和0.50 m。沟(河)水利用对于惠农渠灌区作物耗水具有重要作用,也与地下水等其它水源存在相互转化。本研究可以为惠农渠灌区的多水源综合利用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2.
为量化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引入 RHESSys(regional?hydro-ecological?simulation system)模型对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P1时期)和实施后(P2和 P3时期)的延河流域水文要素(蒸散发、径流和 土壤水)进行模拟,并基于不同模拟情景量化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对不同水文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 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延河流域蒸散发量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径流和土壤水呈现下降趋势,但趋势并不显著。与 P1时期(1990—1999 年)相比,P2时期(2000—2009 年)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蒸散、径流和土壤水变 化的贡献率分别为 82.66%、?51.87% 和?55.13%,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继续实施,P3时期(2010—2019 年)贡献率 下降到 57.64%、?51.63% 和?52.54%。由此可见,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土地利用变化成为影响流域水文过程 的主导因素。该结果对于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前景和可持续发展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
精准掌握软弱地基的地质信息资料是确定振冲碎石桩施工工艺和控制成桩质量的重要依据。现有地质勘探技术确定地层地质信息的方法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离散性,不能获取所有加固区域的地质条件。为了克服传统方法存在的缺陷,依托拉哇水电站振冲碎石桩施工过程实时监控系统采集到的大量桩成孔过程中与地层分类属性相关的数据,通过对大数据进行清洗,选取与地层分类属性相关的进尺深度、速度和电流为特征属性,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软弱地基进行地层识别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K-means算法相比,本文方法对地层分类识别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优越性,可实现对地层地质条件的实时研判。研究成果对后续进行振冲碎石桩施工质量合理评价以及振冲碎石桩桩成过程智能化施工等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4.
土石料级配合理性直接影响土石坝的力学特性与抗渗性能,当前级配检测主要依靠人工筛分试验,无法实现大规模快速检测。传统图像识别算法不符合土石料级配检测的精度要求,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算法需要海量人工标记的训练样本,难以满足工程实际需求。本文结合传统图像识别中基于最大类间方差的边缘检测算法与卷积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模型,研究了土石料图像识别与级配数据智能分析相结合的级配检测方法,建立了可实现级配快速检测的深度阈值卷积模型(Deep Otsu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O-CNN),提高了级配检测的精度,并以灰岩石料为典型样本,通过18组标准筛分试验获取土石料级配数据及图像,进行模型训练与验证。结果表明:与仅使用基于最大类间方差法的边缘检测模型相比,DO-CNN模型能够极大提高级配检测的准确率与稳定性,实现基于图像的土石料级配快速检测。对于5 mm以下细小土石料颗粒,模型识别精度同样较高。  相似文献   
85.
为分析黄河流域粮食生产用水的可持续性,引入水足迹和虚拟水相关理论方法,对研究区主要粮食生产水足迹及粮食贸易伴生的虚拟水流动格局进行了量化解析,并对未来粮食生产水足迹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2011—2016年,全流域粮食生产总水足迹和单位水足迹分别由460亿m^(3)和1.20 m^(3)/kg降为402 m^(3)和0.93 m^(3)/kg,均呈下降趋势;从粮食贸易伴生的虚拟水流动特点来看,流域全口径粮食虚拟水从2011年的110.7亿m^(3)减小到2016年的50.3亿m^(3),呈输入态势;除稻谷之外的粮食虚拟水由82.6亿m^(3)增加到193.4亿m^(3),呈输出态势;在流域不同气候情景下,2035年粮食生产总水足迹为481.9亿~518.7亿m^(3),其中绿水足迹增幅达20%,而蓝水足迹增长不显著;未来流域内粮食输出量的增加会进一步加剧本地农业生产的用水矛盾,但粮食灌溉总用水量的增速可能放缓。  相似文献   
86.
为了提高河道洪水演进预报精度,同时发挥各类预报模型的优点,提出一种组合预报方法,根据实际流域情况和资料情况选择多种洪水演进预报模型,针对不同的流量级别,利用多目标模糊优选方法选出特定条件下预报较准的模型进行分类组合预报,然后根据流量级别隶属度对各类预报结果加以组合.并以嫩江流域为实例,对组合预报方法的精度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7.
合格的节水灌溉产品是确保节水灌溉工程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挥效益的基本条件。以北京市为实例,针对节水灌溉管材及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频频出现质量问题的现状,一方面查阅了大量节水灌溉管材及设备方面的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筛选整理出了理论规定的各类灌溉管材及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及性能指标;另一方面对节水灌溉管材及设备质量控制实际执行指标现状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得出现有质量控制指标、检测方法存在的漏洞,并对由此导致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分析。将理论规定指标和实际执行指标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发现理论规定指标繁多而可操作性不强,实际执行指标又过少难以保障设备质量。本研究结合调研中发现的实际问题倒逼必须检测的质量控制指标,综合提出了合理兼顾控制质量和相对可操作性的节水灌溉管材及设备质量控制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88.
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和田间试验结果,构建了精量灌溉中基于作物冠层红外温度和土壤水分等模糊决策模型,并进行了冬小麦田间试验的实际运行和结果考核.结果表明,冠层红外温度是一个较好的反映作物水分状况的灌溉决策指标;冬小麦日内冠气温差的变化规律是在10点和14点出现双峰现象,最佳灌溉决策时机应该考虑到这两点的观测数据.充分考虑作物的水分信息状况和土壤水分情况(田持的60%时),将可以使作物的灌溉决策和管理达到“适时“和“适量“.所开发的基于作物红外冠层温度的精量灌溉决策模型,可以在进一步的试验观测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完善,有较强的通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9.
栗岩峰  李久生  李蓓 《水利学报》2007,38(7):857-865
在日光温室内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滴灌施肥灌溉系统运行方式和施肥频率对番茄根区硝态氮在生育期内随时间的变化动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氮肥利用效率和回收率的影响。系统运行方式包括不同灌水和施肥次序组成的3种方案。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在灌溉过程的前期施肥,硝态氮在各土层中的分配较为均匀;随着施肥次序向后推移,硝态氮在0~20cm土层的累积逐渐明显。随着施肥频率降低,硝态氮在生育期内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加剧。在滴头的周围,硝态氮易随水流运动,并在湿润土体的横向边缘产生累积。随着施肥次序向前推移,硝态氮向湿润土体边缘运移的趋势愈加明显。剖面内的硝态氮总量随着施肥频率的降低而降低。随着施肥次序向后推移,氮回收率逐渐增大,氮肥利用效率逐渐减小。氮肥利用效率随施肥频率提高而增加。在滴灌施肥灌溉条件下,运行方式选用最初灌溉总时间的1/4时间灌水,再用1/2时间施肥,最后用1/4时间冲洗管道,施肥频率取每周一次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0.
针对我国水资源价值理论不健全、水资源定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本文对价值的内涵进行辨析,并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价值的经济特性,以经典价值论界定了水资源的全属性价值。评价水资源价值首先要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明确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水资源全属性价值包括使用价值、产权价值、劳动价值、补偿价值,水资源各种价值属性最终反映为市场价值,并通过价格来反映。由于水资源的公益性特性,经济社会用水价格通过政府定价实现,应当包括水资源费、生产成本和环境补偿费,用影子价格作为综合定价的基础。在水资源管理过程中,将水资源费作为水价调控的手段,利用价格杠杆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水资源在生活、生产、生态中的合理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