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64篇
  免费   852篇
  国内免费   735篇
电工技术   1481篇
技术理论   3篇
综合类   1123篇
化学工业   2379篇
金属工艺   951篇
机械仪表   1239篇
建筑科学   1983篇
矿业工程   564篇
能源动力   392篇
轻工业   1552篇
水利工程   649篇
石油天然气   739篇
武器工业   138篇
无线电   237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88篇
冶金工业   748篇
原子能技术   212篇
自动化技术   3338篇
  2024年   80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302篇
  2020年   327篇
  2019年   448篇
  2018年   422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704篇
  2013年   606篇
  2012年   720篇
  2011年   685篇
  2010年   767篇
  2009年   854篇
  2008年   889篇
  2007年   861篇
  2006年   842篇
  2005年   865篇
  2004年   840篇
  2003年   788篇
  2002年   579篇
  2001年   806篇
  2000年   718篇
  1999年   585篇
  1998年   428篇
  1997年   422篇
  1996年   425篇
  1995年   367篇
  1994年   376篇
  1993年   346篇
  1992年   362篇
  1991年   343篇
  1990年   399篇
  1989年   370篇
  1988年   233篇
  1987年   271篇
  1986年   211篇
  1985年   276篇
  1984年   234篇
  1983年   196篇
  1982年   174篇
  1981年   187篇
  1980年   153篇
  1979年   93篇
  1978年   68篇
  1974年   34篇
  1973年   31篇
  1964年   3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81.
纳米晶复合涂层应用于火星玻璃盖片防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超微结构的纳米晶复合涂层,降低火星环境中灰尘颗粒在玻璃表面的粘附,并通过翻转操作,最大限度地清除沉积的灰尘,恢复太阳能电池的发电能力。方法采用水热法和表面修饰,制备了纳米晶复合防尘涂层。通过电子显微镜、分光光度计、接触角仪和翻转除尘试验分别对涂层的微观结构、可见-近红外光透过率、表面性质和除尘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由直径大约为27nm的ZnO纳米棒构成的独特涂层结构,使灰尘颗粒与涂层表面的接触面积相比于普通玻璃减小了一个数量级,可见光区的透过率提高了1.1%,近红外区透过率提高了0.4%。用氟化物进行表面修饰后,涂层的水接触角由25°~45°升高至155°~165°。经90°缓慢翻转,纳米晶复合涂层对50~100μm和30~50μm灰尘颗粒的清除效率分别为80%~90%和60%~70%;而在相同测试条件下,普通玻璃的防尘效率仅为37.5%和6.3%。由翻转后涂层表面灰尘的分布情况和倾斜表面上单颗粒的受力分析发现,灰尘颗粒的脱落存在滑落和滚落两种模式,高位落下的颗粒将部分动能传递给低位静止的颗粒,促使更多静止颗粒的滑落或滚落,形成"雪崩"状的特殊形貌。结论 ZnO纳米晶复合涂层不仅可以提高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透过率,还可以极大地减小与灰尘颗粒的接触面积,降低颗粒的粘附力,在不使用高压电能的情况下,经过翻转操作,清除效率可达80%以上,这将为火星上灰尘的清除提供一种安全的方式。  相似文献   
82.
原水性质对纳滤膜透水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间歇和半连续运行装置的纳滤试验结果表明,原水pH值、离子强度、有机物的亲水性的憎水性以及分子质量分布是影响纳滤膜性能的重要因素,原水中分子质量为(1~10)×104u有机物的多少决定着纳滤膜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83.
在软弱地基土层上设计建筑物时,除了考虑基础下土层的承载力必须达到安全要求外,地基土的长期沉降变形也同样重要。本文在追踪一工程实例中,发现依据传统土力学观念在深厚沉积土层中,标准贯入击数N值已达15~25之地层,设计45m长摩擦桩基础之谷仓结构物,在使用19年后仍产生因差异沉降过量导致之严重结构破坏。传统土力学较偏于可靠的承载力,对于各土层的先期固结应力,仅能由单向度固结试验求得,但实际工作时,取得完全不扰动土样几乎不可能,因而亦很难取得正确的先期固结应力,便无法计算正确沉降量。故设计者常因本身主观的观念,造成研判的疏忽。本文提出“由N值判断各土层超固结比(OCR)法及应力还原法”观念,由不同深度土层的标准贯入击数N值及地质历史,可协助设计者于设计阶段便能轻易而明确地判断不同深度土层的固结比(OCR),精确计算各土层沉降量,以便能事先设计出防止类似本实例于19年后才发现的疏忽。  相似文献   
84.
生产准备工作是新厂建设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能否做到建厂快、经济效益好、一次投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项任务是从选厂址、审查技术设计到建设、安装、竣工验收等贯穿于新建厂基本建设的全过程。每个建设环节,对生产准备工作要求的时间性都是很强的,而这项工作的效果,一般是在工厂投产后的管理中才体现出来。1959年成立生产准备组织到1966年间,新建厂生产准备做得较好,投产试运时间不长,生产很快可以走上正轨。但在十年内乱期间,这个工作遭到彻底破坏,影响很大。1979年恢复生产准备工作以  相似文献   
85.
国家体育场焊接方管桁架单K节点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考察构造复杂的国家体育场焊接方管桁架单K节点的受力性能和承载力,进行了两个典型节点的1∶3缩尺比例的模型试验和有限元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节点强于杆件,节点的极限承载力都能达到设计荷载水平的2倍以上,且节点区范围内的板件未观察到局部失稳或断裂现象。有限元分析能较好地模拟试验现象。试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证明,节点区的板件局部加厚和内置加劲肋等加强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6.
圆钢管相贯节点滞回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两种几何特征的圆钢管空间相贯节点进行了静力单调和反复加载的实验研究,以作为进一步研究钢管桁架抗震性能的基础。设计了专用的加载装置以对试件中的杆件和节点施加较大内力。通过对4个试件的实验,得到了节点滞回特性曲线。研究揭示了这类节点塑性变形沿首次塑性开展方向累积的特点,并指出单调加载曲线可以基本包覆滞回曲线。实验表明,采用相贯节点的钢管结构,其滞回特性取决于节点的滞回行为。对给定节点在反复加载下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87.
作为防水、防腐和地基加固等多种目的和手段之一,灌浆技术可应用于河底隧道或者海底隧道。水泥作为灌浆的主要材料具有强度时间相关特性。可是目前在大部分河底隧道在设计中不考虑水泥的这种强度时间相关特性。据此,提出以弹性波测试方法获得河底隧道施工中预注浆的强度时间相关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将获得的强度时间相关特性用于评价河底隧道的施工。为了获得预注浆区域的强度时间相关特性,进行了弹性波试验。然后把试验获得的预注浆区域的强度时间相关特性用于隧道施工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预注浆区域的强度时间相关特性不会对河底隧道的安全产生太大的影响。在模拟河底隧道施工时,发现其强度可以使用2~7d的预注浆区域的强度。分析结果也表明,通过强度和刚度的折减可模拟其强度时间相关特性。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式,提出预注浆区域的强度时间相关特性对河底隧道影响的方法,可为隧道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火写的历史     
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带来了健康和智慧,火的利用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和手段;但是,火又能造成具有很大破坏的多发性灾害,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火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角色。人类一方面探索充分利用火的效能,一方面寻求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火的方法,从而推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用火和防火,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创造自然的过程中,实施生存与保护的一种智慧的表现。这种智慧的积累和发展,构成总体文化的一个分支——火文化和消防文化。近年来,研究“酒文化”、“茶文化”、“饮…  相似文献   
89.
无锡体育会展中心大跨度钢管桁架安装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喜一 《施工技术》2004,33(11):32-34
从构件制作、吊机道路、双机抬吊同步控制、支座就位、现场焊接、高空拼接等方面介绍了无锡体育会展中心百米跨度倒三角形钢管桁架的安装技术,统计汇总工期进展和质量检测等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90.
空间概念——消灭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乍一看,悉尼和东京的市中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看上去与世界上其它首都中心是如此相象,充斥着混凝土和玻璃的建筑物。在日本城市中,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所造就的建筑形式之间的冲突大概比西方更尖锐。现代的混凝土建筑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的传统的石建筑的延续形式,而日本的传统建筑是以木构为基础的。日本的城市社会是木与石两种文化的战场。传统建筑没有从日本的城市中完全消失。它们在城市不显眼的角落里生存着。但是,由于震害和战争而减少。而且,过去每隔几十年间需要重修的木结构居住和商业建筑,在实施中却导致许多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