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47篇
  免费   2525篇
  国内免费   1262篇
电工技术   1723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242篇
化学工业   4665篇
金属工艺   1724篇
机械仪表   1782篇
建筑科学   2307篇
矿业工程   786篇
能源动力   780篇
轻工业   1881篇
水利工程   585篇
石油天然气   1358篇
武器工业   271篇
无线电   314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24篇
冶金工业   1209篇
原子能技术   255篇
自动化技术   399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79篇
  2022年   527篇
  2021年   938篇
  2020年   765篇
  2019年   952篇
  2018年   704篇
  2017年   740篇
  2016年   604篇
  2015年   990篇
  2014年   1178篇
  2013年   1436篇
  2012年   1686篇
  2011年   1813篇
  2010年   1686篇
  2009年   1742篇
  2008年   1623篇
  2007年   1591篇
  2006年   1759篇
  2005年   1430篇
  2004年   1109篇
  2003年   1187篇
  2002年   1427篇
  2001年   1219篇
  2000年   779篇
  1999年   785篇
  1998年   550篇
  1997年   452篇
  1996年   444篇
  1995年   390篇
  1994年   277篇
  1993年   235篇
  1992年   172篇
  1991年   107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63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铁水→提钒转炉→预处理脱硫→70 t转炉→LF→VD→圆坯连铸→缓冷"的工艺流程生产4130X钢(/%:0.31C,0.26Si,0.80Mn,0.008P,0.003S,0.99Cr,0.21Mo,0.005Ti,0.023Al)Φ600 mm铸坯。通过控制铁水中P≤0.140%,S≤0.070%;转炉提钒后采用KR法进行预处理,KR搅拌速度≥80 r/min,搅拌时间15 min,控制KR出站S≤0.005%;转炉终点0.06%~0.10%C,终点P≤0.008%,出钢温度≥1 620℃,并采用了滑板档渣技术; LF采用高Al精炼渣系,初渣40%~45%(CaO),10%~15%(SiO2),控制终渣35%~40%(Al2O3),50%~55%(CaO),5%~15%(SiO2); VD Ca处理,控制钢中Ca含量0.000 5%~0.001 0%;真空度≤67 Pa,≥18 min,软吹≥20 min;连铸过程中采用结晶器(200 A/2.0 Hz)+凝固末端电磁搅拌(900 A/6.0 Hz),过热度20~30℃,拉速0.21 m/min,二冷比水量0.08 L/kg,成功研发出大容积无缝气瓶用4130X钢Φ600 mm连铸坯,钢中A、D类夹杂物均≤1.0级,B、C类夹杂物均为0,Ds类≤1.5级,所有指标均满足用户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充分发挥中子对磁灵敏、穿透力强等技术优势,利用加载磁场小角中子散射实验技术研究核电站实际服役14年的阀杆17 4PH不锈钢样品。结果表明,与不加磁场时相比,加载磁场条件下二维散射图谱呈明显各向异性,在散射矢量垂直于磁场方向上散射强度显著增强。利用多分散球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结合原子探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衬度的增加降低了Cu析出物周围元素分布不均匀对散射的相对贡献,从而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获得Cu纳米析出物的尺寸。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温高酸氧化浸出工艺对湿法炼锌粗镉生产过程产出的制镉碱渣进行处理。通过“电解液+锰粉氧化浸出”与“电解液直接浸出”制镉碱渣小试工艺试验对比,获得高温高酸氧化浸出的工艺参数为:浸出温度85~90 ℃、浸出时间8 h以上、液固质量比~4 g/g,锌、镉高温高酸氧化浸出率分别达到96.88%、95.35%。通过工业化实践,将某锌冶炼厂长期堆存的制镉碱渣有效处理,实现锌、镉等有价金属的回收,提高金属回收率,同时避免含隔渣长期堆存带来的环保风险,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Hu  Shengzhou  Wang  Xingfu  He  Hua  Zhong  Tingting 《The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2022,78(1):1010-1029
The Journal of Supercomputing -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oud computing application, attribute-based encryption (ABE) with flexibly fine-grained data access control is widely adopted. However,...  相似文献   
5.
Wang  Zhi  Men  Min  Zhong  Ping 《Applied Intelligence》2022,52(7):7442-7458
Applied Intelligence - Multi-view data widely exists in real life, which contains rich and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Multi-view learning aims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information of multiple views...  相似文献   
6.
面部视觉信息和语音信息是人机交互过程中最为直接和灵活的方式,从而基于智能方式的人脸和语音跨模态感知吸引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人脸-语音样本的异质性以及语义鸿沟问题,现有方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一些难度比较高的跨人脸-语音匹配任务.提出了一种结合双流网络和双向五元组损失的跨人脸-语音特征学习框架,该框架学到的特征可直接用于4种不同的跨人脸-语音匹配任务.首先,在双流深度网络顶端引入一种新的权重共享的多模态加权残差网络,以挖掘人脸和语音模态间的语义关联;接着,设计了一种融合多种样本对构造策略的双向五元组损失,极大地提高了数据利用率和模型的泛化性能;最后,在模型训练中进行ID分类学习,以保证跨模态表示的可分性.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能够在4个不同跨人脸-语音匹配任务上取得效果的全面提升,某些评价指标效果提升近5%.  相似文献   
7.
由于单机器人同步定位与建图(SLAM)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多机器人协同SLAM技术以较强的灵活性和鲁棒性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并且在农业生产、环境监测、海上搜救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前景。多机器人协同SLAM是多机器人协同工作的核心及大范围复杂环境内及时获得场景感知信息的关键,能使多个机器人在协同工作时共同定位并构建任务空间地图,主要基于单机器人SLAM算法、多机器人系统架构、地图融合等技术实现。结合多机器人协同SLAM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当前主流的多机器人协同SLAM算法。从传感器的角度,将多机器人协同SLAM分为激光协同SLAM、视觉协同SLAM以及激光视觉融合协同SLAM三类,并对多机器人协同SLAM的架构选择、多机通信、相对位姿、地图融合和后端优化问题进行讨论,同时指出异构机器人协同、基于深度学习的语义SLAM是多机器人协同SLAM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Journal of Superconductivity and Novel Magnetism - NdFeB hot-pressed and hot-deformed magnets were prepared by hot-pressed (HP) sintering and 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 The effects of sintering...  相似文献   
9.
Journal of Superconductivity and Novel Magnetism - Within the t-J model and the microscopic theory of the cuprate superconductors,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normal state thermopower S(T) of...  相似文献   
10.
Journal of Superconductivity and Novel Magnetism - Microstructure optimization is highly desirable for improving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permanent magnetic materials. To optimize th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