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16篇
  免费   3610篇
  国内免费   1762篇
电工技术   307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3527篇
化学工业   2242篇
金属工艺   5581篇
机械仪表   5572篇
建筑科学   3318篇
矿业工程   1877篇
能源动力   790篇
轻工业   885篇
水利工程   754篇
石油天然气   1187篇
武器工业   445篇
无线电   174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285篇
冶金工业   1704篇
原子能技术   389篇
自动化技术   2616篇
  2024年   157篇
  2023年   440篇
  2022年   774篇
  2021年   974篇
  2020年   1078篇
  2019年   872篇
  2018年   844篇
  2017年   1144篇
  2016年   1342篇
  2015年   1371篇
  2014年   2014篇
  2013年   2067篇
  2012年   2355篇
  2011年   2588篇
  2010年   1973篇
  2009年   2027篇
  2008年   1888篇
  2007年   2431篇
  2006年   2249篇
  2005年   1795篇
  2004年   1537篇
  2003年   1414篇
  2002年   1186篇
  2001年   1001篇
  2000年   841篇
  1999年   776篇
  1998年   512篇
  1997年   554篇
  1996年   404篇
  1995年   346篇
  1994年   254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32篇
  1991年   114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68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0篇
  1973年   3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4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流体输送埋地管道泄漏问题,设计了一种利用管道机器人携带封堵气囊进行快速应急封堵修复的埋地管道泄漏内封堵装置。采用矩阵变换方法建立了牵引系统驱动轮过弯方程,利用MATLAB软件对过弯方程进行了验证,同时利用ADAMS软件仿真分析过弯路径与驱动轮转角对牵引系统行走速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由两个串联封堵器组成的应急封堵系统可满足复杂工况下的管道泄漏封堵要求;牵引系统驱动轮在弯管内部行走时,单轮速度呈周期性变化,但三个驱动轮整体周期运动特性一致;驱动轮转角在25°~40°时,牵引系统行走速度与驱动轮转角成正比,且转角为30°时驱动效果最好。该内封堵装置的结构设计可为管道泄漏应急封堵领域装备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板厚为 5 5mm的 16Mn钢采用CO2 半自动气保焊建造大型转炉炉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如何 ?目前尚缺少足够的试验数据。为了给转炉工程的施工焊接提供可靠数据 ,确保焊接质量 ,对板厚 5 5mm16Mn钢CO2 半自动的焊接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3.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of perforated caissons and the total horizontal forces acting on them were experimentally and numerical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when wave propagates normally. To consider the viscosity effect of fluid and nonlinear action of waves on structures, the VOF (Volume Of Fluid)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k-ε turbulenc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waves and structures. Governing equations were solved with the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Through 2D experimental study in the wave flume, the empir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of perforated caissons and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using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Als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tio of the total horizontal force acting on perforated caisson and the force acting on solid caisson and the main affecting factors were regress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4.
600 A IGBT开关电路及其散热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GBT开关电路,对大功率电阻带进行直流脉宽调制控制,实现了内燃机车大功率直流发电机负载实验中的负载大小的连续调节。为了避免在实验过程中IGBT器件的温度过高,采用独特的双管IGBT结构和双向强迫风冷的散热系统。实验表明该电路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方文鹏  郭必新  潘庆军  窦有水 《电焊机》2002,32(1):34-35,46
从一起NSA-500-1型氩弧焊机故障,分析其高压脉冲旁路二极管VD9不同接法对引弧、稳弧及设备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摩擦强度对薄膜表面形态的作用:原子力显微镜下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文军 《液晶与显示》2002,17(6):422-428
展示了摩擦强度对聚酰亚胺薄膜表面形态的影响,原子力显微图像显示,机械摩擦会使聚酰亚胺薄膜表面上形成微沟槽,这些沟槽的表面具有丰富的表面精细构造。原子显微图像还揭示了机械摩擦可以改变被磨擦聚酰亚胺膜的表面形态。  相似文献   
7.
电算法在液压支架受力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旻  高郁 《煤矿机械》2002,(8):30-32
建立支架受力分析的电算设计数学模型并给出程序框图  相似文献   
8.
李平  王汉功 《材料保护》2002,35(11):12-14
采用自行开发研制的超音速电弧喷设备,在45钢表面制成了钛铝合金复合涂层。并利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对涂层的成分、相结构、显微组织及其结合强度、显微硬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超音速电弧喷涂设备,可以在45钢表面形成 度高、孔隙率低,结合强度较好和硬度高的Ti-Al合金涂层。  相似文献   
9.
钢缆带式输送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 ,它的驱动轮轴承以及齿轮联轴器都要磨损 ,最终导致磨损超标。为了保证设备运行安全 ,必须解决它的更换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介绍了运用松驰牵引钢丝绳的方法 ,实现了不截断牵引钢丝绳进行驱动轮的整体更换 ,通过对平煤集团一矿 4个驱动轮的更换 ,证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Various multi-walled nanotubes in the B–C–N system are thoroughly investigated using a JEOL-3100FEF high-resolution field emiss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operating at 300 kV and equipped with an in-column built Omega filter. Spatially-resolved B, C and N elemental maps of the nanotubes are constructed. It is realized that a wide variety of tubular arrays composed of B, C and N atoms may exist in the system. Sandwich-like BN-rich and C-rich alternating tubular shells, graphitic C layers inside and outside of pure BN shells induced either by surface contamination, or electron beam irradiation, separation of C-rich and BN-rich tubes and/or BN particles within tubular bunches may take place. One should carefully take these effects into account while analyzing nanotube physical properties, e.g., electrical or optical, rather than simply rely on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a typically collected from B, C and N containing nanostructures as a whole. Striking dependence of an individual nanotub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on tubular shell chemistry is demonstrated using IV curve recording in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