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8篇
  免费   530篇
  国内免费   273篇
电工技术   224篇
综合类   307篇
化学工业   1972篇
金属工艺   1111篇
机械仪表   150篇
建筑科学   37篇
矿业工程   322篇
能源动力   180篇
轻工业   71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325篇
武器工业   28篇
无线电   292篇
一般工业技术   807篇
冶金工业   777篇
原子能技术   53篇
自动化技术   3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93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341篇
  2012年   374篇
  2011年   395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268篇
  2007年   381篇
  2006年   368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67篇
  2003年   229篇
  2002年   224篇
  2001年   203篇
  2000年   167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雪琛  梁国星  吕明 《金属热处理》2021,46(12):142-148
利用选区电化学沉积技术在45钢基体上沉积镍镀层,并对其进行形貌观察、能谱分析探寻选区电化学沉积镍镀层组织生长规律,并将镀层和基体耐磨性进行了试验对比。结果表明,选区电化学沉积生长过程为由小型颗粒逐步生长堆叠成为致密镀层;晶粒生长呈螺旋式上升堆叠形态,球状晶粒内部和表面存在微裂纹;晶粒间隙处存在氧元素,氧化反应对于小型晶粒之间的相互融合起抑制作用;选区电化学沉积镍镀层结构组织更加致密,镀层组织与基体组织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镀层组织相较于基体材料耐磨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对Inconel 690传热管材进行钨极气体保护焊(GTAW)对接焊,采用拉伸试验机、压扁试验机和光学显微镜测试和分析传热管焊接接头,同时利用ANSYS软件开展焊接接头在设计工况失压时的一次应力强度校核。研究结果表明:焊缝中心为树枝胞状晶,熔合线附近为粗大柱状晶。室温时接头的平均抗拉强度为619 MPa,平均屈服强度为292 MPa,350℃时接头平均抗拉强度为475 MPa,平均屈服强度为206 MPa,拉伸接头断裂从熔合区开始贯穿整个焊缝组织,呈塑性断裂。压扁试验和反向压扁试验结果表明管接头完好。通过ANSYS分析可知,设计工况下传热管接头350℃许用应力强度150 MPa限值可满足其一次应力强度要求,且裕量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电沉积工艺参数对无掩模定域性增材制造微镍柱的微观形貌、直径和沉积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尖锥形铂丝作为阳极、铜板作为阴极,电镀液从阳极和导流腔之间的微缝隙以射流方式流到阴极表面,电化学沉积增材制造微镍柱.采用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镍柱微观结构进行检测.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极间电压和初始极间距对微镍柱微观形貌、沉积速率和直径的影响规律.结果 初始极间距为10μm、电压为3.8~4.4 V时,可以制备出直径均匀、圆柱度较高的微镍柱;电压增至4.7 V时,微镍柱形状不规则,常伴有分叉现象或呈瘤状沉积.极间电压从3.8 V增加到4.7 V时,微镍柱体积沉积速率由539μm3/s增长至4159μm3/s,直径由55μm增长至102μm.此外,当极间电压为4.1 V、初始极间距为20~40μm时,随着初始极间距的增大,微镍柱顶端从圆柱形逐渐转向锥形沉积.结论 极间电压对微镍柱微观形貌、沉积速率和直径的影响明显,初始极间距主要影响微镍柱顶端的沉积生长形状.  相似文献   
4.
Nickel selenide electrocatalysts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 (HER) with a high efficiency and a low-cost have a significant potenti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water splitting. However, the inferiority of the high overpotential and poor stability restricts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Herein, a composite nanostructure consists of ultrasmall NiSe2 nanocrystals embedded on graphene by microwave reaction is reported. The prepared NiSe2/reduced graphite oxide (rGO) electrocatalyst exhibited a high HER activity with an overpotential of 158 mV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 mA/cm2 and a corresponding moderate Tafel slope of 56 mV/dec in alkaline electrolyte. In addition, a high retention of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pproximately 100%) was demonstrated with an unchangeable microstructure after 100 h of continuous operation.  相似文献   
5.
何琼  李宁 《电镀与精饰》2022,44(3):18-22
为提高建筑用6463铝合金的耐蚀性能,在6463铝合金表面制备酒石酸氧化膜,然后进行热水-镍盐双重封闭。研究了双重封闭对酒石酸氧化膜的形貌、厚度及耐蚀性能的影响,并与单一热水封闭、镍盐封闭作比较。结果表明:单一封闭和双重封闭对酒石酸氧化膜的厚度基本没有影响,但封闭前后酒石酸氧化膜的形貌、成分及耐蚀性能存在差异。双重封闭后酒石酸氧化膜的耐蚀性能明显好于封闭前酒石酸氧化膜、热水封闭后酒石酸氧化膜和镍盐封闭后酒石酸氧化膜,能更好的保护建筑用6463铝合金延缓腐蚀。原因归结为双重封闭效果是热水封闭和镍盐封闭效果的叠加,有效封堵了微孔使孔隙率降低,酒石酸氧化膜表面更均匀致密,具有更好的抑制腐蚀能力。  相似文献   
6.
镍电解液的复杂高盐基体对其中微量铜的监测产生干扰。将旋转圆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RDE-AES)与标准加入法结合,无需样品前后处理,无基体效应,采用改进后的校准曲线测定镍电解液工艺流程中不同中间液中的微量铜。根据元素蒸发曲线,确定预燃时间6 s、采集时间7~30 s,预燃激发改善了盘电极的润湿性,从而保证进样量的稳定性;合理的曝光时间可以在保证分析元素强度灵敏度的前提下提高分析速度,单次检测时间小于35 s。选用Ni 324.845 7 nm为内标,校正激发行为和进样量误差。方法检出限为0.15 mg/L。按照实验方法测定镍电解液工艺流程中不同中间液中微量铜,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6)小于12%,加标回收率为98%~11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抑制高强钢中合金元素在表面选择性氧化.方法 在一种C-Mn-Si体系高强钢表面预先电镀100 nm厚度的镍,然后在镀锌模拟器上进行模拟退火处理.使用扫描电镜及其附属的X射线能谱仪观察分析了试样表面形貌和元素构成,使用辉光放电光谱仪研究了样品退火后表面的元素深度分布,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鉴定了样品退火后的表面化合物种类.结果 预镀镍样品退火后,表面存在一层疏松的镍层,少量颗粒状氧化物分布在镍层表面;而未镀镍样品退火后,则在表面晶界和晶粒中均出现颗粒分布的氧化物.延长退火时间会显著增加表面氧化物的数量,降低表面镍含量.辉光放电光谱分析表明,表面沉积的镍镀层能够抑制合金元素在表面的选择性氧化.退火10 s后,Mn元素的表面富集量减少了52%,Si元素的表面富集量减少了23%;而退火50 s后,Mn元素和Si元素的表面富集量均减少42%.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表明,镀镍样品表面的氧化物以不定型氧化物为主,而未镀镍样品表面的氧化物主要为晶态氧化物.结论 100 nm 厚度的预镀镍能够有效降低Si 和Mn 向外的扩散速率,抑制Si 和Mn 元素在表面的富集程度,改变表面选择性氧化产物的种类,减少高强钢表面氧化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8.
周自成  李煦  郭琳琳  范小振 《化工进展》2019,38(12):5532-5538
采用化学沉淀法制备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改性的纳米酸镍(记为NiFe2O4-S),利用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能谱(EDS)、透射电镜(TEM)、BET比表面等技术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采用多相芬顿氧化技术,以亚甲基蓝溶液为模拟污染物废水,研究了SDS对铁酸镍的改性效果、亚甲基蓝溶液初始pH以及催化剂循环使用等不同条件因素对样品类芬顿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经SDS改性后的NiFe2O4-S比纯相NiFe2O4表现出了更优异的催化性能,NiFe2O4-S对酸性(pH=3.5)、近中性(pH=6.5)和碱性(pH=9.5)的亚甲基蓝溶液均有着较好的催化降解效果;NiFe2O4-S具有良好的催化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对该催化反应体系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探讨,NiFe2O4-S表现出优异的类芬顿催化活性归因于更强的电子转移能力,吸附的SDS能促进H2O2 ? O 2 - 分别与表面Fe3+反应将其还原转化为Fe2+。·OH是直接分解亚甲基蓝的活性物种,反应中NiFe2O4-S表面较高浓度的Fe2+可以有效地把H2O2分解为·OH。SDS增强了催化剂表面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能力,促进了·OH与亚甲基蓝的分解反应。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挠性筋结构单晶硅材料的各向异性特性以及KOH腐蚀工艺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行纳米压痕实验,并结合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单晶硅表层3个主晶面上压痕裂纹形貌随晶向的变化规律,分析单晶硅材料表层弹性模量、硬度、断裂韧性等机械力学特性参数在(001)、(110)及(111)3个主要晶面上沿各个晶向的变化规律;分析挠性筋结构单晶硅材料(001)晶面的KOH腐蚀工艺对其材料表面机械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挠性筋单晶硅在(001)晶面上弹性模量的各向异性变化幅度明显,硬度及断裂韧性各向异性的变化幅度不大;挠性筋单晶硅在(110)晶面弹性模量和断裂韧性的各向异性变化幅度明显,硬度各向异性变化幅度不大;挠性筋单晶硅在(111)晶面硬度值、弹性模量及断裂韧性参数的变化幅度幅值均较小;确定了单晶硅表层3个晶面裂纹最易扩展的晶向方向,KOH腐蚀工艺使得单晶硅表面质量降低,腐蚀后暴露的表面微裂纹、缺陷等会使得单晶硅(001)晶面表层硬度、断裂韧性降低,从而降低了挠性筋结构的实际断裂强度.  相似文献   
10.
We report on glycerol electro-oxidation in alkaline medium at macroporous Ni electrodes decorated with Cu particles. Macroporous Ni film is electrodeposited, using hydrogen bubbles as dynamic templates, atop of a Cu substrate. This film shows good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s glycerol oxidation reaction (GOR). The Ni film is further decorated with Cu via spontaneous deposition from CuSO4 solution. This is done to enhanc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film towards GOR. The morphology of the Cu-decorated Ni film is controlled using various additives such as KCl and (NH4)2SO4 which are added to the Cu deposition bath. The as-prepared Cu-decorated Ni films are characterized by electrochemical measurement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EDS), X-ray diffraction (XRD),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It is found that these additives have tremendous effects on the morphology and the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of the decorating Cu particles.The decorated Ni foam showed superior electrocatalytic activity towards the GOR, as confirmed by the negative shift in the onset oxidation potential (ca. 100 mV) together with an increase in oxidation current that is up to 1.5-fold during the cyclic voltammetry (CV) measurements, compared to the undecorated Ni foa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