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8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93篇
电工技术   212篇
综合类   81篇
化学工业   162篇
金属工艺   63篇
机械仪表   76篇
建筑科学   141篇
矿业工程   78篇
能源动力   35篇
轻工业   79篇
水利工程   29篇
石油天然气   225篇
武器工业   17篇
无线电   13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9篇
冶金工业   74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7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24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攀枝花铁矿开采境界内铁矿石的动力学性能,利用动静组合分离式霍普金森杆实验系统,开展 4 种典型铁矿石的动态单轴压缩试验。 以动态强度、能量耗散、碎屑分布为切入点,分析 4 种矿石的动力学响应特征。 试验结果表明:4 种铁矿石的动态强度均具有明显的率效应,随冲击速率的增加而增大;所研究冲击速率范围内,中低 品位铁矿石的动态强度显著大于高品位铁矿石和表外矿的强度;随着冲击速率的增加,单位体积耗散能随之增大,且 单位体积耗散能的增加幅度与铁矿石的品位相关;基于分形理论分析 4 种铁矿石破坏后碎屑块度的分形维数,发现碎 屑块度的分形维数随冲击速率增大而增加;最后,分析了单位体积耗散能与分形维数的关系,发现二者呈现非线性正 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长脉冲下的水中预击穿过程往往伴随着局部液体的扰动,而关于液相扰动的影响却鲜见报道。对超长脉冲条件下(脉宽大于100ms)的水中预击穿过程展开研究,深入探讨气泡、流注的发展模式及其差异,并阐释液相扰动对气泡、流注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气泡、流注在液相扰动中发展时具有更饱满光滑的形态,以及更快的传播速度。气泡、流注巨大的电导率差异导致了两者发展模式的不同:气泡的发展属于根部推动式,横、纵发展速度相当;流注的发展属于顶部牵引式,纵向发展速度远大于横向。进一步分析表明,扰动相中更高的液体温度与流动有利于气泡、流注的生长传播和形态稳定,同时扰动–静止相交界处形成的湍流会引发流注的分叉现象。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含水饱和度普遍较高。基于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数据和核磁共振高压充注模拟实验,研究了天然气运聚特征及气藏高含水机制。结果表明:①须家河组烃源岩—储层大面积交替叠置发育奠定了油气近距离聚集的基础,随烃源岩成熟度增高,天然气湿度系数变小、δ13C1值增高,为近源成藏;②须家河组气藏含气饱和度主体分布在50%~65%之间,储集空间的主要孔隙半径为0.1~10 μm,相对大孔径占比越大,含气饱和度越高;③随充注压力增大,天然气在致密砂岩中由大孔径向小孔径空间“渐进式”聚集,并呈现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和基本稳定的“三段式”充注特点,小压力驱动与相对大孔隙储集的耦合是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可以形成大中型气藏但含水饱和度高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将为致密砂岩领域的拓展勘探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李剑  李祁伟 《建筑技术》2021,52(10):1209-1212
在桥梁工程安全设计中,研究桥梁高桩承台基础抗震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高桩承台基础进行相似性分析并基于拟静力试验建立高桩承台基础拟试验样件,基于线弹性基础条件针对结构法向应力和试验件反应位移进行无量纲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和试验样件按8∶1缩小比例.通过较为严密的试验件加工工艺有效降低了试验测试误差.试验结果表明,基于拟静力试验的高桩承台基础可提高桥梁高桩承台基础抗震延性,并降低工程检测成本.  相似文献   
5.
忠平1井的勘探突破揭示了中国北方海相页岩气在富集条件方面与南方海相页岩气有较大差异。通过最新钻井资料及野外露头剖面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低TOC含量“新型”海相页岩气富集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包括泥页岩的矿物组分、孔隙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含气性等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乌拉力克组泥页岩矿物组分以长英质矿物为主,其次为碳酸盐矿物和黏土矿物,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伊/蒙间层为主,其次为绿泥石、高岭石。②乌拉力克组孔隙度低(基本小于2.0%),以粒内孔、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有机质孔不发育;孔隙以中孔发育为主,孔隙发育受控于岩性。③泥页岩有机质类型属于Ⅰ—Ⅱ1型,其中以Ⅰ型(即腐泥型)干酪根为主;TOC含量主要介于0.1%~3.71%之间,平均为0.49%;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O)分布于0.8%~2.5%之间,大部分处于高—过成熟阶段,不同地区有一定差异性。④乌拉力克组泥页岩现场解吸气含量分布在0.07~0.63 m3/t之间,平均为0.3 m3/t,运用USBM法对损失气量进行恢复,得到的损失气量为0.43~1.83 m3/t,平均为1.09 m3/t,地下总含气量介于0.76~2.46 m3/t之间,平均为1.65 m3/t,反映乌拉力克组泥页岩含气性较好,揭示中国北方海相泥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坳陷北段上古生界生烃强度较低、气水分布关系复杂的问题,对低生烃强度区致密砂岩气形成主控因素与分布规律开展研究。通过二维成藏物理模拟实验、储集层微观孔喉含气性系统分析及典型气藏解剖,建立了注气压力、储集层物性、生气下限等综合评价模型,明确了低生烃强度区致密气形成主要特征:(1)埋深小于3 000 m,生烃强度达(7~10)×10~8 m~3/km~2即可实现有效充注;(2)致密砂岩层规模性发育有利于聚集致密气;(3)储集层物性差异控藏,储集层物性较好的砂体,砂带中心区域局部高点富集天然气,而物性较差砂体整体含气,但含气丰度普遍较低。结合天环坳陷北段气藏解剖,提出低生烃强度区"生烃压力长期充注、规模致密砂层聚气、储集层物性差异控藏、局部甜点富集"形成机制及平面呈不连续"片状"分布的规律。天环坳陷北段致密砂岩气拓展勘探实践较好地证实了这一认识。  相似文献   
7.
一种新型非饱和土温控三轴试验系统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温度对非饱和土水力、力学和声学性质的影响,自主研发一套带有弯曲元和精密体变量测的温控式三轴仪。本设备通过在GDS应力路径非饱和土三轴试验系统中增设温控内压力室的方式,实现了对温度变化的精确控制及量测;通过将压差传感器与温控内压力室相结合,实现了温度变化情况下试样体变的精确量测;同时增设了一套弯曲元测试系统,增加了仪器的功能,实现了温度变化情况下对试样实时波速的测试。通过对杭州湾粉细砂土开展4个温度水平的三轴剪切试验以及同一温度水平下的波速测试,结果表明:新仪器能够稳定的控制温度变化条件、精确测量温度变化条件下试样的体变以及测量温度变化条件下试样的实时波速,初步检验了仪器性能的可靠性。该设备整体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可实现常规非饱和(饱和)土试验与温控非饱和(饱和)土试验之间自由切换,互不干扰。设备研制的成功,将为非饱和(饱和)土的热-水-力-声耦合特性的研究提供方便有效的测试装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老年疝气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医院收治的中老年疝气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纳入6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0.97%,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9.7±4.4)分钟、住院时间(4.4±1.8)分钟、术中出血量(30.5±4.6)毫升,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76.6±5.8)分钟、住院时间(7.9±2.7)分钟、术中出血量(46.9±5.3)毫升,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老年疝气手术治疗中,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常规疝修补术相比,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同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都更低,临床效果十分理想。  相似文献   
9.
紧固件扭矩是现场最为方便控制紧固件预紧力大小的方式。本文从紧固件力矩控制的原理、紧固件力矩分类、紧固件力矩使用现状等方面提出紧固件力矩及标准化的必要性,并针对常用的紧固件力矩提出了标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The potential of carrying out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DS) using oxygen as an oxidant was explored in this work. Octane firstly reacted with oxygen to produce hydroperoxides in-situ, which were then used as oxidants to oxidize the dibenzothiophene (DBT) in the absence of catalysts. The hydroperoxides generated in-situ were effective in oxidizing DBT to its corresponding dibenzothiophene sulfone (DBTO2)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 and H1-NMR. The removal of DBT can reached to 98.4% at 140 °C, 4 h,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0.4 MPa. 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hydrocarbon components in diesel oil on DBT removal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yclohexane and n-dodecane had no effect on the removal of DBT, but the xylene had a slight negative effect on DBT removal. The possible oxidation mechanism was proposed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hydroperoxides in both O2-oxidized octane and model diesel oil were dete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