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8篇
无线电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风力发电系统无刷双馈感应电机的最大风能追踪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提出了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最大功率点算法,重点描述了该方法的原理与控制方式,并设计了Elman神经网络的控制器,通过调节桨距角来对无刷双馈电机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实现最大功率点追踪,并具体阐述了神经网络控制的原理以及过程。最后,为了验证最大功率点追踪控制方法的准确性,使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风力发电系统及Elman神经网络控制器的模型,对5MW风力发电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并验证了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风电变流器试验系统能量损耗高、试验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环形功率回馈的试验方法。重点阐述了试验系统的基本原理与结构,并搭建了变流器试验软硬件平台,实现了对变流器各特性参数的自动测试要求。对兆瓦级风电变流器进行了相应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试验效率优,而且系统操作方便,安全可靠,可实现变流器试验系统的高效节能与数字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我院现有的实训条件,遵循职业教育能力本位,从课程开发思路、建设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对“电机试验技术”课程进行开发设计,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  相似文献   
4.
从基本方程出发,通过坐标变换,建立了绕线型BDFM的d-q转子速数学模型,导出了电磁转矩表达式,利用转子速数学模型建立了绕线型无刷双馈电机的Matlab/Simulink动态仿真模型,并利用该仿真模型进行了各种运行方式的仿真,仿真结果验证了绕线型无刷双馈电机模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同时也为对该类电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针对变频电机铁耗分析中存在的铁磁材料建模,以及非正弦激励时铁耗计算模型等问题,做了系统的论述和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任意磁场波形下的铁耗计算方法——谐波分析法,该方法能够综合考虑电源谐波、电机铁心饱和及集肤效应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精度。通过样机的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对BDFM来说,绕线转子是比较新颖的一种。利用单极和双极槽号相位图对绕线型BDFM的定子和转子绕组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并对其中的环流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实践证明使用此方法设计的绕线型BDFM的单套和双套绕组方案,能保证绕组各支路感应电势相等以及其他电气性能要求,从而保证了绕线型无刷双馈电机的运行性能及可靠性,对无剧双馈电机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常规无刷双馈电机起动性能较弱的问题,本文将变极原理及复合线圈原理引入到无刷双馈电机的转子设计中来,该转子结构在起动时通过自增阻机制提高了起动转矩、降低了起动电流。并通过有限元仿真与样机试验将复合线圈设计的变极起动样机与无刷双馈电机的异步起动作对比。仿真及试验表明了采用复合线圈变极起动的转子结构可以有效改善无刷双馈电机的起动性能。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上风电场的发展和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应用,风电场系统存在交流侧故障穿越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故障穿越的基于模块化多电平变频器和双三相异步电机的飞轮储能系统,并设计了其驱动控制方案。飞轮储能系统采用了模块化多电平技术能方便地构建大功率高压变频器,并具备扩容能力。为了提高飞轮储能系统的可靠性,采用了双三相异步电机驱动,从而提高了冗余性。接着设计了能均衡各个模块电容电压的双三相异步电机驱动控制算法。最后,基于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建立了风电场和飞轮储能系统的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验证了飞轮储能系统的功能和驱动控制策略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吕雨农  刘万太  周展 《防爆电机》2024,(1):15-19+26
针对额定功率为5kW的小型内河船舶轴带无刷双馈发电机系统,基于有限元分析法,建立船舶轴带无刷双馈电机数学模型;针对定子绕组选用3Y/△联结绕组设计,可灵活调整每相支路槽号,显著降低三相绕组不对称对电磁性能的不利影响;设计了一款深槽加导条式凸极转子,并对深槽的深度和宽度进行优化设计,结合有限元分析,探讨了无导条和加导条对该凸极转子磁场调制性能的影响;模拟船舶主柴油机驱动轴带无刷双馈发电机运行工况,进行了样机对拖试验,验证了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