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3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68篇
综合类   34篇
化学工业   25篇
金属工艺   15篇
机械仪表   19篇
建筑科学   66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25篇
轻工业   9篇
水利工程   20篇
石油天然气   28篇
无线电   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高温高压气藏气水相渗曲线多采用非稳态测试方法获取,测试装置主要采用回压阀控制流体压力,但高温高压条件下易产生压力波动,气水计量易产生偏差。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容法的高温高压非稳态气水相渗测试装置及方法,测试装置引入了自主研制的电容式液位计量计,实验温度和压力分别提高到200.0 ℃和80.00 MPa,通过液体体积与电容变化计量产水量,通过电动涡轮计量泵控制流体压力、计量气体体积,根据实验测试数据分析了流体压力和油藏温度对气水相渗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实验温度升高,束缚水饱和度变小,气水共渗区域变宽;实验流体压力降低,束缚水饱和度变大,气相相对渗透率变小。研究成果对高温高压气藏开发方案设计、动态分析及气水渗流规律认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2021年9月16日,四川省泸县发生6.0级地震,对当地的文化遗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为掌握文化遗产在此次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对古建筑、古桥、渡槽、摩崖造像、古遗址以及可移动文物进行震害调查,分析破坏原因,提出不同文化遗产的震害等级,并统计其在此次地震中破坏占比。研究结果表明:古建筑中木结构的震害较轻,砖木结构和石木结构的损伤较为严重,表现为墙体开裂、倾斜、倒塌和屋面损毁等破坏;古桥的桥面板产生裂缝和起壳,桥头堡基石发生移位;摩崖造像发生开裂、石像脱落,部分岩石发生坠落;古遗址的原有缝隙增大,石砌墙歪闪或倾斜;可移动文物与陈列台连接的金属卡件在地震下崩落。根据震害调查结果,将文化遗产的震害划分为4个等级,并对古建筑的维修与加固、摩崖造像的一体化监测、古桥的维护与应急抢险、可移动文物的隔震保护提出几点建议,为我国文化遗产的抗震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ADCIRC+SWAN模式和Delft3D+SWAN模式建立双层嵌套的通州湾及周边海域的水沙动力数学模型。根据路径特征将影响通州湾的所有台风分为5类,选取每类的代表性台风驱动模型,模拟不同类型台风期间通州湾规划港区及周边水道沙洲系统的泥沙冲淤情况,剖析水道沙洲系统对台风暴潮的响应。结果表明:台风造成的通州湾规划港区及周边水道沙洲冲淤变化总体不大,在±0.40 m以内;北侧掠过型和东侧掠过型台风引起的海域冲淤相对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三港池口门附近及口外航道内容易淤积,腰沙、冷家沙浅滩区容易侵蚀。风暴期间港区北部冷家沙外侧水道出现严重淤积,原冷家沙浅滩区出现显著侵蚀,虽然一场风暴过程的冲淤量不足以影响港口运营及通航,但需注意长期时间尺度上对总体冲淤趋势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输气管道注氮置换方法,以油管道(总长65.1 km,管径219.1mm×6.3 mm)为案例确定了建成未投用管道注氮保护中氮用量、流速、压力和接管口径,并对气头检测时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注氮流量≥1.5 t/h、流速≥6.48 m/s时,气体处于阻力平方区,理查德系数R#远远小于1,混气段已经达到了很理想的状态;注氮点管径不宜小于DN80;注氮压力为0.3 MPa,温度为5~25℃;混气头、氮气头、纯氮气头预测到达时间分别为127 min、140 min、146 min。  相似文献   
5.
铁路站房作为大型公共建筑,具有结构体系复杂、人流高度密集、使用年限长等特点,一旦结构失效,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为了有效监测站房结构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站房结构的损伤,最大程度地保障铁路站房的结构安全,有必要对铁路站房结构进行健康监测。结合大型铁路站房工程案例,总结大型铁路站房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介绍站房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考虑施工和运营2个阶段,从屋面层、无柱雨棚和承轨层3个部分,分析大型铁路站房主要监测对象和监测内容,并指出健康监测在铁路站房结构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以期促进健康监测在大型铁路站房结构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古建筑木结构透榫节点的M-θ力学模型,在分析透榫节点构造特征与受力机理的基础上,建立其数值模型,用透榫节点的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并分析了节点缝隙、木材横纹弹性模量和大榫头长度对透榫节点受弯承载力的影响。根据受力分析结果,建立以弹性点、屈服点与极限点为特征点的三折线多参数M-θ力学模型,其结果与多数的试验结果基本吻合,并将该力学模型应用于木构架的受力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透榫节点的滞回耗能能力强,节点的变形主要集中在榫头处。当榫头与卯口之间的缝隙增大时,节点的受弯承载力降低。随木材横纹弹性模量的提高和大榫头长度的增加,节点的受弯承载力有一定提高。文章建立的M-θ力学模型能较好反映透榫节点的受力过程,适用于木构架的受力分析,其荷载 位移骨架曲线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研究成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的维修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系统全面的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模式还未形成,特别是将混合式教学理念应用于土木工程专业课的教学研究还很欠缺。在分析土木工程专业课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基于多媒体PPT、黑板板书、MIRC网络平台和课程学习网站等教学手段,采用讲授、讨论、任务驱动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思维疲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在土木工程核心专业课程建筑结构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表明,线上与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并有助于创新实践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针对搭接扶梯的悬挑楼盖在行人扶梯荷载作用下容易产生铅垂向振动,以某商业夹层中的悬挑楼盖为对象,通过现场振动测试,研究扶梯运行、行人数量、行走方向及行人运动状态对悬挑楼盖振动响应的影响,依据测试数据,评价悬挑楼盖振动的舒适度及人员感知度。研究结果表明:行人步频是影响悬挑楼盖振动的主要因素,而扶梯运行与否则是次要因素;多人在扶梯上以同一步频双向行走时,对悬挑楼盖产生的振动响应较单向行走时有明显削弱的现象;采用峰值加速度对悬挑楼盖进行舒适度评价,当行人在扶梯上跑动时,悬挑楼盖的振动响应易超出舒适度限值;采用KB(Konstant Beurteilungswerte)值对悬挑楼盖进行感知度评价,当行人相对扶梯静止时,悬挑楼盖的振动不会超出感知度容许值,当行人相对扶梯走动或跑动时,悬挑楼盖的振动则会超出感知度容许值。  相似文献   
9.
针对6 mm厚6061-T6铝合金板材,在主轴转速800 r/min,焊接速度150 mm/min参数下实现双轴肩搅拌摩擦焊接,并对一部分试件进行焊后热处理。对焊态试件和焊后热处理试件同时进行金相试验、拉伸试验和显微硬度试验对比分析。在焊态下,接头平均抗拉强度为203 MPa,达到母材的64%,接头在焊缝区32 mm的宽度区域内显微硬度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显微硬度分布呈"W"型;接头经焊后热处理后,焊态下溶解消失的强化相重新析出,使接头组织重新得到强化,热处理态接头平均抗拉强度为292 MPa,达到母材的92%,整个焊缝区显微硬度均得到提高,焊态下"W"型显微硬度分布规律消除。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硝酸对煤基粉末活性炭进行改性处理,考察不同改性条件下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变 化,并将最优改性条件下所得的活性炭用于对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考察活性炭的不同投加量 和吸附时间等参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在硝酸浓度15%、改性温度60℃、改性 2h后,改性活性炭中孔孔径的比例最大,吸附性能最佳;在改性活性炭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中, 当活性炭投加量为4g/150mL、吸附时间为12h、溶液pH值为7时,化学需氧量(COD)、氨氮 (NH3-N)、总氮(TN)、六价铬(Cr6+)的去除率分别为79*0%、43*3%、52*6%和100%。 改性后, 活性炭对COD和TN的去除率较改性前分别提高10*1%和17*3%。 对COD吸附降解动力学分 析发现,改性活性炭12h内吸附降解COD的反应更符合零级动力学反应。 对降解过程进行非线 性拟合表明,降解过程可由Logistic函数模型模拟和预测。 利用超声波法,在pH值为4*5的酸性 条件下超声2h以上时,对改性活性炭再生后恢复效果较好,以UV254为参考值,再生后处理率相 比初次使用时仅降低12%,可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