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炉内灰渣沉积物中矿物元素分布的电子探针分析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提出了一种研究煤灰沉积机理及形成过程的新方法。从炉内选取5个不同部位的灰渣样品,利用电子探针对各矿物元素沿样品厚度方向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i和Al具有几乎完全一致的分布。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形成的主要矿物质为铝硅酸盐(如霞石);积灰沉积物中Na与S的分布规律相似,主要以无水芒硝形式存在,部分结渣沉积物中的Na与Fe具有相似的分布。在初始层内,4个结渣样品中主要致渣元素的分布相似,而与积灰样品中的相反,表明积灰和结渣在机理上是不同的,受炉内局部空气动力场、气氛条件和温度水平等的控制。研究结果可为模拟灰沉积数学模型的建立或改进,以及防结渣添加剂、清灰剂的研制开发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3.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在电站锅炉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对一台HG-410/9.8-YW15型煤粉锅炉,在已进行常规煤粉再燃改造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了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SNCR)的改造,即对该锅炉采用了联合Reburning/SNCR技术。通过实验运行表明:当仅有再燃投入运行时,NOx可以低于350 mg/m3(标准状态,6%O2,干烟气);而当结合了SNCR运行时,NOx则达到了200 mg/m3以下,同时尾部氨泄漏小于7.6 mg/m3。低负荷情况下脱硝率较高,对于51%负荷(j(NH3)/j(NO)等于1.0),NOx降至160 mg/m3,而此时的尾部氨泄漏只有1.14 mg/m3。此外,根据负荷及j(NH3)/j (NO)的不同,单独SNCR技术在再燃的基础上也实现了38.2%~73.9%的脱硝率。尾部烟道中的氨分布呈现出前墙高于后墙的现象。SNCR的投运对飞灰含碳量、排烟温度及CO排放等几乎没有影响,但会造成尾部排烟量的增加,即对锅炉效率造成了约0.5%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5.
6.
一种灰污热流探针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热流是表征热系统换热效率的一个重要参数,是灰污在线监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量。为此,该文基于傅立叶导热定律,设计了一种既能在灰污状态下动态监测热流变化,又能获得不同燃料初始沉积物沉积特性、沉积机理及相对沾污结渣趋势的探针,该探针能准确模拟水冷壁、过热器等受热面的灰沉积过程。通过对新汶两种煤浆的对比燃烧试验,证明了其可行性,从而为研究灰沉积行为、沉积物特性及沾污结渣机理提供一种新的、有效的手段。完全可用于工程实际、中试及实验室研究。 相似文献
7.
选择非催化还原过程中的N2O生成与排放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以煤粉燃烧锅炉为代表的高温燃烧一般不是主要的N2O生成源,但在应用选择非催化还原(SNCR)技术控制NO时,会生成一定的N2O。采用化学动力学计算和试验方法研究N2O排放浓度与SNCR技术使用还原剂类型、还原剂用量、反应温度、混合条件和反应时间之间的规律。试验和计算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足够时,反应温度越高、还原剂用量越少,N2O排放浓度越低。在SNCR反应过程中,N2O浓度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氨-SNCR试验结果表明N2O排放浓度在0-7μmol/mol之间。尿素-SNCR中约有8.7%的NO转化为N2O,排放为27.8μmol/mol,可能引起N2O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8.
再燃区水煤浆脱硝反应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为了解水煤浆的再燃脱硝特性,于固定床反应器上,模拟再燃区反应环境,利用组成为O2=4%,CO2=16%,NOx= 400 mL/m3,平衡气Ar的模拟烟气,在反应温度900~1200℃,过量空气系数在0.7~1.1的范围内,研究了水煤浆的再燃脱硝表现和影响因素。试验发现,水煤浆的再燃脱硝能力是煤粉和水综合作用的结果;其脱硝效果与成浆煤种相关,随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而减弱,与再燃区温度成正比,与成浆煤粉粒径和煤浆浓度成反比。试验获得的最高水煤浆脱硝率为64%。优良的脱硝特性揭示水煤浆是一种优质的再燃燃料,具有广阔的再燃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10.
高长宽比六角切向锅炉缺角流场试验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高长宽比、六角切向布置方式的锅炉与普通的四角切向布置的矩形锅炉不同,在位置结构上存在不对称性。目前,对这种不对称性对锅炉炉内流场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的研究。该文通过模化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空气动力场进行了分析研究,详细描述了各角燃烧器射流对中心流场和前屏气流速度偏差的影响,揭示了缺角运行方式下该结构锅炉炉内空气动力场的变化规律,并确定了一种最佳的降负荷运行方式。该研究结果为防止炉内结渣,保证锅炉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了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