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6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2篇
水利工程   5篇
无线电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2.
周炀 《现代装饰》2008,(10):135-135
本案是一家品牌洁具的展厅。在设计师看来,不应该将设计限定在风格的框架中,现代的设计更多的是融合,中西的融合,古今的融合,颜色的融合,材料的融合,手法的融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视觉与功能。  相似文献   
3.
硅藻土吸附废水中染料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硅藻土的物理化学性质、硅藻土的改性方法和对染料的吸附容量,分析了pH值、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对硅藻土吸附染料的机理和吸附等温式进行了总结,吸附机理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吸附一般符合Langmuir等温式或Freundlich等温式.最后对硅藻土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总结了目前国内凹凸棒石吸附处理含重金属离子废水的研究状况,分析了pH值、吸附时间、金属离子初始浓度、凹凸棒石投加量、改性方法和共存离子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探讨了吸附机理和等温式,展望了凹凸棒石吸附重金属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凹凸棒石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纳总结了天然凹凸棒石与改性凹凸棒石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效果,分析讨论了凹凸棒石吸附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吸附等温线,为以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同时简述了凹凸棒石的基本性质和结构特点,介绍了凹凸棒石的改性方法,并展望了凹凸棒石在废水处理研究中的发展趋势.综述表明凹凸棒石吸附水中有机染料性能优异,吸附苯类、酚类效果也较理想,凹凸棒石改性后吸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泥炭吸附水中Pb^2+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式。考查了泥炭用量、Pb^2+初始浓度、溶液pH值和温度对吸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对Pb^2+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其吸附动力学符合Langmuir准二级反应速率模型;其吸附等温式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且其吸附过程为热力学吸热和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7.
改性凹凸棒石对碱性蓝54的吸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改性凹凸棒石对碱性蓝54的吸附特性,探讨了初始pH值、温度以及染料初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动力学较好地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速率方程。利用两种等温线方程对吸附过程进行拟合,显示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式都与Langmuir方程符合。热力学分析表明,吸附过程吸热,吸附焓变△H和熵变△S均为正值,吸附自由能变△G为负值。  相似文献   
8.
橘中秘     
<正>设计师解析"橘中秘"是我打造的"时尚中国风"系列作品之一。本案着力思考的焦点为中式风格当如何创新,如何区别于一贯的常用设计技法。在我的探寻中,我觉得现代的中式当具有后现代的"趣味风格",能融入对中国国学的体悟。而本案"橘中秘"即是在象棋思考层面上的一次设计创想。本案打破传统中式风格中的色彩运用,大量运用"橘色"。取"橘"字亦有典故。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橘中秘"原为象棋古谱,为象棋界的两大名谱之一。取名橘中秘,既有对橘  相似文献   
9.
Pb~(2+)在天然泥炭上的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泥炭吸附水中Pb2 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式.考查了泥炭用量、Pb2 初始浓度、溶液pH值和温度对吸附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对Pb2 具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其吸附动力学符合Langmuir准二级反应速率模型;其吸附等温式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且其吸附过程为热力学吸热和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该文提出了面向低质量数据的3D人脸识别方法。该方法针对快速采集设备的低质量3D人脸数据提出了空间注意力机制的Dropout(SAD)、类间正则化损失函数(IR Loss),有效提升了不完整3D人脸数据的识别精度。SAD通过空间注意力机制对特征图中权重大的部分随机Dropout,让网络学习到更多的隐藏特征;IR Loss通过约束不同身份人脸间的聚类中心的距离分离,使网络学习到的不同身份人的人脸特征相似度更低。实验表明,在当前最大规模的低质量数据集(Lock3DFace)上,该方法优于当前的基准方法,且提出的SAD和IR Loss表现出了强大的适用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