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103篇
电工技术   156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90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7篇
建筑科学   10篇
矿业工程   5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15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30篇
一般工业技术   44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一维混合紫外-可见光谱快速同时测定市售肉类熟食中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含量的方法。首先进行分析模型数据库建立,包括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标准紫外-可见光谱数据库和样品本底数据库的建立。采集肉类熟食品样品提取液的紫外-可见光谱,调用分析模型数据库,基于向量-子空间夹角判据可同时计算肉类熟食品中苯甲酸钠和山梨酸钾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快速测定方法与高效液相色谱对比,相对误差小于12%,方法回收率在97.20%~107.60%,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定量检测中效果良好,可应用于其他多组分复杂体系的快速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2.
将环隙式离心萃取器(ACCs)与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相结合,在线监测了回收过程中的钨萃取行为(宏观)和钨形态的转化路径(微观),发现宏观萃取反应和微观离子形态转化同时发生并相互补充。伯胺N1923萃取钨在144 s内即可达到萃取平衡,萃取率高达98%以上,同时,酸钨比n(H)/n(W)是一个关键变量,当酸钨比n(H)/n(W)=2.4时,全流程钨回收率超过93%。最后,得到了基于钨形态监测的萃取机理,同时,减少原料液中W1含量,增加W10含量,可有效提高钨回收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生物质对磷矿粉的溶解作用,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利用蒸汽爆破(汽爆)技术释放有机酸,在高温水热条件下溶解磷矿粉并制备含磷腐殖酸。通过实验对汽爆秸秆溶解磷矿粉工艺进行了探究及优化,并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进行分析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15 g汽爆秸秆与1 g磷矿粉以及75 mL水在170℃、加入10% CaCl2的条件下,反应3 h的溶磷量为1.46 mg/g(以秸秆质量计,下同)。加入与磷矿粉相同质量的NaHSO4后可使体系pH值降低至2,pH值的降低是磷溶出的关键因素,溶磷量提高为13.10 mg/g。溶磷后的秸秆制备腐殖酸作为小麦盆栽肥料,用量0.2%时,小麦株高、根长、叶绿素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显著高于空白组。  相似文献   
4.
闫晓淼  李玉然  王雪  朱廷钰 《工业催化》2014,22(11):809-815
分析国内电除尘器相关标准对本体压力降和本体漏风率的规定,从环保指标、性能指标和管理指标评价电除尘器。为有效控制烟(粉)尘污染,应使粉尘出口浓度降低至环保要求排放限值以下,建立在线监测系统,降低本体压力降和漏风率,提高除尘效率、系统投运率和产品零部件标准化系数。概述湿式静电除尘和电袋复合除尘器两种新型除尘技术,并建议今后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通过调整烟气温度、湿度或添加其他化学物质的方法调整粉尘比电阻;选择合适的电极形式并使用宽间距、合理设置导流装置和经常检查运行设备以补救漏风问题;根据运行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供电系统和清灰系统。  相似文献   
5.
王玥  郑晓洪  陶天一  刘秀庆  李丽  孙峙 《化工进展》2022,41(8):4530-4543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锂离子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面临着关键金属资源尤其是锂资源供给不足的风险,回收废锂离子电池中所含的二次锂资源将成为解决锂资源供需问题、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因此为实现废锂离子电池中锂元素的高效提取,分步或优先提取的选择性提锂工艺备受研究者们关注。本文介绍了火法、湿法、机械化学法和电化学法四种当前主流的选择性提锂工艺,在阐述其基础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各工艺最新的研究成果,并从提取过程中的工艺能耗、物耗、回收率、选择性、环境影响等多个角度对各工艺的优势和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对废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资源化回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未来研发更加清洁高效的回收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肖贝  张西华  熊梅  赵赫 《化工进展》2022,41(10):5619-5629
为研究退役锂电池盐水溶液放电产生的放电废水有机物的种类与来源,首先采用单因素优化方法对萃取剂类型、pH、萃取次数3个因素进行液-液萃取前处理优化实验,获得最佳萃取预处理条件。接着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GC-MS)程序中分流比和升温模式对比实验,建立了放电废水有机成分定性分析方法,并对检出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类与来源判断。研究结果表明,选取乙酸乙酯为萃取剂,调节放电废水pH至9.38,以8000 r/min离心5min(4℃),且采用间歇三次萃取时分离效果最优。对放电废水SIM定性扫描检测出10类有机污染物,其中酸酯类、酰胺类、烷烃类物质较多,且来源于反应衍生物与电解液添加剂的占比较大,分别为33.3%与20%,包括电解质增塑剂间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电解液溶剂效应产物1,4-环己烷二羧酸二甲酯、磷酸 三(2-氯乙基)酯,电解液添加剂硬脂酰胺、十六碳酰胺、十四酰胺、1,4-环己烷二甲醇二乙烯醚,退役锂电池塑料外壳中抗氧剂原料3,5-二叔丁基苯酚等。这些物质对水环境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危害,需进一步检测各有机物浓度并揭示其迁移转化规律,建立退役锂电池放电废水重点关注有机污染物清单。  相似文献   
7.
基于生物质–太阳能气化的多联产系统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太阳能–生物质气化技术并用于生产甲醇和发电的多联产系统。利用塔式集热镜场聚焦产生的800~1 200℃高温热源来驱动塔式太阳能气化反应器中的生物质气化反应,产生的合成气经压缩后送至甲醇合成塔,而未反应的合成气送至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中用于发电。对该系统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同时研究各参数包括水蒸气流量和气化温度对系统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调整水蒸气流量和气化温度将改变合成气的组分,影响到系统的甲醇产量和发电功率,当水蒸气流量为50 kg/s时系统效率达到最高值49.48%。随着水蒸气流量和气化温度增加,太阳能热份额逐步提高,系统相对节省率同步下降,同时系统的生物质节省率维持在50%左右。研究成果为高效利用新疆等西部地区丰富的太阳能和生物质资源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双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是六相同步风力发电机数字控制系统中最容易实现的一种调制策略,电流脉动是衡量调制策略电流波形质量与电机发热特性的重要指标。文中对双SVPWM调制电压矢量在矢量空间解耦坐标系中的映射特性进行分析,并指出电流脉动的原理。利用数值分析方法对单个基波周期内的谐波畸变因子(HDF)与电流脉动进行数学推导。利用最大脉动电流逆向推导的方法,得到电抗器选型参数,此选型方案简单快捷,无需繁琐的分步仿真分析。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与数值推导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电流脉动数学推导与电抗器选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降低钢铁企业炼焦生产CO2排放量,应用物质流分析法,建立炼焦生产CO2排放计算模型,以某钢铁联合企业的实际炼焦生产为基础,进行含碳材料取样和检测,定量分析炼焦生产中各碳源和碳汇对CO2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该钢铁企业65孔和36孔焦炉,吨焦炭生产所需炼焦煤分别涉及986.76和984.87 kg碳元素的转化,其中,80.40%和80.65%的碳元素转移至焦炭,即碳元素有效利用率为80.40%和80.65%,剩余19.60%和19.35%的碳元素转移到其他产物中。炼焦生产潜在存在大量CO2排放;增大炭化室容量可减少炼焦生产CO2排放,采用焦炉煤气回收、粗苯和煤焦油回收、干熄焦和煤调湿技术可降低炼焦生产CO2排放量。  相似文献   
10.
刘亮  吴爱枝  黄云  黄剑 《化工学报》2020,71(z2):314-320
以适合工业储热的复合无机相变储热材料硝酸盐(KNO3、NaNO3)和碳酸盐(Li2CO3、K2CO3、Na2CO3和CaCO3)为相变组分,研究了4种不同配比硝酸盐相变组分和6种不同配比碳酸盐相变组分的热性能(熔点、潜热)差异,分别优选出一种熔融盐相变组分配比。利用多孔载体吸附原理,制备出两种最佳配比的复合熔融盐类储热材料,分析了储热材料在不同介质气氛中(Ar和air)分解难易程度,TG-DSC-MS联用测试的高温热分解产物表明,复合硝酸盐类储热材料在中温(300℃)储热时,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安全性较好,但在高温(500℃以上)时易分解成NO和NO2,且air气氛中更易生成有毒气体;而复合碳酸盐类储热材料在air中比在Ar中更易生成CO而影响储热过程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