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2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473篇
电工技术   2675篇
综合类   62篇
化学工业   14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33篇
建筑科学   30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51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31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3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9篇
冶金工业   9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1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1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125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41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67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162篇
  200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脉冲下的水中预击穿过程往往伴随着局部液体的扰动,而关于液相扰动的影响却鲜见报道。对超长脉冲条件下(脉宽大于100ms)的水中预击穿过程展开研究,深入探讨气泡、流注的发展模式及其差异,并阐释液相扰动对气泡、流注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气泡、流注在液相扰动中发展时具有更饱满光滑的形态,以及更快的传播速度。气泡、流注巨大的电导率差异导致了两者发展模式的不同:气泡的发展属于根部推动式,横、纵发展速度相当;流注的发展属于顶部牵引式,纵向发展速度远大于横向。进一步分析表明,扰动相中更高的液体温度与流动有利于气泡、流注的生长传播和形态稳定,同时扰动–静止相交界处形成的湍流会引发流注的分叉现象。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电热老化对干式变压器中环氧树脂的影响规律,将环氧树脂样品进行电热老化试验,定期测试老化样品的质量损失率、交流击穿电压、介电特性以及红外光谱。结果表明,随着电热老化时间的增加,样品质量减少,击穿电压减小,介质损耗增加。相比电、热单因素作用,电热联合老化对材料的质量损失率、击穿场强及介电特性影响更显著,且大于电、热的叠加作用。通过德拜方程拟合介电常数虚部,发现增加电热老化的温度或电场,电导、极化损耗都增加。通过红外光谱可以看出,电老化没有使材料内部产生新的基团。热老化后环氧树脂内部羟基被氧化,碳氢键发生断裂,说明热老化机理明显不同于电老化。电热联合作用也使得更多的羟基被氧化,更多的碳氢键断裂。电、热相互增强老化效果,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3.
现有关于网省两级自动发电控制(AGC)优化调度的研究未充分考虑网省调的上下级关系以及网/省调AGC机组的调频责任和调节特性。为此,根据中国电网网省调管理规程和控制性能标准(CPS)考核办法,提出网省两级AGC机组协调调度的二层规划模型。该模型以"网调分配调频任务、省调优化调节功率"为核心机制,上层网调模型主要负责省间AGC资源的协调,以全网AGC总调节费用最小为目标,考虑频率和联络线偏差等约束;下层省调模型负责省内AGC机组的协调,以本省调节费用最小为目标,考虑CPS指标等约束;上、下层模型通过各省调节功率分配和调节费用反馈实现互动。以含有5个省级控制区的网省两级电网为算例,考虑负荷小幅/大幅变动两个场景,通过对比所建模型和省级电网独立调度模型,验证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SiC MOSFET可以大幅提升变流器的效率和功率密度,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但是,一旦负荷侧或直流侧发生短路,以及串扰引起的误导通,都会导致上下桥臂直通。因此,评估SiC MOSFET器件的短路耐受能力,研究直流母线电压和环境温度对短路耐受时间、临界短路能量的影响规律,可给SiC MOSFET器件的应用及其保护电路的设计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文首先详细阐述SiC MOSFET硬开关短路过程的机理,随后搭建相应的测试平台,并选取两种额定电压、电流相近的商业化SiC MOSFET器件,在不同直流母线电压和环境温度条件下,评估短路电流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直流母线电压的增加或环境温度的升高,短路耐受时间降低;临界短路能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但受直流母线电压的影响较小。基于器件的物理结构和Spice模型,建立不同尺度的热网络模型,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短路过程的损耗,并输入到具体的热网络中,得到短路过程芯片的层间温度分布,热仿真结果表明芯片在结温800℃左右发生热击穿,这一失效温度对应的短路耐受时间和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5.
沿海及多雾地区,复合绝缘子可能长期运行在盐雾环境中,使得闪络电压降低,威胁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研究复合绝缘子硅橡胶材料在持续盐雾环境中闪络特性的变化,人工模拟了盐雾环境,对带电不同时间后的硅橡胶材料进行了交流闪络试验,记录了闪络电压和带电期间的泄漏电流。结果表明:试品的闪络电压与带电电压值有关,带电试验中所施加的电压值越高,带电试验结束后的闪络电压越低;闪络电压随雾水电导率的增加呈负幂指数规律降低,特征指数随带电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闪络电压随带电时间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带电电压值、雾水电导率和带电时间的增加,试品表面水膜占表面积的比值和泄漏电流特征量(脉冲数量、最大脉冲幅值、累积放电量等)增加,是造成闪络电压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二叔丁基对甲酚(DBPC)是绝缘油最常用的抗氧化剂,试验发现绝缘油中DBPC的添加量会影响绝缘纸老化速率和糠醛的产生。为确定DBPC对油纸绝缘系统老化及糠醛产生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添加不同浓度DBPC的绝缘油与绝缘纸组成油纸绝缘样品,在130℃下进行恒温老化。通过定期对绝缘纸的聚合度、绝缘油中糠醛含量以及绝缘纸中糠醛含量进行测量,分析抗氧化剂对绝缘纸老化、糠醛产生及糠醛评估变压器老化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绝缘油中添加抗氧化剂会加速绝缘纸的老化,建议工程中在能达到抗氧化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绝缘油中抗氧化剂的添加比例,待DBPC部分消耗后勤于补加;DBPC会使绝缘纸老化到相同程度时糠醛产量提高,并且油中抗氧化剂添加量越大糠醛产量越多,因而建议运用糠醛评估变压器老化时需要区别变压器油中是否添加抗氧化剂或者考虑抗氧化剂的大致含量。油中添加DBPC后酸值增加,DBPC在高温下电离出的氢离子是绝缘纸加速老化和糠醛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介质响应测试技术的频域介电谱(FDS)是一种现场常用的无损分析方法,通过检测材料在频域内介电常数的变化规律,可以得到油纸材料的受潮与劣化情况。受检测信号周期限制,现有的FDS方法在低频部分耗时极长。研究了一种基于曲线拟合的快速频域介电谱测试方法,通过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了正弦电压波形采样参数对曲线拟合优度的影响,并确定了波形采样周期比、波形采样点位置、波形采样是否连续、正弦电压波形幅值等关键波形参数的最优范围。最后搭建了快速FDS测试平台,对绝缘纸板及试验变压器进行测试,并与商用仪器IDAX-300进行比较,测试误差小于1%,但测试速度提高5倍。  相似文献   
8.
±500 kV柔性直流输电系统采用架空线路输电方案时,输电线路出现暂时性短路事故的概率激增,需采用断路器实施重合闸以保障系统的可靠运行,目前直流断路器(DC circuit breaker,DCCB)重合闸时的暂态操作特性尚不清楚。本文建立了含换流站关键设备和混合式高压直流断路器在内的双端±500 kV伪双极柔性直流架空输电系统模型,研究了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单极暂时性对地短路故障发生后,混合式直流断路器开断至重合闸过程的电磁暂态特性以及直流断路器关键参数对其开断和重合闸特性的影响。仿真分析表明直流断路器能够在5 ms内切断该故障;由于换流阀不闭锁,断路器开断后换流变阀侧电流未降至0。150 ms故障去游离时间后断路器可在4 ms内重合闸,换流变阀侧电流和极线电压将在200 ms内振荡上升至额定运行工况。此外,随着RCD支路电容C增大,断路器关断性能降低,而断路器重合时固态开关支路与机械支路电流转移速率则与RCD支路的电容C无关。研究成果可为±500 kV柔性直流架空输电线路断路器性能校验提供相应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针对直流微电网互联变换器提出一种能根据两端直流母线电压判断自身传输功率方向与大小的智能控制策略。该策略首先将两个直流微电网之间的互联变换器作为微电网潮流控制器(MicrogridPowerFlowController,MPFC)来控制互联线路上的潮流。然后提出一种微网自适应功率下垂控制方法使MPCF与分布式储能协同控制直流母线电压。最后使用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该控制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并且能够减小因不需要的功率流动所带来的功率损耗及储能的充放电次数。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0.4 kV低压直配电方式难以兼顾远近距离负荷的节能高效配电需求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两级变压模式的配电电压选择方法。配电变压器采用三绕组变压器结构,对近距离负荷采用0.4 kV直接配电,对供电半径和容量不满足10 kV供电条件的远距离分散负荷采用高于0.4 kV的补充电压实施两级变压供电,来实现降低配电网损耗、保障用户电压质量的目的。以配电网全寿命周期成本与降损节约费用作为目标函数,同时计及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约束,能选择出具有最优综合效益的配电电压和配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