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94篇
  免费   4387篇
  国内免费   3191篇
电工技术   3692篇
综合类   5142篇
化学工业   5399篇
金属工艺   2055篇
机械仪表   2922篇
建筑科学   3837篇
矿业工程   3070篇
能源动力   1385篇
轻工业   2183篇
水利工程   2782篇
石油天然气   4257篇
武器工业   610篇
无线电   6199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82篇
冶金工业   1731篇
原子能技术   1013篇
自动化技术   4813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183篇
  2022年   1270篇
  2021年   1325篇
  2020年   1623篇
  2019年   1726篇
  2018年   884篇
  2017年   1297篇
  2016年   1427篇
  2015年   1704篇
  2014年   3022篇
  2013年   2263篇
  2012年   2676篇
  2011年   2609篇
  2010年   2450篇
  2009年   2549篇
  2008年   3542篇
  2007年   3204篇
  2006年   2312篇
  2005年   2438篇
  2004年   1960篇
  2003年   1778篇
  2002年   1438篇
  2001年   1325篇
  2000年   1043篇
  1999年   985篇
  1998年   941篇
  1997年   744篇
  1996年   741篇
  1995年   692篇
  1994年   665篇
  1993年   479篇
  1992年   448篇
  1991年   372篇
  1990年   387篇
  1989年   422篇
  1988年   88篇
  1987年   67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5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钨矿极易发生泥化现象,导致其有效浮选仍是一个难题。本研究在实验室球磨机中,探讨了不同尺寸的钢球作为介质对黑钨矿细度和形状的影响,在干磨条件下进行了6种不同球径(20、30、40、50、60、70 mm)的磨矿试验。结果如下所示:各磨矿条件下获得的产品粒径均随磨矿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以70 mm钢球为磨矿介质时,大颗粒含量最低,-10μm过磨颗粒含量最高。这些粒径比x80/x20随着产品尺寸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每一个球的粒径都趋于平缓。中值粒径x50随球径的减小先减小后增大,其中40mm球径最小(0.06 mm);但当球直径小于40 mm时,破碎混合颗粒物料的粉碎能力减弱。在相同的磨矿时间下,粒径比x80/x20随球径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其中40mm球的粒径比最大;对于40mm钢球,产品的细度和宽度不一致,因此选择钢球直径不容易。当球直径小于40 mm时,粒径比x90/x10越来越大。粒径比(x90-x10)/x50随着产品粒径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减小趋势随着球径的减小而趋于平缓,在x50为0.075 mm-0.085 mm范围内达到最大;另一方面,20毫米球下,(x90-x10)/x50磨矿产品尺寸几乎是不变的,为20.66。当产品粒径小于1 mm时,产品颗粒的球形度急剧增加,且随着球直径的减小,球形度增加的更快。当产品粒径小于0.04 mm时,产品颗粒球形度的变化趋势趋于平缓,这可能是在磨机内表面和球表面形成粘附颗粒层。0.8 ~ 0.3 mm的球形度变化趋势小于0.3 mm以下的球形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针对定位数据的统计特性未知且易受异常值干扰而影响协同目标跟踪性能的问题,提出一种重尾非高斯定位噪声下的鲁棒协同目标跟踪方法. 该方法假设定位噪声服从多元学生t-分布,建立联合估计目标状态与定位噪声参数的贝叶斯模型. 针对目标状态与噪声分布参数相互耦合而难以计算联合后验分布的问题,应用变分贝叶斯推断原理和平均场理论对后验分布进行解耦,将目标状态与定位噪声参数的联合后验分布估计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以交替优化的方式实现系统参数的在线递推估计. 对提出的协同目标跟踪方法进行测试. 仿真结果表明,当定位数据中存在未知的野值噪声时,提出的协同跟踪算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3.
以克炼减压渣油为原料,分别进行热转化、临氢热转化反应,对反应产物进行常减压蒸馏,汽油馏分(低于180℃)、常压柴油(180~260℃)、减压柴油(260~360℃)、蜡油馏分(360~500℃)和高于500℃渣油。测定馏分油和尾油中的总氮、碱氮,研究热转化、临氢热转化条件下氮分布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临氢热转化和热转化产物氮分布的相同之处是馏分油越轻,碱性氮所占的比重越大。随着馏分的变重,碱性氮占总氮的比例减小。临氢热转化和热转化产品组成类似,既发生裂化反应又发生缩合反应。渣油临氢热转化过程实质是临氢下的热反应。临氢热转化过程,由于H2的存在有助于含氮化合物的裂化转化。  相似文献   
4.
5.
采煤机和刮板输送机作为综采面的主要机电设备,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着开采率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刮板输送机为采煤机提供牵引和导向装置,使采煤机能够在刮板输送机铺设的轨道上往复运动并割煤。同时,刮板输送机为液压支架提供铰接点,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而蜿蜒移动。刮板输送机上煤量的分布除与自身运行的状态有关系,也与采煤机的运行状态密切关联。通过建立刮板输送机上的瞬时煤量和煤量分布模型,得到刮板输送机上实时的煤层厚度。通过调节刮板输送机的速度,达到控制刮板输送机煤层厚度,保持刮板输送机上煤均匀分布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江  杨靖 《中州煤炭》2022,(10):290-295.
应用煤矿小孔径水下裂缝压裂应力测量装置,对产煤大省的多个小煤矿进行了测量,根据地应力测量数据,分析了煤矿地面荷载分布的特点和趋势。通过实例介绍了浅埋煤矿作业中地质应力的测量结果。测量结果表明浅层煤矿井下震荡受多种因素影响,测量数据方差较大,从埋藏深度看,变化规律不明显;地质测量电压电平相对于井下具有绝对优势。最大主应力水平与垂直主应力的关系比在1.0~3.0;最小主应力水平与垂直主应力之比主要为0.5~2.0;平均主应力水平与垂直主应力的关系比主要在1.0~2.5。同时根据地面应力测量数据,设计锚杆固定参数,提高煤炭资源生产率,降低巷道维护成本,同时保证巷道的安全和保护。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锚固方式对锚杆承载特征的影响程度,便于巷道锚杆支护设计选型,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现场实测的方法,对比了全锚锚固和端部锚固条件下锚杆轴向力与剪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锚杆承载分布特征与锚固条件、预应力、锚杆直径和围岩强度等密切相关;锚杆轴向力沿锚固段呈现单向递减趋势,锚杆剪应力沿锚固段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主要分布于锚固段400 mm范围内;在受岩层离层错动影响时,轴向力是约束围岩破坏的主导因素,剪力中性点呈现逐步向外侧转移的趋势,相较于端部锚固,全长锚固后锚杆对围岩变形和破坏敏感度更高,应力承载范围集中在离层破坏区域,应力峰值明显降低,应力分布更均匀平缓。研究结果可知:全长锚固可明显提升围岩-支护系统整体强度和刚度,在巷道支护初期就采用全长锚固支护方式,更具有支护主动性,可以更充分利用锚杆强度性能,及时消除围岩应力集中,技术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8.
贾建伟  王立海  王栋 《人民长江》2022,53(3):103-107
合理的地下水资源特征分析及开采潜力评估是科学管理和维护地下水资源系统稳定的重要前提。选取了长江流域内21个主要支流,以2001~2020年最新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补给法和排泄法计算了各支流不同类型地下水资源量,并对总量进行了相应统计,最终结合现状地下水开采量,分析了不同支流的开采潜力。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支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模数显著大于中下游支流,中游支流略小于下游;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地下水资源总量模数自上游向下游整体呈现增加趋势。综合来看,长江上中游主要支流的地下水资源开采程度大于下游,全流域地下水开采程度整体较低,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  相似文献   
9.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随着开采规模不断增大,大型露天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总结了新疆地区矿产资源赋存特征、大型露天矿分布情况及生态环境特征.揭示了新疆大型露天矿开采存在的问题,并分别针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与生产运营阶段的两类矿山,提出各自相应的露天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思路,建立了全流程环节的理论框架及具体实施方案.分析总结了适用于新疆大型露天矿绿色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技术及有益效果,继而提出了"大型露天煤矿宜采用陡帮开采跟踪内排的绿色模式,大型露天金属矿宜采用露天-地下联合开采的绿色模式"的观点,并以乌拉根锌矿为例进行了工程案例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由于外观和功能需求,超高层建筑可能会建造比较高的顶部围挡,因其位于结构顶部,不同的顶部围挡高度可能会对高层建筑顶面局部范围的风荷载,以及对围挡本身的风荷载产生影响,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风荷载取值依据。针对此问题,以方形断面超高层建筑为对象,采用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方法,研究了建筑顶部无、有建造围挡及围挡高度,对建筑的顶面、外表面局部区域以及顶部围挡风荷载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层建筑顶部围挡及其高度对建筑顶面风压分布的影响最显著,需要在结构抗风中予以重视。基于风洞试验结果,通过考虑顶部围挡高度影响范围内风压的高斯、非高斯分布,给出了不同高度顶部围挡下的建筑顶面、外表面以及顶部围挡的风荷载取值建议,可为该类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