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11篇
  免费   2819篇
  国内免费   2520篇
电工技术   3372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2578篇
化学工业   336篇
金属工艺   116篇
机械仪表   1870篇
建筑科学   1129篇
矿业工程   960篇
能源动力   160篇
轻工业   721篇
水利工程   327篇
石油天然气   370篇
武器工业   263篇
无线电   267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566篇
冶金工业   204篇
原子能技术   42篇
自动化技术   23414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567篇
  2022年   617篇
  2021年   948篇
  2020年   957篇
  2019年   1315篇
  2018年   707篇
  2017年   1391篇
  2016年   1638篇
  2015年   2192篇
  2014年   4629篇
  2013年   3947篇
  2012年   5171篇
  2011年   4856篇
  2010年   4811篇
  2009年   5004篇
  2008年   5101篇
  2007年   3621篇
  2006年   3137篇
  2005年   3216篇
  2004年   2952篇
  2003年   2285篇
  2002年   1474篇
  2001年   986篇
  2000年   707篇
  1999年   407篇
  1998年   359篇
  1997年   297篇
  1996年   256篇
  1995年   170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46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线互联科技》2022,(15):F0003-F0003
《无线互联科技》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主管,江苏省科技情报所主办的科技期刊,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国内统一刊号:CN32-1675/TN,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6944,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半月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知网)、万方数据期刊网、维普期刊数据库等全文收录。  相似文献   
2.
宋凝芳  孟洲  童杏林 《半导体光电》2022,(4):I0001-I0002
20世纪60年代以来,激光和光纤的相继出现催生了新一代光纤通信技术,引领了信息技术的变革。伴随光纤通信技术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光纤传感技术,是以光波为载体、光纤为媒质,感知和传输外界物理信息的新型传感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高灵敏度、轻质量、小体积、可嵌入(物体)、方便大规模组网进行分布式测量等优良特点,是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研究光纤传感器,与国际基本同步,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光纤传感技术日趋完善,研制的传感器种类繁多,包括敏感转动、速度、压力、电流、声波、位移、磁场、液位、应变等物理量的光纤传感器,部分已经在实际场景中获得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光纤传感已成为传感器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智能反射面(intelligent reflecting surface,IRS)辅助的无线携能通信(simultaneous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SWIPT)系统为背景,研究了该系统中基于能效优先的多天线发送端有源波束成形与IRS无源波束成形联合设计与优化方法。以最大化接收端的最小能效为优化目标,构造在发送端功率、接收端能量阈值、IRS相移等多约束下的非线性优化问题,用交替方向乘子法(alternating direction method of multipliers,ADMM)求解。采用Dinkelbach算法转化目标函数,通过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和半定松弛(semi-definite relaxation,SDR)得到发送端有源波束成形向量。采用SDR得到IRS相移矩阵与反射波束成形向量。结果表明,该系统显著降低了系统能量收集(energy harvesting,EH)接收端的能量阈值。当系统总电路功耗为?15 dBm时,所提方案的用户能效为300 KB/J。当IRS反射阵源数与发送天线数均为最大值时,系统可达最大能效。  相似文献   
4.
转换层作为实现建筑物上、下部分不同功能的过渡层,在城市高层建筑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由于转换层结构尺寸的特殊性,转换梁基本都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在南方地区的夏天浇筑转换层,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较困难,也是整个塔楼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温控措施尤为重要。深圳市水贝村城市更新项目共有7栋塔楼采用了转换层,其中03地块D、E、F、G 4栋转换层在7至9月浇筑,正是深圳最炎热的季节,工程量最大的G栋转换层一次连续浇筑混凝土方量达2 100 m3。通过采取混凝土原材料温控、搅拌运输温控、冷却水管网埋设、无线测温技术、自动喷淋管网养护等一系列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很好地控制了混凝土中心温升及内外温差,混凝土质量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5.
6.
随着工业产业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出现新的需求,对企业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出更高的要求,工业与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成为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互联的工业生产体系。本文主要通过对5G+边缘计算的组网平台部署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运营商应对类似业务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太赫兹无线个域网可以支持上Gbit/s的传输速率,但是目前对于太赫兹无线个域网的MAC层研究较少,如何用现有的条件实现太赫兹无线个域网MAC层协议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借助FPGA实现了太赫兹无线个域网MAC层基本功能,并采用波束赋形新机制,减少了节点发送的等待时间,使得端到端数据的传输加快,端到端的网络吞吐量随之提高。之后在Linux上测试数据传输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在带宽不低于3.0 Gbit/s下,新的太赫兹MAC协议的平均数据传输速率能够达到约2.70 Gbit/s;另外,该协议的端到端平均往返时延约为0.284 ms。希望该设计能够为太赫兹超高速无线网卡和无线路由器的研究开发与实用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洋资源勘探和海洋污染物监控工作的开展,水文数据的监测和采集等已经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水下无线传感器网络在水文数据采集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研究的是水下无线传感器二维监测网络模型中,传感器节点数据采集的问题,其设计方法是通过自组织映射(Self-organizing mapping,SOM)对传感器节点进行路径最优化处理,结合优化的路径图形和K-means算法找到路径内部聚合点,利用聚合点和传感器的节点得到传感器通信半径内的数据采集点,最后通过SOM得到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到各个数据采集点采集数据的最优路径。经过实验验证,在水下1 200 m×1 750 m范围内布置52个传感器节点的情景下,数据采集点相比于传感器节点路径规划采用相同的采集顺序得到的路径优化了6.7%;对数据采集点重新进行自组织路径规划得到的路径比传感器结点路径的最优解提高了12.2%。增加传感器节点的数量,其结果也大致相同,因此采用该方法可以提高水下机器人采集数据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无线化的大趋势之下,对于音乐爱好者而言,挑选一款称心如意的耳机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有同学可能会说选择AirPods,但它的售价颇为高昂。那么,有没有一款连接稳定、音质不错、外观好看、续航持久,更重要的是价格便宜的产品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谈到的达尔优盗梦人双耳蓝牙耳机D1(以下简称“盗梦人D1”)。外观设计盗梦人D1的包装盒小巧、精致,整体呈白色,正面是耳机本体照片,附有BT 5.1蓝牙芯片、IPX4防水、16小时续航等标识以及产品型号名:达尔优盗梦人双耳蓝牙耳机D1。  相似文献   
10.
抱杆系统是悬浮式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施工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因素,但由于其受力复杂且难以实时感知,造成铁塔组立施工难度过大甚至产生事故。为此,结合当前发展的无线物联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悬浮抱杆组塔无线监测系统。通过对悬浮式内拉线抱杆分解组塔工艺的分析,获取了抱杆系统的安全薄弱点,从而明确了系统功能原理与模块组成。针对抱杆及其拉线系统的受力、倾角、风速、高度、距离等数据特点,选择相应传感器进行实时数据监测与采集;并针对监测点分布广、层级多的特点,采用LoRa树型组网模式,形成以上位机为网络总节点的一主多从无线传输方式。系统采用阵列巡检应答通信模式,各信道通过时分进行有序利用,数据延迟控制在ms级以内,并通过临限预警功能将各危险点数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保证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