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3篇
  免费   749篇
  国内免费   439篇
电工技术   671篇
综合类   428篇
化学工业   121篇
金属工艺   68篇
机械仪表   165篇
建筑科学   91篇
矿业工程   28篇
能源动力   116篇
轻工业   131篇
水利工程   18篇
石油天然气   32篇
武器工业   58篇
无线电   2196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8篇
冶金工业   71篇
原子能技术   53篇
自动化技术   123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42篇
  2017年   209篇
  2016年   198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302篇
  2013年   368篇
  2012年   347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293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54篇
  2001年   139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为了研究乙烯/空气的旋转爆轰传播特性,采用OpenFOAM7中rhoReactingCentralFoam求解器,以及乙烯/空气21组分36步基元化学反应模型,对旋转爆轰传播过程进行了二维数值模拟研究。通过改变预混气各组分的质量分数,验证了基元反应在旋转爆轰的可适用性,研究了当量比对旋转爆轰波的影响,分析了旋转爆轰燃烧室的流场结构、压力增益和燃料比冲。研究结果表明:在当量比0.7~1.1范围内旋转爆轰波能够自持传播,其传播模态均为单波; 在来流总压0.6 MPa和总温300 K时,压力增益均保持在30%以上,且随当量比的增加旋转爆轰波传播速度、阻塞比、压力增益以及燃料比冲均增大,速度亏损逐渐减小,但随着当量比的增加其增长速率和降低速率呈下降趋势; 爆轰波稳定传播时,中间产物OH集中在爆轰波后方和斜激波下游,反映了化学反应阵面的形状。爆轰波传播过程中,由于爆轰波扫过后压力过高,新鲜燃料无法供应,导致温度曲线图出现波动。  相似文献   
2.
如何利用数据挖掘领域的特征选择技术,从高维复杂的组学数据中提取关键特征一直是研究重点。对此,针对组学数据特征间存在的复杂关联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协同作用网络的特征模块搜索算法。该算法利用交互增益值构建协同作用网络,通过衡量候选节点与当前特征模块连接的紧密程度,同时结合节点自身分类性能实现模块搜索,确定重要特征。在十个数据集上对该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在分类准确率、灵敏度、特异性三项指标上该算法与对比算法相比均有优势,这表明其所确定的网络模块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四臂螺旋天线的低成本、快速制造,文中采用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 SLM)一体化制造成形方法,开展了四臂螺旋天线一体化制造及性能分析。为分析SLM技术成形精度对天线性能的影响,分别制备了基于SLM技术一体化成形和进行线切割后处理的四臂螺旋天线。实验结果证明,采用SLM技术一体化成形四臂螺旋天线在1.561 GHz和1.575 GHz频点处的驻波比分别为1.17和1.14,俯仰角为0°时增益值达到5.2 dB和5.0 dB,在±45° 俯仰角内增益值分别高于2.8 dB和1.9 dB,在±70°俯仰角内增益值分别高于-1.1 dB和-0.8 dB,满足导航天线的使用要求。通过线切割后处理优化巴伦缝隙宽度,驻波比提升了0.02,增益平均提升了0.5 dB,证明后处理SLM成形天线可以提升其综合性能。研究表明,采用SLM技术一体化成形四臂螺旋天线,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基础上,在生产成本、加工周期等方面极具优势,在导航应用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陈耀明  许锋  罗雄麟 《化工学报》2022,73(3):1280-1290
化工过程设计裕量一般是通过设计经验或经济优化给出的,设计经验无法保证经济性能的优化,而经济优化需要求解大规模非线性优化问题,计算复杂,容易陷入局部极值点,设计结果有时与设计经验违背。本文用非方相对增益阵和非方相对能量增益阵描述化工过程设计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灵敏度关系,将自变量划分为操作变量和设计变量,将因变量划分为经济指标和约束变量。相对增益具有无量纲化和归一化的优点,因此可根据经济指标和约束变量的相对增益对操作变量和设计变量划分优先级,针对过程不确定性的大小按照优先级依次调整各个操作变量和设计变量,找到对过程经济性能影响最小并有效移动操作点、远离约束边界的裕量设计方案。以串联反应釜为例对该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与求解经济最优化问题的裕量设计方法相比,本设计方法得到了经济性能与之接近的设计结果,计算简单,无须求解最优化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纯钛的高温抗氧化性能,采用电弧喷涂和等离子喷涂方法在纯钛表面制备Ni/Al复合涂层.利用激光重熔使得Ni层与Al层发生冶金反应,对试件进行800℃×40 h连续氧化.根据生成的金属间化合物特征研究纯钛的高温抗氧化行为.结果表明,经过表面改性处理后Ni/Al复合涂层可以显著提高纯钛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在激光重熔过程中Ni/Al复合涂层中的Al发生熔化扩散并与Ni形成以Ni_2Al_3相为主的扩散层.在氧化过程中Ni/Al复合涂层表面形成连续且致密的α-Al_2O_3氧化膜与大量NiAl相,表面扩散层中的富铝相可为表面提供充足的Al元素,进而对纯钛基体提供有效的高温抗氧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减小短波信道对接收机AD后端信号输出功率的影响,提出一种对数混合的短波信道数字AGC算法.分析了数字AGC的线性调整算法、对数调整算法、自然对数调整算法,采用自然对数与对数混合式的调整算法,实现短波接收机 AD后端数字信号功率稳定变化.仿真结果表明:混合式 AGC算法实现了 AGC跟踪速率和对噪声的敏感性的折中,整体性能最优,且算法的实现复杂度与线性、对数和自然对数AGC算法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
文章设计了一种具有可调增益功能的振动监测系统。首先从监测层和测量层两个方面提出了振动监测系统的整体框架,之后给出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设计方法及软件实现代码,利用控制芯片和可调增益放大器,在监测系统中整合了一套可根据采集信号幅值大小调整增益的数据采集装置;利用模拟信号发生器对不加增益和设置可调增益之后的两种信号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汽轮发电机组实际工况下进行了振动信号采集。结果表明,具备可调增益功能的振动监测系统可有效提高采集信号的信噪比,提高汽轮发电机组的振动监测能力。  相似文献   
8.
光伏、燃料电池等发电系统的输出电压等级较低且输出电压不稳定,需要通过高增益Boost变换器把较低等级的直流电压进行升压以满足并网要求。提出一种带开关电容的二次型高增益Boost变换器,在传统二次型Boost变换器的基础上引入开关电容单元,提高了变换器的升压能力,实现了以较小的占空比获得较大的电压增益,拓宽了输入电压范围。同时,该变换器改进了传统二次型Boost变换器开关管和二极管电压应力过大的缺点,减小了开关管的导通损耗和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另外,该变换器还有输入电流连续、输出电压纹波小的优点。分析了该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了一台12 V/60 V的实验样机,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传统Buck变换器的降压能力、降低二极管电压应力及减小变换器损耗,将开关电感应用传统Buck变换器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开关电感的电感集成Buck变换器。利用开关电感替代传统Buck变换器中的储能电感,并对开关电感进行了耦合集成。分析了变换器的工作模态,推导得到了变换器电压增益表达式,研究了电感串联等效电阻对变换器电压增益影响,并分析了二极管电压应力与电感电流纹波的大小。与传统Buck变换器相比,具有开关电感的电感集成Buck变换器的电压增益、二极管电压应力和电感电流纹波都减小到传统的1/(2-D)倍。样机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表明具有开关电感的电感集成Buck变换器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
ABSTRACT

Wind turbine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make th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secure in terms of energy demand and machine safety. It also yields to control the desired power level and optimized energy because of the assignment of turbine speed. The contactless piezoelectric wind energy harvester (CPWEH) used in this study has three piezoelectric layers located around the shaft with 120 degrees apart and they are buckled by the magnetic force without any physical contact. The superiority of this device is to generate energy for low wind speeds such as 1.5 m/s. However, for high speeds, high 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s (THDs) govern the waveforms, thus controlling the turbine speed becomes necessary for optimizing the output power. Encouraged by this, a small low inertia dc generator is coupled with the wind turbine, and the generator terminals are connected to a resistor through a power switch to generate a braking torque that opposes to wind speed direction. By controlling the switch properly, turbine speed is ensured to remain within a certain band, which accordingly prevents the turbine from rotating very fast at damaging wind speeds. Several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on the developed CPWEH with/without the presented control scheme which prove the existence of promising performance of our propos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