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82篇
电工技术   325篇
综合类   28篇
化学工业   17篇
金属工艺   7篇
机械仪表   24篇
建筑科学   26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48篇
轻工业   12篇
水利工程   19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4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复阻抗式结冰探测技术中急需解决环境温度影响的问题,分析了冰的驰豫极化过程,并结合实验数据求解出了冰的复介电常数与温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复阻抗式结冰探测技术下的温度补偿方法。为了提高温度补偿准确性,降低标定工作量,通过对驰豫极化理论的分析及温度漂移模型的构建,实现了准确可靠的温度测量补偿方法,该方法减小了结冰厚度对温度补偿效果的影响,极大降低了复阻抗参数温度补偿工作的复杂度。结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温度补偿方法在-24℃~-3℃的环境温度条件下,可将温度漂移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减少80%以上,有望显著提高复阻抗式结冰探测器的温度补偿准确性及标定效率,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动态结冰孔隙结构三维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伟斌  宋超  易贤  马洪林  杜雁霞 《化工学报》2020,71(3):1009-1017
动态结冰内部呈现多孔结构特点,这一微观孔隙结构是影响其宏观物性的关键因素,然而传统方法难以对三维孔隙结构进行定量表征。为了客观刻画结冰微观结构特征,提出了基于结冰二维图像定量信息的三维微观结构建模方法。首先,研究并确定了真实结冰尺寸与建模区域之间的比例关系,分析比例尺对分辨率和建模的影响;其次,结合二维孔隙率和孔径分布函数,提出了三维孔隙数量及其孔径的推导方法,并给定了孔隙位置随机生成方法;基于此,最终建立了以0-1矩阵形式表征结冰三维微观孔隙结构的方法。实验表明,所生成三维结冰模型的二维孔隙定量信息与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建模方法准确可行,为动态结冰三维刻画、微观特征参数提取和相关微观仿真模拟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徐梁刚 《红水河》2015,(2):85-91
针对贵州电网输电线路覆冰现状及目前线路观冰存在数据上报不及时、数据收集整理难等主要问题,引入了基于防冰专项管理平台及手持终端的输电线路覆冰观测思路,通过建立防冰专项管理平台、建立移动专线网络通道、固化覆冰数据收集及计算模板,以移动式手持终端为载体,实现现场观冰基础数据直接调用、现场覆冰数据填写、覆冰照片拍摄、现场自动计算覆冰厚度及覆冰比值、现场观冰数据实时上传及后台覆冰数据统计分析等管理,大大提高了输电线路现场观冰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防冰总压/静压探针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建军  倪章松  李昱  赵照  刘蓓 《测控技术》2019,38(4):132-137
结冰风洞的过冷液态水滴容易在总压、静压探针的进气口结冰,严重影响总压/静压测量的精准度和可靠性。设计了带温度反馈的防冰总压探针、皮托管和壁面静压测量单元,将总压、静压导管置于加热体内,使总压、静压进气口温度实现闭环控制;优化设计、安装工艺,将铠装双螺旋电加热丝、总压导管和温度传感器安装在不到10 mm管内,使电加热元件绝缘不受损;电加热丝紧贴内壁面,温度传感器伸入进气口附近,总压探针、皮托管无加热死区;采用变结构电加热控制策略,与风洞运行参数连锁控制,实现电加热防冰控制系统快速调节和控制精度要求。解决了总压、静压进气口结冰问题,防冰总压/静压探针已成功应用于结冰风洞复杂试验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结冰风洞制冷方式、试验对象、用途性质和试验段尺寸归纳总结了结冰风洞的类型,指出校准标准主要针对的结冰风洞类型;阐述结冰风洞空气动力流场校准可以依据的3个国内外标准;介绍SAE结冰风洞校准标准中云雾场校准的主要内容;分析研究相关标准的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我国制定结冰风洞校准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2008年冰灾以后,覆冰在线监测技术受到普遍重视,国家电网管辖的华中、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电网,南方电网管辖的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省网和超高压电网先后研制出覆冰监测系统并投入使用。首先总结了目前输电线路覆冰在线监测系统和监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分别展开分析论述,同时阐述了南方电网覆冰监测系统运行流程,并对在线监测系统运行期间所获得的大量运行数据进行大数据处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看法和意见。最后,对覆冰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做出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7.
微震监测技术在矿井水害防治和预测预报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手段,对于确保矿山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微震监测技术作为一种间接、无损、实时、连续的地球物理方法,已经被写入《煤矿防治水细则》(2018版)。首先阐述了微震监测技术在矿井水害防治中的应用原理;然后讨论了微震探查地下水强径流带、导水通道(裂隙、断层和陷落柱)、突水通道、浆液扩散过程和采空区未知水体突水的可行性及预测预报规律,通过将人工扰动(如井下钻孔放水、注浆、采掘等)过程中产生的微震事件与音频电透视、瞬变电磁、应力场、瓦斯监测、钻屑量、声电磁、渗流、岩石损伤等场理论进行多场耦合分析和相互验证,分析了对矿井水害进行主动监测和预测预报的可行性;最后对现阶段微震监测技术在矿井水害防治方面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认为科学布置监测网络,优化定位算法,准确分析煤、岩、水活动规律,实现多场耦合,研究煤岩体微震活动性前兆规律,是微震监测技术在矿井水害防治领域的应用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8.
详细分析叶片结冰对风电机组运行性能和运行参数的影响,采用功率、叶轮转速和环境温度作为监测叶片结冰的变量。采用高斯过程回归分别建立功率模型和叶轮转速模型实现2个参数的实时监测。引入序贯概率比检验方法分析功率和叶轮转速模型的预测残差以发现2个参数在叶片结冰时的异常变化。当风电机组功率异常、叶轮转速异常且环境温度在0 ℃附近这3个条件同时满足时,发出叶片结冰预警。以云南某高原风场风电机组叶片结冰实际数据为例,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Enhancing the cold start ability of proton-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 (PEMFCs) can widely apply fuel cells in a cold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PEMFC cold start performance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penetrating holes in a cathode micro-diffusion layer (MDL). The testing MDLs were mechanically processed with 0.2-mm-diameter and 0.5-mm-diameter penetrating holes, respectively, and the normal MDL as reference. Fundamental water permeance and PEMFC performance tests at normal temperature were conducted beforehand for all MDLs. The cold start of the fuel cell was experimentally studied by monitoring PEMFC voltage and high-frequency impedance. Results show that the 0.5-mm-diameter penetrating holes improve the water permeance at least three orders of magnitude than the normal MDL. The fuel cell using the MDL with the 0.2-mm-diameter penetrating holes performs best in regular operation at 70 °C and in cold starts from ?7 °C.  相似文献   
10.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he design of a pitot probe (PP) prototype in order to retard the cool down of the tip, in case of a heating element failure. The viability of operation in flight conditions is evaluated. The design consists of a redundant heat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phase change materials (PCM). Combining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s of ice forma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njugate heat transfer (CHT) model, with the addition of the heat release due to the phase change of the PCM, the numerical evaluation is developed. The modelling assumptions and numer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phase change process are presented. Then, the selection an appropriate PCM is based on the low flammability and volume dilation and the quantitative effects of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on the heat transfer. A commercial PCM solution based on salt hydrates was chosen as the most adequate for the design. The parametric design of the prototype, based on the design of experiment method and fractional factorial testing, is established. A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was obtained in order to maximize the cooling retardati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totype PP tip temperature remains 194 s longer above 0 °C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model analy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