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74篇
  免费   3666篇
  国内免费   2153篇
电工技术   8182篇
综合类   3681篇
化学工业   1773篇
金属工艺   2008篇
机械仪表   2318篇
建筑科学   2426篇
矿业工程   891篇
能源动力   1222篇
轻工业   747篇
水利工程   1195篇
石油天然气   1042篇
武器工业   251篇
无线电   337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526篇
冶金工业   1223篇
原子能技术   385篇
自动化技术   4448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390篇
  2022年   615篇
  2021年   859篇
  2020年   1010篇
  2019年   773篇
  2018年   734篇
  2017年   880篇
  2016年   915篇
  2015年   1112篇
  2014年   1951篇
  2013年   1924篇
  2012年   2532篇
  2011年   2582篇
  2010年   1986篇
  2009年   2071篇
  2008年   2037篇
  2007年   2264篇
  2006年   2066篇
  2005年   1795篇
  2004年   1491篇
  2003年   1405篇
  2002年   1132篇
  2001年   1063篇
  2000年   854篇
  1999年   773篇
  1998年   575篇
  1997年   512篇
  1996年   462篇
  1995年   392篇
  1994年   291篇
  1993年   233篇
  1992年   230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44篇
  1988年   99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热蒸汽温度的稳定控制是火电机组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1 000 MW火电机组负荷变化对过热汽温的影响机理,指出了传统过热串级控制方法的局限性,设计了串级与精确前馈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并给出了前馈控制器的工程整定及其在线修正方法。工程应用效果显示:与单纯串级控制方法相比,串级与精确前馈相结合的控制策略对过热器控制效果更具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的最大排放源,是国家推进碳减排的基本单元和重要载体。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挑战,一方面,各城市间合作程度与对标意愿不够,大多各自设定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规则和制定相应的减缓政策;另一方面,不同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在核算边界、核算内容与重复计算、温室气体核算种类、核算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差异。上述问题增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分析的复杂性,不利于城市间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结果的比较研究。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是了解和评估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基础。论文梳理了国内外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数据库和案例,研究内容涵盖国际城市温室气体核算标准对比与差异性分析,综述了基于3种不同的城市层面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视角(即基于行政区划边界的核算、基于跨界基础设施的核算和基于城市消费的核算)的应用研究,指出了国内现已公布城市或区域性温室气体核算指南存在的无法对标的核心,提出构建优先面向国内可对标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框架。研究提出的框架的范围1~3代表不同角度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反映了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首先,强调了行政区划内范围1排放的不可或缺性和可比性;其次,对范围2和范围3排放的核算,是对与充分满足城市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具体补充。该框架解决了部分痛点问题,如核算边界应选取我国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应涵盖7种温室气体,包括范围1~3面向不同的核算排放主体;而针对当前各城市核算指南中部分排放源尚未涵盖或存在争议、实时动态数据获取难以及存在不确定性因素等问题,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后续实现路径。以对标为目标的核算框架能够帮助决策管理者通过比较了解城市间隐含温室气体排放的流动情况,确定适宜的减排政策,同时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视角来考量、规划城市低碳转型路径,优化城市管理手段,促进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同时,该框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全社会、多行业、跨部门联动,政企民商通力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3.
针对服装生产存在的多品种、小批量、短周期等普遍现象,提出以模块化为基础的服装智能生产编排算法,以实现混合流水线下多款服装的快速生产。以服装模块划分为基础,建立模块化服装生产排序与工序分配的联合优化数学模型,设计目标追踪遗传算法求解模型,实现模块化服装在同一流水线上的投产排序优化及服装加工工序的自动化编排。以2款相近衬衫为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模块化服装混合流水线平滑系数和编制效率分别达到3.359和97.9%,相较于小批量的单件流生产,编制效率和流水线的平衡稳定性均有显著提升。本文研究可为服装智能制造与精益生产的推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Soils and Foundations》2022,62(3):101151
A laboratory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compare the behaviour of loose tailings under simple shear loading using a torsional shear hollow cylinder device (TSHC) and a direct simple shear (DSS) device, with a focus on shear strength at high strains. This work was carried out on tailings for which the critical state line (CSL) had already been defined, to enable the results to be examined in a critical state framework. The testing indicated that the shear strengths measured at high strains by the DSS apparatu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measured by the TSHC under undrained simple shear loading conditions. The likely more uniform and ideal simple shear conditions developing within the TSHC, along with the better agreement of results obtained using this equipment with the expected behaviour based on the test initial states and tailings’ CSL suggest that for loose specimens the DSS may overestimate shear strength at high strains. This observation was confirm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th other published data where both CSL and DSS test results were available.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of this observation for th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ailings storage facilities (TSFs) in the context of laboratory measurement of liquefied strengths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5.
在极端暴雨事件频率和强度不断加剧的趋势下,防洪安全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研究河道洪水演进、漫溢及淹没过程,有效评估洪水灾害风险就显得尤为重要。为精确模拟河道洪水演进过程,本文采用基于非结构网格有限体积法建立的二维水动力模型,构建了一种基于虚拟单元法的入流边界改进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地形网格数据的纵断面提取法以近似确定深泓线的位置,从而计算出河道平均纵比降;在入流边界各网格上以均匀流的方式入流,计算出不同流量下的对应水位;依据各网格上的水深和入流边长计算权重以合理地分配流量,再结合单宽流量边界条件确定边界外侧虚拟单元上的水力要素,最后耦合至模型通量部分进行计算,实现入流模块的优化。将该方法应用于Toce河物理模型试验的模拟,在入流边界附近计算出的水位、流速和流态都更为合理;河道中各测点水位与试验数据吻合度较高,洪水到达测点时间及各点间洪水运动传播时间与测量值较为接近,纳什效率系数在0.82~0.95之间,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模型的准确性;并且在单机上用时86s完成计算,效率较高,表明模型能高效准确的模拟洪水演进过程。通过对入流模块的改进优化,模型可以更好地应用于洪水演进过程的模拟预警及灾情评估工作,为洪水灾害管理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临溪水文站流量测验主要以缆道流速仪法为主,常规测验方式虽能保证流量精度,但测验时间较长,无法满足时效性的要求。因此,本文通过对临溪站多年的缆道流速仪法流量进行测速垂线分析,在常测法基础上提出了流量简测方案,并对前后流量进行了误差分析,测验结果满足规范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水文站测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双柱举升机由于设计不合理导致的振动问题,分析其振动的成因并进行设计优化。通过基本受力、 弯曲振动、扭转振动分析振动成因;分别从立柱布局、导轮布局2 方面优化设计双柱举升机结构。验证结果表明: 该设计可将振动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甚至消除振动,进而消除振动带来的经济损失以及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佩佩 《电讯技术》2022,62(3):342-347
电力线是一类形状细长、特征稀疏、随着视角的变化容易混淆在大量背景信息中的特殊障碍物,常规电力线检测识别算法得到的目标框对电力线所在位置的估计不够准确。为此,提出了一种相对角度估计方法,基于常规电力线目标检测与识别算法,并结合电力线相对角度估计,从而提高电力线的检测识别过程中所在位置的精度。相比电力线绝对角度回归的方法,提出的相对角度估计方法容易训练易收敛,计算量小,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9.
微破裂测试可以获取页岩储层大规模体积压裂之前的物性参数,为资源量计算以及地质、工程双“甜点”的评价提供关键信息。目前基于常规关井压力恢复试井理论的解释方法在处理微破裂测试这类“短暂注入、长期关井”的特殊问题时精度低,且常出现流态无法识别及参数难以诊断的问题。结合微破裂测试的特殊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脉冲注入理论的页岩储层微破裂试井解释方法,即将开井注入和关井压降过程看作整体,假设关井后的压力响应是注入期和关井期的总和,在渗流数学模型的内边界条件处考虑,从而建立微破裂试井解释模型。求解得到压力动态曲线,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各参数对测试曲线的影响。之后通过渐进分析得到测试曲线关键段压力解,据此引入3条组合诊断线,用以获取测试曲线上的流态信息,并在不同流态下解释对应的参数,最终建立了主控流态识别+特种直线分析的微破裂试井解释方法和流程。利用该方法对涪陵页岩气田南川区块平桥背斜不同构造部位两口测试井进行了分析解释,验证了方法的实用性,解释结果为认识该区页岩含气性提供了依据,并正确预测了不同构造部位气井压裂效果将存在分区差异,为之后正确划定甜点区和优先部署区提供了指导,后续试气和试采动态进一步证明了结果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The thermodynamics modeling of a Reiner–Philippoff-type fluid is essential because it is a complex fluid with three distinct probable modifications. This fluid model can be modified to describe a shear-thinning, Newtonian, or shear-thickening fluid under varied viscoelastic conditions.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mathematical model that describes a boundary layer flow of a Reiner–Philippoff fluid with nonlinear radiative heat flux and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induced buoyancy force. The dynamical model follows the usual conservation laws and is reduced through a nonsimilar group of transformations. The resulting equations are solved using a spectral-based local linearization method, and the accuracy of the numerical results is validated through the grid dependence and convergence tests. Detailed analyses of the effects of specific thermophysical parameters are presented through tables and graphs. The study reveals, among other results, that the buoyancy force, solute and thermal expansion coefficients, and thermal radiation increase the overall wall drag, heat, and mass fluxes. Furthermore, the study shows that amplifying the space and temperature-dependent heat source parameters allows fluid particles to lose their cohesive force and, consequently, maximiz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