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5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3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有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有相当部分属于特色不是十分明显的“一般史迹型”历史文化名城,本文借助对江苏淮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向性规划的分析,提出了如何保护淮安“一渠三联城、四湖两运河”的环境风貌和古城格局,从这些一般史迹中挖掘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作为对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方法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西部山地城市设计策略探讨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制约西部山地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同时又为其选择新的增长模式提供了契机;整合作为一种充分利用资源的策略,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山地城市的资源优势,减少资源消耗,保持和延续山地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山地城市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5·12地震后,在对南坝镇重建规划的实践基础上,从生态、规模、特色、安全的多维度视角看待山地小城镇重建规划。总结出如何运用重建生态、构建适度规模、营造镇区特色、打造平灾结合空间的设计策略来指导山地小城镇的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问题和建设模式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三方博弈的角度,探讨了低收入居民的社会需求、开发商的经济诉求和政府对综合效益的平衡,指出我国保障性住房边缘化集中布局、职住分离、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等问题根本上是源于因为政府主导、开发商偏向和低收入居民话语权缺失而失衡的三方选址博弈机制。最后通过借鉴美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角色激励的经验,提出了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对开发商采用制度激励、强化公众参与和城市规划引导和控制能力等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5.
评估体系的发展对可持续社区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是可持续社区进行规划建设的标尺.英国可持续社区评估体系BREEAM Communities在欧洲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以该体系和《中国生态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二者在体系结构、指标内容及评估方法上的异同,抽取出BREEAM Communities评估体系的适用性内容,对我国可持续社区评估体系的评估流程、评估引导原则、评估内容增设、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适宜性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朱捷  董世永 《新建筑》2014,(1):136-139
面对当代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挑战,景观都市主义的学术思潮应运而生.该理论体系刚刚起步,尚不完善,设计师们须在吸纳景观都市主义相关理论的同时,通过大量的设计实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景观化城市设计思路.通过尝试将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和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并对典型的城市设计案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探讨与总结出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设计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天人合一”是人们居住生活的最高理想,重庆汽车工业园配套服务区规划设计充分尊重山地自然环境,探索优良自然山水条件中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进而倡导一种诗情画意、优雅自然的生活意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论述了现代居住小区规划中一种新的院落式居住单元模式的起源、建构及特点,结合设计实践探讨了居住小区规划中如何营造有归属感、便于交往的人性化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矛盾与问题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把握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存在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与经济发展速度、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原真性与假古董、公众参与制度与公众保护意识、名牌效应与制度完善等矛盾和问题做出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把握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及其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现状,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存在的城市空间结构类型与经济发展速度、旅游开发与古城保护、原真性与假古董、公众参与制度与公众保护意识、名牌效应与制度完善等矛盾和问题做出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并在文章的最后提出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