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4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77篇
电工技术   240篇
综合类   90篇
化学工业   192篇
金属工艺   55篇
机械仪表   120篇
建筑科学   139篇
矿业工程   55篇
能源动力   108篇
轻工业   133篇
水利工程   34篇
石油天然气   53篇
武器工业   23篇
无线电   155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7篇
冶金工业   39篇
原子能技术   51篇
自动化技术   2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保证85Kr测厚源的密封质量,通过85Kr测厚源结构设计、焊接工艺参数优化,制备合格的85Kr测厚源。铜管与壳体的连接采用真空钎焊工艺,钎焊温度约900 ℃,时间约30 min;源窗与壳体的连接采用电子束焊工艺,焊接电流7 mA,焊接转速13 mm/s;源后盖与壳体的连接采用激光焊工艺,焊接功率180~185 W,焊接速度2 mm/s。测厚源检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85Kr测厚源,氦质谱检漏结果小于1.0×10-9 Pa·m3·s-1,放射性气体检验不超过4 kBq/24 h,符合GB/T 15849—1995中“其他射气检验方法”要求。金相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参数试样的焊缝中未发现明显的裂纹、未焊透、未熔合等缺陷,最大焊接熔深约0.73 mm。  相似文献   
2.
张铜柱  李明  高翔  孙枝鹏 《电池》2021,51(1):78-82
阐述破损和高危状态的锂电池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高温和热反应、起火爆炸、产生有毒气体和电解液泄漏等;介绍相关的国际规则和正确防范措施;分析国际上先进的防护材料和设备装置,并介绍了多个通过测试和当事国政府批准的案例.探讨国内回收锂电池需要重视的包装原则和要求,以及我国执行批准的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3.
反浮选工艺以浮选效率高和产品质量好而广泛用于铁矿浮选过程中。在反浮选工艺中,选取高效、经济和环保的抑制剂对反浮选的结果起决定性作用。本文综述了铁矿石浮选过程中有机抑制剂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淀粉和纤维素等抑制剂的研究现状,简述了有机抑制剂种类等因素对其抑制性能的影响。虽然有机抑制剂选择性好、分选效率高、价格低廉和绿色环保,但在铁矿石浮选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寻找高效抑制剂替代物和对有机抑制剂改性将会是未来有机抑制剂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孔或微结构表面润湿性改性的核态沸腾强化传热,已得到广泛研究。利用CFD-VOF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单晶硅微柱表面单气泡的生长及脱离过程,进行表面浸润性分段调控,实现气泡沸腾换热的全程强化。分别调控初始接触角为48°、60°、90°和110°后,同一时刻 (t = 0.152 ms) 变接触角为20°,对比研究分段调控浸润性对气泡动力学过程与表面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水性可提高气泡生长速率,增强微柱表面对气泡的黏附力,促进气泡在微结构缝隙内的横向铺展;t = 0.150 ms时接触角为110° 表面上气泡与底面接触面积增加1.3倍,微层蒸发功率增加1.2倍。需要指出的是,毛细效应随颗粒粒径变化趋势受到多孔介质复杂孔隙结构特征的影响。在当前粒径范围内,认为其具有正相关关系,但在更大范围内的对应关系,还需要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揭示。  相似文献   
5.
针对翻转轴的材料属性和不同载荷工况等随机不确定性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且降低其重量以提高燃油经济性。通过对自卸车进行有限元建模,根据实际工况下的极限受力对翻转轴进行载荷分析,采用一次二阶矩法进行可靠性分析,并用可靠性指标反映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将静态多工况下刚度和动态特征值为目标函数,以体积分数和可靠性指标为约束条件。基于折衷规划法归一化子目标建立综合目标函数、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子目标权重系数,提出了一种考虑翻转轴结构的静动态多目标可靠性拓扑优化模型。结果表明,相比确定性拓扑优化,可靠性拓扑优化得到的翻转轴刚度和各阶固有频率提高的更显著,在满足可靠性的条件下质量减小28.96%。试验测试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多目标可靠性拓扑优化设计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整个精确放疗流程最关键、最基础的一个环节就是定位CT扫描精确程度,做好定位CT的质控关乎整个放疗流程的成败。介绍了JJG(闽)1086-2018放射治疗CT模拟定位机X射线辐射源在检定和质控中的流程和方法,从剂量性能要求、图像成像质量和机器机械精度方面对CT模拟定位机的质量控制做了定量的要求。连续8个月的测试结果表明:CT测量值误差在30HU以内,图像均匀性≤5.0HU,空间分辨力7Lp/cm,低对比度分辨力在对比度为1.0%,0.5%,0.3%时分别≤3.0mm,≤5.0mm,≤6.0mm,达到了规程的要求。CT模拟定位机的图像质量和机械精确程度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定位CT的剂量准确,影像参数和位置精确度有规可循。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矿物晶体各向异性与可浮性差异的关系,以 0~37 μm、37~44 μm、44~74 μm 3 组粒级镜铁矿和霓石为研究对象,通过 X 射线衍射(XRD)分析、单矿物浮选试验、捕收剂吸附量、表面电性计算和 Zeta 电位检测,研究两种矿物的晶面组成在十二胺(DDA)和油酸钠(NaOL)捕收剂体系中的可浮性差异,以及两种捕收剂在矿物表面的吸附规律和对矿物表面电性的改变。XRD 结果表明,在两种矿物粉碎过程中,镜铁矿(110)与(116)解理面优先解离,而霓石(110)、(310)和(-310)解理面优先解离。浮选试验和吸附量结果显示,在DDA体系中,镜铁矿的可浮性明显大于霓石,可浮性顺序均为0~37 μm>37~44 μm>44~74 μm粒级;在NaOL体系中,两种矿物的可浮性相差不大,细粒级(0~37 μm)镜铁矿和中间粒级(37~44 μm)可浮性最好;吸附量试验结果与浮选试验结果基本一致。表面电性计算和Zeta电位检测结果表明,霓石(110)面负电荷累积和 R值大于镜铁矿,霓石表面电负性比镜铁矿强,DDA吸附使两种矿物的零电点右移,NaOL吸附使两种矿物表面Zeta电位下降,且霓石表面电位下降幅度大于镜铁矿。  相似文献   
8.
针对厂家应用需求,分别对渗碳淬火、渗氮表面硬化齿轮进行了研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进行了微观组织表征;通过电子探针进行了微观成分分析;运用X-ray衍射仪进行了物相分析;使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硬度;运用摩擦磨损试验机进行了耐磨性评价,探讨了其摩擦磨损机理。结果表明:在530℃温度下渗氮30 h,催化气体渗氮(渗层0.65 mm)比厂家控制氮势渗氮(渗层0.35 mm)获得了更深的氮化层,渗层硬度梯度小,磨损体积为后者的0.34倍(前者分别为0.11 mm3,后者为0.32 mm~3),耐磨性明显提高。和渗碳相比,催化渗氮磨损体积为渗碳的0.63倍,耐磨性提高近一倍。另外,渗氮处理温度低,齿轮畸变小,减少了后续磨齿和端面精磨。  相似文献   
9.
采用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废SCR脱硝催化剂NaOH浸出液的模拟液进行钒钨选择性分离,主要考察了溶液pH变化对树脂吸附钒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碱性条件下溶液pH变化对W的吸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V的吸附影响显著。在pH从8增大到12的过程中,V的主要离子形态由V_4O_(12)~(4-)转化为HVO_4~(2-),被树脂吸附的能力大幅减弱;当pH从12增大至14时,OH~-浓度增大成为影响钒钨吸附的主要因素,由于上柱能力WO_4~(2-)VO_4~(3-)OH~-,OH~-浓度的增大对V吸附的抑制效果也更明显,导致V吸附进一步减弱。随着pH从8增大到14,W/V分离系数从0.146增大到2.36。当溶液pH=14时,负载树脂采用1mol/L NaOH+2mol/L NaCl混合溶液进行洗脱,W的最大解吸浓度可达84g/L,V最大不超过2g/L,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钨钒分离,并使W得到一定程度的富集,解吸液可作为后续钙沉或结晶工艺的母液。  相似文献   
10.
针对原子灰的使用对车身漆膜附着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原子灰刮涂前底材的处理、原子灰刮涂固化后的打磨、原子灰的配方与油漆的配套性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漆膜附着力,一旦处理不良将导致原子灰使用区域附近漆膜脆裂,附着力达到5级以上,对车身漆面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