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高液限土和红黏土的水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分布在广梧高速公路沿线的高液限土和红黏土为试样,通过常规直接剪切试验,测定不同含水状态下高液限土和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对比分析含水率对两者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液限土和红黏土的抗剪强度均与初始含水率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初始含水率越大,抗剪强度越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高液限土黏聚力与含水率成指数函数关系形式减小,其内摩擦角则先小幅减小,后急剧减小;随着含水率的增大,红黏土粘聚力变化具有显著的分段性,在某一含水率区段内下降较明显,当含水率接近饱和含水率时,则趋于稳定;红黏土的内摩擦角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先保持稳定,后急剧减小;土颗粒间胶结物质的不同是导致高液限土和红黏土水敏感性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进行了9组代表性广东省云罗高速沿线高液限土掺水泥0%、1.0%、1.5%、2.0%、2.5%、3.0%后的承载比试验。按照细颗粒含量、液限、素土CBR值分别对高液限土进行分类,根据掺水泥改良后的CBR值为20时,分别确定不同分类高液限土的最佳掺灰比例范围,再综合考虑这三种不同要素确定最佳掺灰比例范围。得出有益的结论:细颗粒含量对CBR值的影响大于液限;高液限土的最佳掺灰比在2.0%左右;对液限较低、细颗粒含量较小的高液限土可直接填筑;对液限高、细颗粒含量大的高液限土应作弃方处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排土场上部渣土层和下部基岩面接触处的软化接触带对其稳定性的影响问题,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法构建了含软化接触带的排土场边坡的数值模型,系统分析了堆填角度、基岩倾角、软化接触带厚度及软化度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具体的排土场边坡实例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接触带软化和堆填角度对排土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很大,而基岩倾角和接触带厚度的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接触带软化度的增大,排土场边坡下、上限安全系数的绝对衰减率可达50%左右;随着接触带土层的不断软化,排土场边坡滑动面穿过软化接触带的长度逐渐变大,滑坡总体积不断增大;因软化接触带土层的存在,排土场边坡中下部土体推挤坡脚前缘及牵引后部坡体滑动,最终形成由软化接触带到坡顶的贯通滑裂面。 相似文献
4.
针对大气影响层含水率变化对下蜀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以镇江跑马山边坡中的下蜀土为试样,通过直剪试验获取了大气影响层现场含水率变化范围内下蜀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同时结合现场探槽试验获得大气影响深度,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软件OPTUM G2分析了大气影响层含水率变化对下蜀土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大气影响层含水率的增大,下蜀土边坡的潜在滑动面逐渐从深层向浅层转变;下蜀土边坡下、上限安全系数绝对衰减率的最大值都在17%左右。 相似文献
5.
为准确地分析土石混合体边坡的稳定性,提出了一种可考虑不同块石含量、块石随机分布及基覆岩层倾角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土石混合体边坡中的块石含量、级配以及基覆岩层倾角,随机生成了含石率从10%~60%、基覆岩层倾角从0°~20°的边坡模型,每种含石率及基覆岩层倾角均考虑8个不同的块石分布位置,最后将生成的模型导入到Optum G2中建立土石混合体边坡模型,采用有限元极限分析法对该类型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将计算结果与采用Kalender等效强度参数模型所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块石空间分布位置的不同,相同含石率及基覆岩层倾角下土石混合体边坡的最大、最小下、上限安全系数变化较大;相同含石率下,随着基覆岩层倾角的增加,边坡的下、上限安全系数的平均值变化相对较小;土石混合体边坡坡体中的剪切带呈现出“绕石”、“分流”以及“包含”这3种典型的扩展模式;通过将本文方法与Kalender等效强度参数模型所得的安全系数进行的对比分析,验证了作者所提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可为土石混合体边坡的设计及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