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复式河道的桥壅水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复式河道的桥梁壅水实验资料对拱桥法进行了验证,发现拱桥法计算值往往过高.提出了可用于复式河道的边滩等价河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与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粗细泥沙挟沙能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文中导出了均匀沙、非均匀粗细泥沙平衡和不平衡状态下的挟沙能力公式,反映出含沙量、来沙量、级配和粘性对挟沙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溃坝水流在山区河道中的传播,采用SPH方法来求解2维浅水方程,建立了溃坝水流数值模型.SPH方法由于是拉格朗日法,在处理对流主导的问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与精度,且是无网格方法,无需划分网格和判定干湿网格,很好地解决了山区河道溃坝水流流速急,水位变幅大,动边界变化频繁,计算区域难确定等问题.采用该模型模拟了山区河道的溃坝水流,初步再现了溃坝水流的流动过程,分析表明模拟结果是合理的,因而采用SPH方法对溃坝水流进行模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宽级配卵石推移质输移随机过程的分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探讨、分析长江三峡工程上游河道宽级配卵石推移质输移特点及其随机过程,更清楚地认识三峡工程回水变动区河道泥沙运动规律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应用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数学手段分形(分维)几何学,R/S分析,对长江上游年来沙量过程进行分形特性分析,用R/S分析计算其分形维数,表明长江上游悬沙和推移质年沙量的分形维DH分别为1.321和1.378;赫斯特数H分别为0.679和0.622,均大于0.5,根据分形几何学,R/S分析原理,说明三峡工程上游来沙量发展过程发现为正相关,是具有持久记忆性,周期性的随机过程-分式布朗运动过程,长江上游沙量发展趋势有可能表现为:良性循环或恶性循环”两种,长江上游来沙量必须依靠持久的水土保持治理和水库群拦截,否则会出现恶性循环的可能,文中用分形几何学,R/S分析方法对宽级配卵石推移质输移实测随机过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对测量时间间隔8-9分钟的采样,所获得的输沙率随机过程的分组数DH=1.47(H=0.53),接近马氏过程(DH=1.5),测量时间间隔3分钟的采样,所获得的输沙率随机过程的分维数DH=1.33(H=0.67),为非马氏过程,表明过程具有持久记忆性和周期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沙波波高计算的问题,采用了一种更符合冲积河流当中水沙运动的机理的床面阻力划分方法,通过能量守恒方程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得出沙波波高与背水面边界层分离区域长度的关系,结合了前人对边界层分离区域长度的研究,得出一种沙波波高的计算方法。将实验和野外测量数据代入公式验证并与各家代表公式对比,发现该方法适用于各种沙波形态(沙纹——逆行沙垄),并具有较高精度。 相似文献
8.
9.
10.
为了探讨清水冲刷与粗化层破坏过程中的推移质输沙率与水流强度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清水冲刷与粗化层破坏的概化试验研究.清水冲刷与粗化层破坏过程中的推移质输沙率峰值相应的无量纲输沙强度随水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其增速较梅叶-彼德公式、拜格诺公式、恩格隆公式的计算结果明显偏大.采用梅叶-彼德公式相同的形式,通过回归得到了清水冲刷与粗化层破坏过程中的推移质输沙率峰值相应的无量纲输沙强度与水流强度的相关关系.这一成果对受清水冲刷时间较长河段的河床冲刷保护与取水防沙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