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15篇
矿业工程   10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冻土三轴流变特性试验研究与冻结壁厚度的确定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冻粘土试件进行了三轴蠕变试验,从而获得了复杂应力状态下的蠕变曲线。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非线性蠕变方程来描述不同温度下冻粘土的蠕变特性。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了冻粘土蠕变参数的数值。根据冻土的流变理论,探讨了塑粘区的扩展规律,最后推导出了冻结壁厚度计算公式。同时,又进一步探讨了防止冻结管断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深部围岩在开挖卸载过程中表现出的峰后复杂力学特性一直是工程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深入研究岩石峰后力学行为对深部资源开采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以深部立井马头门工程为依托,通过室内试验方法研究花岗岩峰后力学特性,采用非线性拟合方法获得花岗岩峰后软化模量与围压的指数关系式,假定岩石的剪胀角为恒定值,基于塑性理论构建考虑围压及剪胀角影响的岩石峰后应变软化模型;以FLAC3D为平台开发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构建马头门巷道数值模型,分析深部围岩在应变软化条件下的破坏特征规律。通过研究可知,花岗岩峰后破坏具有脆–延性转化趋势,在高围压条件下,岩石峰后表现出塑性软化破坏特征,岩石峰后软化模量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减小;通过FLAC3D进行数值验证可知,构建的应变软化模型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所建立的应变软化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深部马头门巷道围岩破坏特征可知,巷道拱顶及拱脚等局部区域出现了塑性剪切应变,与现场巷道围岩破损位置及深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3.
为了得到受采动干扰、具有一定结构面的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理,采用GSI围岩评级系统对Hoek-Brown准则进行修正来描述岩石微元的强度,通过组成岩石力学性能参数变量的随机性与复杂性,假设岩石材料的力学性能满足对数分布,结合统计损伤力学理论和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岩石新型统计损伤模型,对岩石的损伤演化规律和应力-应变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GSI围岩评级系统改进后的破坏准则与试验数据有更好的一致性、更加符合实际;不同种类岩石在不同围压作用下的模型曲线与试验数据拟合程度较高,也说明该本构模型的合理性与正确性;不同围压作用下岩石的损伤演化规律基本呈现S形变化,可以与围岩应力-应变曲线各阶段的破坏变形进行较好地对应与划分,且描述岩石的损伤演化规律与实际围岩的破坏过程基本一致,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风积土的强度、冻融特性及其分形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冻土在我国分布面积很广,其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冻土的研究,多数是涉及黄土、砂土和粘土,而对风积土的研究目前开展的还不多。针对辽西地区广泛存在的风积土的特殊性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外竞相开展利用粉煤灰等制备保温材料的研发工作,以粉煤灰传热为研究对象,对粉煤灰内的流场、温度场、高温壁面平均努谢尔数Nu进行研究;采用整场求解法方法进行数值求解,对网格的独立性和计算过程进行了验证;得到了粉煤灰传热一些基本数据,分析了粉煤灰温度场和流场随瑞利数Ra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Ra增加,开始流线均匀分布为一个顺时针大窝,逐渐变化为流线集中分布在流场外侧,而在中央基本上保持静止状态;当Ra很小时,无量纲等值线近似于平行高低温壁面的垂直线,随着Ra数逐渐增大,对应的温度等值线近似呈高温至低温的线性变化趋势;Ra小于10~5时,高温壁面Nu基本为2.37~3.31的定值;高温壁面底部努谢尔数Nu数大,最大值为30.8,上部Nu数小,最小值为1.19。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在不同卸荷量影响下,岩石的应力应变关系和蠕变模型参数的变化规律,采用MTS815.02试验机对砂岩进行室内分级非等卸荷量蠕变试验研究,并通过建立考虑卸荷量的变参数本构模型,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试验条件下,随着每一级卸荷量的增大,其瞬时应变量和卸荷量等差比也越大,岩石更快进入加速蠕变阶段且蠕变时间变短,最终岩石破坏变形量越大、破坏更彻底;基于试验结果对各卸荷量各时刻下蠕变参数进行拟合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岩石内部损伤演化规律和结构劣化,并较好地描述原有西原体难以描述的阶段,说明了所建立考虑卸荷量影响下砂岩变参数蠕变模型是合适可行的,同时,对巷道围岩支护理论以及卸荷过程中岩石失稳破坏形式分析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树光  孙利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Z1):1510-1512
为了研究基坑冻结排桩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基于传热学理论建立了基坑周围土体的热扩散数学模型,结合边界条件采用MATLAB对其进行了数值求解,获得了其温度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冻结墙的形成始于中间的冻结孔,而后冻结向两侧冻结孔周围扩展。在冻结孔间土体冻结圈形成的过程中,已冻结墙体周围的温度变化不大。当冻结孔之间的土体冻结完毕,冻土墙初步形成以后,低温开始向冻土墙的两侧蔓延,表现为冻土墙的厚度增加。在基坑的转角处的外侧冻结厚度最小,最大冻结厚度位于冻结墙的中部,而最大负温区出现在冻结墙转角的内侧。  相似文献   
8.
软岩蠕变理论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33,自引:14,他引:33  
地下工程的施工经常遇到软岩。这类岩体抗压强度较低,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蠕变变形量较大,常造成支护的失稳和破坏。在分析地下工程的稳定性或对地下结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特性,按流变力学理论进行分析和设计。通过现场取样,采用自行研制的重力杠杆式岩石蠕变试验机,并配备三轴压力室,对泥岩进行了三轴蠕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泥岩的蠕变具有非线性。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泥岩的非线性蠕变方程。根据上述非线性蠕变方程,分析了围岩的应力场和位移场,并对不同支护强度和应力状态下的蠕变变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理论研究结果表明,控制围岩过量蠕变变形的根本途径是改善围岩应力状态,适当提高锚杆或锚索的初始预应力,从而为有效控制深部开采时围岩的有害变形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纤维硬塑锚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纤维硬塑复合材料进行正交实验,获得了纤维硬塑复合材料锚杆的最佳配比,进而研究了固化时间与杆体强度的关系、杆体直径对强度的影响.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杆体的损伤破坏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锚杆支护配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向东  张树光  李永靖 《煤》2002,11(2):1-3,7
单纯锚杆支护不能防止围岩的风化 ,不能有效控制杆间岩石的剥落 ,通常在围岩松动或大变形的情况下 ,导致锚杆支护的失效。采用光面爆破、喷射混凝土、金属网、钢带等配套技术 ,可改善锚杆支护的性能。对各种配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