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3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3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石家庄段不同下垫面的开挖边坡为对象,采用原位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下垫面开挖边坡在4种不同降雨强度下的产流产沙特征,揭示了土质边坡和岩土边坡水土流失量与降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粉质土壤边坡、岩土边坡和沙质土壤边坡产流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大,黏质土壤边坡产流量随雨强增大而减小。小雨强(0.43 mm/min)时黏质土壤边坡产沙量最大,随着雨强增大,岩土边坡产沙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下垫面边坡。黏质土壤边坡产沙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大,其余3种下垫面边坡产沙量随雨强增大而减小。不同的下垫面,在相同雨强下的产流时间是不同的,且边坡产流产沙规律亦不同。可见,裸露开挖边坡水土流失是受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和下垫面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基于 GIS 的重庆丘陵山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GIS 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重庆丘陵山区土地整理区农村道路网络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地整理后,道路的总长度由54.58 km增加到73.27 km,总密度由55.12m/hm2 上升到74.00m/hm2 ,而且由土质路面变为泥结碎石路面和水泥路面;道路密度的Moran''s I系数由0.19 降为0.08 ,空间分布趋于均衡;道路网络的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均有提高,网络结构得到明显优化。②从村级尺度看,农村道路网络特征主要受微地形和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在道路布局时应尽量增加居民点的通达性和节约建设成本。③网络分析方法能较好地反映农村道路特征变化。  相似文献   
3.
冷挤压力的高低是冷挤压工艺成败关键,通常挤压力计算是人工完成的.文中介绍了冷挤压工艺计算机智能设计系统中的挤压力计算及其参数优化部分的软件开发方法.该方法分别介绍了数据库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挤压力计算、工艺评价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长江中上游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以往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研究中忽视壤中流,侵蚀产沙调控措施缺乏理论依据等问题,以人工模拟降雨实验为手段,基于细沟侵蚀临界坡长等理论,提出了既能截、排地表径流,又能排导壤中流的新型截水沟布局技术,改变了传统截、排水沟的设计思路。其原理是,在坡面截、排水沟的设计和布局中,以坡面细沟发育临界坡长为截水沟布设间距,阻断细沟发生,有效减少坡面侵蚀产沙和面源污染物;截获的坡面污染物通过梯级网络化调控体系排、蓄、集,经处理后可再次利用。该技术有效改善了坡耕地季节性干旱、缺肥以及河流水质问题,为长江中上游地区坡耕地侵蚀产沙调控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地面雨量站是降水数据最直接的来源,合理的雨量站点密度与空间布局能准确反映流域面雨量,对于构建流域水文模型至关重要.以黄土高原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2001—2010年流域内11个地面雨量站的日、周、15 d时间尺度降雨量序列,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基于最大信息最小冗余准则(MIMR),分析11个地面雨量站之间降雨的信...  相似文献   
6.
草被覆盖下坡面—沟坡系统坡面流阻力变化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揭示坡面—沟坡系统坡面不同草被覆盖面积比、不同空间配置、不同放水流量下坡面阻力的变化过程及特征。试验共涉及坡面—沟坡系统坡面5种草被覆盖面积比、3种空间配置和2种放水冲刷流量。结果表明:坡面—沟坡系统坡面流各段面平均曼宁糙率系数和平均阻力系数与放水流量关系密切,随流量的增大在有草被覆盖断面两系数呈减小趋势,在无草被覆盖断面呈增大趋势。有草覆盖面积大小对阻力影响较大,随面积比的增加阻力系数增大;坡面流阻力在整个坡面—沟坡系统中沿流程增加而下降。在有草覆盖条件下各断面径流平均曼宁糙率系数和平均阻力系数均呈增加趋势,无草坡面则变化不大。因此可得出结论认为草被覆盖和坡度对坡面流阻力大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入渗速率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套环法对长江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区的50个县(市)进行原位测试,对其典型土壤的稳渗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稳渗速率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呈现规律性的地域分异, 四川盆地以及毕节地区是稳渗速率高值区,陕南和陇南地区、三峡库区以及丹江口库区是稳渗速率一般区,金沙江下游地区以及湘东赣南红壤丘陵区是稳渗速率低值区;土壤稳渗速率随土类发生有规律变化,黄壤系列土类最大,然后是石灰土、紫色土,红壤系列土类稳渗速率最小;土壤稳渗速率与质量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孔隙度、大于0.25 mm风干土水稳性团粒含量、有机质含量以及粉/粘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石漠化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石漠化的概念、成因、分级指标、防治对策等方面对我国石漠化问题的研究作了简要回顾。根据石漠化的形成机理及特点将石漠化的内涵作 了引申,分析了石漠化成因、石漠化分布及程度分级判别指标、石漠化防治理论等方面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指出我国石漠化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①对于石漠化问题的科学 概念和科学内涵应进一步深化;②在进行石漠化等级的划分和评价时,应根据导致石漠化发 生的因素,运用将现状和潜在危险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且应注重加强定量评价方面的 研究;③急需在宏观尺度上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机制、侵蚀过程、水土保持原理等方 面进行研究和探索,建立一套适合长江流域自身特点的理论体系,为石漠化地区的合理规划 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Mann-Kendall秩次趋势分析法和均值差异T检验法对嘉陵江流域1956-2000年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序列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嘉陵江近50年来径流量无明显趋势变化,输沙量呈显著下降趋势;输沙量分别在1968年、1985年、1989年、1993年发生了突变,4个突变点的年平均输沙量分别为1.81×108,1.35×108,0.71×108,0.34×108t,相应变点的跃度为0.46×108,0.64×108,0.37×108t。嘉陵江流域径流量在1993年发生了一次突变,相应变点的跃度为184.73×108m3,这与利用径流泥沙双累积曲线法得到的输沙量阶段性分析结果相一致。最后,根据嘉陵江流域水沙变化原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对嘉陵江流域的水沙变化原因作了分析,并运用数学模型,给出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对水沙趋势影响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输沙量变化中人为作用(主要是水利工程建设和大规模水土保持)的贡献率为53.8%,而自然原因(主要是降雨)的贡献率为46.2%,引起嘉陵江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国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发生频繁,但因山洪灾害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在主要关键技术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和技术探索阶段,不能适应当前防御山洪灾害的实际需要。如何精准预报局地强降雨,研发山洪监测技术体系,提炼山洪灾害动态多预警指标,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灾前预防转变。如何研发因地制宜的山洪灾害预报模型,搭建风险评估平台,构建山洪灾害防御模式,提高山洪灾害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是当前山洪灾害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也是目前国家大力实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凝练如下3个关键研究目标:1)理清山洪灾害动力过程,建立山区局地暴雨预报模型和山洪动态模拟模型;2)研发构建山洪多要素立体监测技术与体系,实现山洪灾害预警与风险评估信息的实时动态传输与发布,解决山洪洪峰流量预报精度不高、预警期和应急抢险处置时效短等问题;3)构建多层次、多目标的山洪灾害动态预警与风险评估平台,提炼山洪灾害防灾减灾模式,并示范推广。通过研究实现以下创新:1)从揭示诱发山洪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形成机理入手,研发山区短时临近暴雨预报技术,提高山区致灾洪水暴雨预报精度,有效延长山洪灾害预警期。2)通过研究多源遥感、雷达、微纳感知、智能识别等山区雨洪监测数据采集技术与适应、实用稳定的传统技术集成与融合,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山洪多要素立体监测技术体系,实现技术创新,延长山洪预警期。3)通过解析山区暴雨洪水-灾变响应过程,阐明暴雨山洪形成过程及致灾动力机制,构建基于降雨预测和土壤含水量动态监测的山洪过程动态模拟模型,提高山洪灾害预警准确性与可靠性。4)以山区洪水的运移过程为切入点,建立山洪灾害多指标预警模型,研发山洪灾害实时动态分级预警技术,有效延长灾害预警期,提高应急抢险应对处置时效。基于以上内容,为目前实施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改造升级完善布局建设,提升国家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