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7篇
能源动力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质焦油裂解催化剂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物质气化是一种在高温气化介质作用下,将生物质热分解为可燃气体的热化学转化技术。为了提高生物质气化效率、优化气化气组分、除焦油,重点综述了在生物质气化焦油裂解中,不同类型催化剂的特性及研究进展,如碱土金属催化剂、铁系金属催化剂等,简述了褐煤在生物质气化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催化剂应具备的特性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高浓度有机废液焚烧炉为对象,利用CFD软件Fluent,对助燃燃烧器在不同布置方式下的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三种不同布置方式下的流场分布,得出最佳布置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优化顶部废液喷口布置位置。结果表明,燃烧器四角切圆的布置方式可以避免气流贴墙,加强了炉内的气流湍动,能保证废液在高温区的分解燃烧;通过调整顶部雾化喷口的布置位置,能保证废液雾化效果,实现废液低贴壁率安全稳定焚烧。研究结果可为改进废液焚烧炉的设计和生产组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覃吴  李渠  董长青  程伟良  杨勇平 《化工学报》2014,65(8):3136-3143
制备了不同量级Co掺杂Fe2O3载氧体Co-Fe2O3,利用BET和TEM对载氧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在不同温度下Co-Fe2O3与气体燃料CO的还原反应,考察Co-Fe2O3对CO化学链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同一温度条件下,掺杂量越高,还原反应转化率越高;掺杂量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促使还原程度加深,缩短了载氧体完全还原转化的时间。根据TGA曲线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分析,发现Co0.2Fe还原反应过程在344.7~391.0℃和414.7~472.5℃温度范围反应动力学对应扩散控制的Jander方程模型,607.6~681.5℃温度范围对应二维扩散反应模型,并分别计算出相应模型的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结果可为化学链燃烧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是重要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是将低品位的生物质能转化成高品位氢能的重要途径。本文阐明了双流化床气化过程的基本原理,从燃气中氢气浓度、焦油含量和装置热效率等角度,介绍了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的早期探索和发展现状,对目前几种典型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炉的炉型设计及相关试验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指出内循环双流化床气化炉结构虽然简单紧凑,但是难以避免气化室和燃烧室之间的气体串混问题;而外循环流化床通过外置返料器很好地解决了气体串混问题。分析了不同气化室优化设计方案对提升燃气品质的理论依据及其优缺点。最后对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指出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制氢具有非常广阔的工业化应用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Pipes serving for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for different years in northern city,were chosen as objectives for study.The shape and component of corrosion scales were measured,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orrosion was also analyzed.The corrosion mechanism of pipes was studied on the sides of electrochemistry and microbe.The solution to eliminate corrosion scales in water distribution system was also propo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s of five corrosion scales are between 41.35 and 132.3 m2/g and the dimension of corrosion scales enlarge with the increase of serving age,which could induce the decrease of water flow cross-section.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碳纳米管填充和负载的可控制备,通过沉积负载方法和湿化学填充法制备了不同负载率和填充率的碳纳米管,采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热重分析仪进行了结构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负载率和填充率与C和Fe的比例有关.当C与Fe的质量比为4∶1或8∶1时,负载率分别为28.52%或16.17%,填充率分别为11.32%或9.43%.  相似文献   
7.
助剂钾对镍基催化剂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镍基催化剂是生物质气化及焦油转化过程中活性最高的催化剂之一,但容易因积炭失活影响寿命,降低制氢过程的经济性。添加助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催化剂的抗积炭能力,还可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本文综述了助剂钾对镍基催化剂抗积炭能力及反应活性的影响,分析了助剂钾影响积炭生成和积炭气化的机理。助剂钾能够提高镍基催化剂的抗积炭能力,抑制催化剂的烧结,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未来的研究方向是进一步考察助剂钾的种类、添加方式对镍基催化剂的抗积炭能力及焦油转化活性的影响与本质原因,以制备出具有高活性、高抗积炭能力、长寿命的生物质气化镍基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制备了不同量级Co掺杂Fe2O3载氧体Co-Fe2O3,利用BET和TEM对载氧体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在不同温度下Co-Fe2O3与气体燃料CO的还原反应,考察Co-Fe2O3对CO化学链燃烧特性。结果表明,同一温度条件下,掺杂量越高,还原反应转化率越高;掺杂量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促使还原程度加深,缩短了载氧体完全还原转化的时间。根据TGA曲线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分析,发现Co0.2Fe还原反应过程在344.7~391.0℃和414.7~472.5℃温度范围反应动力学对应扩散控制的Jander方程模型,607.6~681.5℃温度范围对应二维扩散反应模型,并分别计算出相应模型的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结果可为化学链燃烧技术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建立金属Co掺杂的铁基载氧体的微观模型,探究掺杂Co后模型表面的电子结构及反应特性的变化。首先,采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CASTEP模块构建并优化Fe2O3(104)的平板模型;其次,以Co原子分别替换模型表面不同配位数的Fe原子(Fe5f,Fe6f和Fe7f),构建Co在表面不同Fe原子位的掺杂模型(Co-Fe2O3(104));最后,计算纯净模型和掺杂模型的表面能、掺杂结合能、态密度以及掺杂位点原子的键长、键角和原子间距离等参数,考察CO在Fe2O3(104)和Co掺杂的Fe2O3(104)表面的等温吸附特性,并以CO分子为探针测试Co掺杂模型和纯净模型表面的氧化反应特性,获取反应路径、过渡态和反应活化能等信息。几何优化结果得到Co掺杂模型的稳定性顺序是:Co5f-Fe2O3(104)> Co6f-Fe2O3(104)> Co7f-Fe2O3(104),对应的结合能分别为-0.399 eV、-0.215 eV和0.487 eV,Co在Fe5f和Fe6f位的掺杂是放热过程,并且在Fe5f原子位的掺杂时放热较多,而在Fe7f原子的掺杂属于是吸热反应;Co掺杂改变了掺杂位点相邻O原子的平均键长LO-M(M代表Fe或Co),其中Co替换Fe7f后相邻O原子的LO-M增加了0.004 4 nm;掺杂Co后模型的总态密度(DOS)均向费米能级(0 eV)方向移动,在-8 eV~0 eV能量范围内离域性增强,而且Co5f-Fe2O3(104)模型体系靠近费米能级左边的填充态能量高于其他模型。等温吸附表明Co掺杂可以提高CO在模型表面的吸附量,并且存在吸附两种方式:-2.0 eV附近的峰为CO模型表面碱性位点的吸附峰,-0.75 eV附近的峰为CO在非碱性位点的吸附峰。CO在Co5f-Fe2O3(104)表面的吸附能(-0.851 eV)最大,而在Co7f-Fe2O3(104)表面的吸附需要外加能量(0.386 eV),CO在Co6f和Co7f掺杂位吸附的键长(LCO)比纯净模型表面的分别增加了0.000 4 nm和0.001 1 nm,表明Co掺杂表面对CO分子的活化作用较大;过渡态分析表明CO在Co掺杂表面氧化生成CO2的反应活化能均明显下降,其中CO在Co5f-Fe2O3(104)表面生成CO2的活化能最低,比在Fe2O3(104)表面的减少了0.518 eV,且相应的反应能增加了0.445 eV。研究表明,Co与Fe在其氧化物中成键结构不同,导致掺杂后模型表面的悬键增多,表面能增大,态密度向费米能级方向移动,提高了Fe2O3(104)表面活性,并且Co在低配位数Fe原子位的掺杂更有利于降低氧化CO的反应活化能。因此,通过掺杂金属Co提高铁基载氧体反应活性是可行的,其改性效果与掺杂活性成分的特性和掺杂方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CuO particles were attempted to fill in the channel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as novel catalytic materials CuO@MWCNTs used for ozonation of humic acids(HA)in aqueous solution.Catalyst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X-ray diffraction(XRD),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HA was promoted in the presence of CuO@MWCN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Al2 O3-supported CuO catalyst(CuO/Al2O3)and CuO-coating MWCNTs catalyst(CuO/MWCNTs).The strong synergetic effect in the confinement environment on CuO nanoparticles can attribute to the locally higher pressure due to the lower potential energy of reactants in the channels.Strong interaction happened between the catalyst and reactants,which promo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ozone and the generation of OH.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confirmed that CuO@MWCNTs promotes the initiation and generation of OH,hence accelerating the degradation of organic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