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18篇
综合类   10篇
化学工业   51篇
金属工艺   8篇
机械仪表   14篇
建筑科学   20篇
矿业工程   24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45篇
水利工程   1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4篇
冶金工业   3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企业都曾有过这样的抱怨,服装CAD似乎用起来并没有听起来具有如此大的功效。尽管专家、媒体们对CAD的好评如潮,但服装CAD能否为更多企业所用,是否会为企业带来更直接的效益,还有待于服装企业与CAD企业的不断沟通。  相似文献   
2.
链式STATCOM直流电容电压分布式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一种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直流电压分布式控制方案,主链节直流电压由中央控制器控制,从链节直流电压由本链节控制器控制。该方案只需将主链节直流电压上传至中央控制器,并且中央控制器下传给各链节的调制波均相同,因此可以简化通信系统设计。当链节数改变时,中央控制算法几乎不需改变,便于链节扩展。但链节之间未交换直流电压信息导致直流电压控制调节量之和不为零,从而引起各从链节直流电压控制算法的相互耦合,这种耦合作用会恶化系统动态性能,甚至可能引起不稳定。分析指出在主链节直流电压闭环控制作用下,这种耦合作用会被抑制。通过揭示直流电压控制调节量和链节损耗差异间的定量关系,证明了各从链节直流电压控制算法可以独立运行,仿真结果验证了该定量关系的正确性。一台三H-桥七电平链式STATCOM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分布式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大宝山矿开采过程中导致贫化损失的原因,结合采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种降低贫化损失的措施,经过近2 a的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降低了矿山生产成本,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微机电系统金属铜膜接触变形特征的了解和位错原子迁演的寻迹对改善工况接触质量极为重要。基于分子动力学法,对球面触点与微器件铜膜的接触变形展开研究,分析铜膜力-位移曲线对应构型演变特征,用WSDA法描述接触变形特性,并比对触点轮廓对铜膜内、外表面的变形差异。研究表明:弹性接触时,力-位移曲线的Hertz理论与MD结果吻合,而接触区铜膜两侧的位错环凸显是塑性变形始发源与侧面滑移带产生的萌芽端,也是弹性阶段后的Hertz理论与MD的力-位移曲线不吻合主因。受载铜膜的位错原子会演化为位错环,位错环构型演变有4个动态阶段:位错环萌芽期、生长增大期、繁衍增殖期、维持稳定期。随着触点轮廓增加,位错环构型也相应扩张,而位错环演化4个阶段不受外围轮廓影响。另外,受载铜膜接触区两侧滑移带蔓延处的应力较集中,亚表层应力集中度强烈依赖于触点外围轮廓尺寸。验证了WSDA法可有效描述铜膜受载时的变形特征,并随触点轮廓增加而迅速向两侧蔓延传播,与受载铜膜的应力、应变趋势获得一致。研究结果将对微观金属弹塑性变形转化的微观临界态揭示中有着重要参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翁盛槟  陈晶晶  周建强  林晓亮 《表面技术》2021,50(5):216-223, 252
目的 从微观角度实现对微机电系统中微器件局部接触区域弹塑性演化过程和原子迁移演变规律的探寻.方法 运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法,基于EAM和Morse混合势函数,对硬质金刚石探头与软质金属铜基底展开纳米压痕接触特性研究.结果 纳米压痕中位错环构型生成与演变有规可循,位错环在受载荷影响时,有着4个演变阶段,即位错环萌芽期→生长期→繁衍期→维持期.当载荷达到一定程度时,压痕中铜基质内密排六方结构的HCP容易与附近类似结构发生关联耦合效应,产生刃型位错和形成螺旋式位错结构,随后以脱落方式构成棱柱形位错结构,并向基底底部发射.另外,整个纳米压痕中,铜基质亚表面损伤最为严重,探头与基底接触区域两侧的位错环迁移处应力较集中.结论 纳米接触中铜基质内位错环出现与演变过程,是衡量局部接触塑性变形强弱程度的重要依据和非接触区域损伤程度的内在表现.此次研究结果对细观尺度接触变形行为有着深层次认识,也对纳尺度设计出优异摩擦学性能的微结构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双梁子金矿位于甘肃省西和县。本人在充分的研究了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勘查成果,总结了金矿的矿体特征及找矿标志,认为矿山找矿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7.
新型智能电表普及后,为了准确检测出电网中的窃电用户,可以结合机器学习的方法.为此,选择了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迭代决策树3种机器学习中较常用的大数据算法进行分析,通过不断调整试验数据集的大小,对3种算法的效率和准确率进行测试.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随机森林算法运行的时间和数据量的大小基本呈线性关系,效率较高,且准确率稳定在86%以上,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非线性负载下逆变器输出滤波器的分析与设计方法.用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描述了滤波器参数值和系统时间常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计算输出电压的总畸变因数(THD)来设计滤波电感和滤波电容的值.给出了设计方法的流程图,并且通过Saber仿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黄波  陈晶晶 《煤矿机械》2015,36(7):268-270
利用Fluent中的Mixture模型研究了悬浮液密度场的分布;利用CFD-EDEM单向场耦合的方法分析了煤颗粒的运动特性。结果表明:悬浮液密度自上而下,由内向外增加;煤颗粒在与自身密度接近的分选层进行分选;同一密度粒度较大的煤颗粒由于轴向速度较大,容易产生矸中带煤现象;粒度较小的煤颗粒单位质量受到的流体曳力变化较大,使分选的随机性增加;粒度较大的煤颗粒分选主要受压力梯度力影响。  相似文献   
10.
黄波  徐宏祥  陈晶晶  朱子祺 《煤炭学报》2019,44(4):1216-1223
重介质旋流器广泛应用于煤炭分选,分选过程十分复杂,试验测试研究重介质旋流器内部流场和颗粒运动特性费时费力,成本较高。随着数值计算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旋流器内部的多相流流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与离散分析方法(DEM)耦合技术对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为重介质旋流器的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的优化提供了一种新途径。用Fluent软件研究了旋流器内部悬浮液速度场、密度场、压力梯度场和黏度场,用EDEM软件研究了旋流分选过程中的煤粒运动行为及分选效果的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悬浮液压力分布和压力梯度分布径向基本对称,溢流口和底流口处压力值最低。器壁沿径向形成了压力梯度,差值逐渐增大,空气柱边界处压力梯度最大;不同尺度的煤粒在旋流器内部的停留时间不同,相同密度的煤粒,粒度越小,停留时间越长。溢流中排出煤粒在旋流器中的停留时间明显长于从底流口排出的煤粒。溢流口排出的煤粒,密度越大,停留时间越长,底流口排出的煤粒,密度越大,停留时间越短。不同的旋流器结构参数对分选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其中溢流管直径的影响最为显著,溢流管直径超过500 mm时,不能形成完整的空气柱,无法分选。溢流管直径为300 mm时,分选效果较好;溢流管插入深度显著影响分选精度,插入深度为160 mm时,分选密度增大,细小高密度的煤颗粒将错配进入溢流,溢流管插入深度为320~800 mm时,分选密度接近悬浮液密度,分选指标E_p=0. 084~0. 100,分选效果较好。底流口直径对旋流器选精度影响较大,当底流口直径为272和306 mm时,分选密度与悬浮液密度接近,E_p值小于0.1,分选效果较好。圆柱段长度对于分选密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