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1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2篇 |
综合类 | 35篇 |
化学工业 | 79篇 |
金属工艺 | 14篇 |
机械仪表 | 16篇 |
建筑科学 | 10篇 |
矿业工程 | 7篇 |
能源动力 | 26篇 |
轻工业 | 134篇 |
水利工程 | 15篇 |
石油天然气 | 3篇 |
武器工业 | 2篇 |
无线电 | 45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66篇 |
冶金工业 | 8篇 |
原子能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15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39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7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41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在施工建设中,实时准确地观测、分析和预报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对最后施工的成功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变形监测中经常遇到数据信息不完备的情况,而灰色系统理论则是用来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苏南运河整治工程中新建驳岸的沉降监测分析和预测中,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4.
安徽芡实营养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安徽产芡实为原料,分别对其中主要营养组分、氨基酸组成和矿物元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芡实是一种淀粉基原料,其中淀粉含量为72.27%,粗蛋白质含量与大米接近,为9.72%,脂肪含量较低.芡实蛋白中必需氨基酸总量达39.9,远高于标准必需氨基酸模式27.0.矿物元素的分析结果显示,芡实中含有丰富的镁、钠、钙、钾、铁、锌、锰等矿物元素,其中镁含量高达367.10mg/kg,硒含量为0.032mg/kg,四种重金属含量均未超出食品卫生标准的限量规定.此外,芡实中还含有丰富的酚类物质(0.79mg/g). 相似文献
5.
6.
7.
陈寿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51(5):58-64
针对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易出现早熟收敛及寻优精度低等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双质心和自适应指数惯性权重的改进粒子群算法(DCAEPSO)。算法使用粒子搜到的最优解和当前解构造加权的种群质心和最优个体质心,结合使用自适应指数惯性权重调整了速度更新公式。通过几个典型测试函数仿真及Friedman和Holm检验,实验结果显示DCAEPSO比其他粒子群算法寻优能力强。 相似文献
8.
9.
为了准确评估堆场存储能力和合理选择疏浚泥处理工艺,以泥沙运动学为理论基础,将疏浚泥颗粒分为d0.005 mm、0.005 mm≤d≤0.01 mm和d0.01 mm 3个粒组,分析了各粒组相对含量的沿程变化规律,明确了堆场疏浚泥分选的主要原因是d0.01 mm粒组与0.005 mm≤d≤0.01 mm粒组的相对运动;以分选系数量化堆场疏浚泥分选的显著程度,以偏离系数量化原泥颗粒组成对堆场疏浚泥分选的影响,分析了分选系数、偏离系数分布与堆场疏浚泥土性分布的关系,提出了堆场疏浚泥分选特性的初步量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离吹填口距离的增大,分选系数沿程减小,呈幂函数分布,堆场疏浚泥分选性沿程减弱,吹填口附近分选系数最大,颗粒分选显著,粒度差异大,退水口附近分选系数趋近于零,分选不明显,颗粒分布均匀;偏离系数沿程先减小后增大,呈勺形分布,反映堆场前、后段疏浚泥土性与原泥相差较大,而堆场中段疏浚泥土性与原泥接近;分选系数、偏离系数的沿程分布与堆场疏浚泥土性分区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以臭鳜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臭鳜鱼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并利用PICRUSt预测细菌群落的代谢功能。结果表明,臭鳜鱼细菌群落主要由未分类鼠杆菌科菌属、卡氏伯克霍尔德菌属、乳杆菌属、嗜冷杆菌属、泛菌属、哈夫尼亚-肥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沙雷氏菌属等组成。基于OTU水平,可将臭鳜鱼样品聚类为发酵前期(0~2 d)、发酵中期(4~8 d)和发酵后期(10~16 d)。发酵中、后期优势菌群丰度均高于发酵前期,乳杆菌属细菌在发酵中、后期占绝对优势,且以清酒乳杆菌为主,相对丰度最高达43.43%,对臭鳜鱼的风味品质形成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臭鳜鱼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群落功能主要集中在氨基酸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转运和代谢方面,不同发酵阶段样品功能组成较为相似。通过研究臭鳜鱼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和代谢功能,以期为臭鳜鱼中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