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97篇
  免费   1054篇
  国内免费   637篇
电工技术   207篇
综合类   261篇
化学工业   5307篇
金属工艺   377篇
机械仪表   886篇
建筑科学   178篇
矿业工程   112篇
能源动力   162篇
轻工业   465篇
水利工程   36篇
石油天然气   790篇
武器工业   23篇
无线电   266篇
一般工业技术   938篇
冶金工业   109篇
原子能技术   27篇
自动化技术   16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329篇
  2019年   288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383篇
  2012年   603篇
  2011年   600篇
  2010年   713篇
  2009年   850篇
  2008年   844篇
  2007年   854篇
  2006年   833篇
  2005年   758篇
  2004年   646篇
  2003年   521篇
  2002年   470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250篇
  1998年   140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165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临界通量是膜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污染特性指标。采用阶梯汲取液浓度递增法测定不同污染物、架桥离子浓度及膜面流速对正渗透(FO)膜过程临界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SA)、腐殖酸(HA)及二氧化硅(SiO2)污染时FO膜临界通量值分别为29.32, 46.35和32.17 L/(m2?h);随Ca2+浓度由0 mmol/L增大至10 mmol/L,SA污染下FO膜的临界通量由29.22 L/(m2?h)显著降低至9.48 L/(m2?h),原因为Ca2+与SA分子中的羧基的螯合作用及Ca2+在膜?污染物之间的架桥作用;此外,当膜面流速从5 cm/s增至15 cm/s时,SA-Ca2+污染下的FO膜临界通量由9.48 L/(m2?h)提高至31.59 L/(m2?h),表明改善膜表面湍动有利于提高临界通量,扩大操作通量范围。  相似文献   
2.
均三甲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通常存在于重整重芳烃中,其中均三甲苯与偏三甲苯、邻甲乙苯的分离较为困难。测定了2 kPa下均三甲苯(1)-偏三甲苯(2)、均三甲苯(1)-邻甲乙苯(3)两个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并分别采用NRTL和UNIQUAC活度系数模型对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回归获得二元交互参数,并进行了热力学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在2 kPa下,均三甲苯与邻甲乙苯无法通过普通精馏实现分离。通过对均三甲苯-偏三甲苯-邻甲乙苯体系进行烷基化反应,而后分别采用单塔减压精馏和双塔减压精馏对反应产物的分离进行精馏模拟,得出较优工艺为双塔连续减压精馏,两塔塔板数分别为50,回流比分别为7和8,此时均三甲苯纯度可达98%(质量)。该研究不仅补充了汽液相平衡数据库,也为低压下C9体系的分离工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正辛酸、环己基乙酸和苯甲酸为模型石油酸,采用SEM、X射线能谱和拉曼光谱等手段,分析了相同酸值(2.3 mgKOH/g)下各种石油酸模拟油全浸静态腐蚀实验后的试片和模拟油的形貌和组成,探究了不同类型石油酸的腐蚀特性和相互影响。结果表明:在190℃静态腐蚀实验中,腐蚀速率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环烷酸、芳香酸、脂肪酸;脂肪酸能增大环烷酸、芳香酸的腐蚀速率,脂肪酸和芳香酸对环烷酸的腐蚀性能和产物产生复杂影响;脂肪酸和环烷酸的腐蚀产物不能附着在试片表面,芳香酸的腐蚀产物有含铁氧化物和芳环结构有机物,附着在试片表面,有一定的钝化缓蚀作用;苯甲酸和正辛酸同时存在的腐蚀产物有极性芳香核、脂肪酸盐分散媒介和非极性烃类的胶团结构。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转子连续混炼挤出机与微纳层叠共挤出成型设备制备了聚丙烯/聚酰胺6/碳纳米管(PP/PA6/CNTs)复合材料和原位微纤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万能拉伸试验机及电阻测试仪对其微观结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共混相比,微纳层叠共挤出法使得分散相PA6/CNTs形成了微纤,微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复合膜的动态流变性能,并且增加了基体PP相的结晶度,提高了PA6相的结晶温度,提升了复合膜的结晶性能;当CNTs含量为0.5 %(质量分数,下同)时,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2.17 MPa和857.82 %,体积电阻率(R)下降到104 Ω·cm,综合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5.
戴文华  辛忠 《化工学报》2022,73(8):3586-3596
为了提高Cu/ZrO2催化剂在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中的催化活性,制备了一系列不同Si/Zr的Si-ZrO2载体并负载5%(质量分数)Cu得到了Cu/Si-ZrO2催化剂。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N2物理吸脱附(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氢气程序升温还原(H2-TPR)、二氧化碳程序升温脱附(CO2-TPD)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HRTEM) 的表征。结果表明,Si的掺杂使得Cu/ZrO2体系获得了稳定的晶相,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碱性位点,尤其是中强碱性位点,同时产生了更多的氧空位,促进了CO2的吸附和转化,因此得到了更高活性的催化剂。当Si与Zr的摩尔比为0.2时,在质量空速为6000 ml·g-1·h-1,温度为220℃、压力为3.0 MPa,V(H2)∶V(CO2)=3∶1(体积比)条件下,催化剂的CO2转化率为4.6%,CH3OH选择性为85%。  相似文献   
6.
陈欢  万坤  牛波  张亚运  龙东辉 《化工进展》2022,41(3):1453-1469
塑料对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大规模生产和不恰当的处置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通过化学回收和化学升级再造的方法将废弃塑料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是实现塑料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本综述总结了近年来废弃塑料的回收现状和化学升级再造的途径,包括催化热解、化学解聚、催化氢解、光催化、化学氧化等,着重探讨了反应条件对于产物分布和产率的影响、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及反应机理等。针对目前存在的反应条件严苛、催化剂成本高且重复利用性差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包括优化工艺条件、弄清催化剂失活机理和开发价格低廉的高效催化剂,有望进一步实现废塑料资源化利用的工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鲍博  史嘉威  冯嘉  杨再雍  彭宝亮  赵双良 《石油学报》2022,43(3):432-442+452
实现老油田和非常规油田提高采收率评价方法的创新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程价值。微流控技术可以复现油藏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并且原位观测微米、纳米级孔隙结构中油藏流体和驱替相流体的流动和相变过程。与传统岩心驱替实验评价方法相比,微流控技术同时具有实时可视化、受限尺度小、样品消耗量少和测量时间短等优点,使之逐步成为研究和筛选驱替剂的有效评价技术方法。得益于优异的界面活性,表面活性剂已成为化学驱中备受关注的一种驱替物质。通过对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表面活性剂驱油的最新实验研究进行调研,详细介绍了微流控技术研究表面活性剂强化驱油的系统组成,重点分析了表面活性剂乳化体系驱油机理和表面活性剂非乳化体系驱油机理。在表面活性剂乳化驱油体系中,针对不同油藏类型分析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包括微乳液体系的驱油机理和乳状液体系的驱油机理。在表面活性剂非乳化驱油体系中,详细分析了传统表面活性剂和生物表面活性剂以非乳化作用强化驱油的机理,并对微流控技术在油气田开发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9.
黄晟青  张杰  李明  顾全 《机械设计》2021,38(5):138-144
为将在线评论中用户体验信息准确应用于产品迭代设计中,从分离视角综合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构建了一个用户需求挖掘模型.通过归纳面向用户分离的语法结构与候选词集,提取消费-使用角色分离的评论,应用概率主题模型(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LDA)对分类语料库进行主题提取,解析并获得产品设计迭代决策的关键信息.通过对4组不同品牌的老年人智能腕表在线评论进行实证分析,快速获取了用户反馈中4组产品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及目标产品4项缺陷,通过对比分析,对目标产品迭代方向进行定位.该框架下的LDA挖掘方法克服了传统词频统计方法噪声较大的缺陷,提高了在线评论中挖掘用户体验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产品开发人员提供参考,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0.
细颗粒粉体下料时受气固流体力学作用在料仓出口附近形成逆压力梯度,使得粉体下料流率实验值远低于理论预测值。而且该压力梯度力直接测量较困难,对模型修正和发展提出了挑战。以玻璃微珠、流化催化裂化(FCC)催化剂颗粒、褐煤和聚氯乙烯(PVC)颗粒为实验材料,首先开展粉体静力学与动力学测试,借助休止角(AOR)、豪斯纳比(HR)和卡尔流动指数(CFI)多个粉体流动性判据综合分析不同粉体的流动特性;在分析粉体料仓出口附近气固流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Jenike流动与不流动判据,将作用在细颗粒粉体上的逆压力梯度力引入到拱应力平衡方程;进一步,提出了利用迭代算法获得逆压力梯度力的方法,实现了对逆压力梯度力与粉体料仓下料流率的预测。建立的粉体下料流率模型考虑了气固流体动力学作用对粉体下料流动的影响,有效改善了传统模型对细粉体流率预测偏高的问题,模型预测偏差从60%以上降低至±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