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12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74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58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2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开放式住宅区人车矛盾不断加剧。文章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空间句法分析,以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区为例,研究其内部交通状况并总结其优势与不足,为优化开放式住区内部交通提出策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文章针对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学生宿舍的舒适度状况展开调查,以实测数据为参考基础进行舒适度模拟计算,并开展现场调查走访,期望能为对学校宿舍热工状况的改善提供理论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带窗洞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中窗下墙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该文对两个带不同高度窗下墙的两层预制剪力墙试件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带窗下墙预制剪力墙结构的精细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试验结果分析揭示了窗下墙对带开洞预制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两试件在初始受力阶段,窗下墙与下层连梁作为一根整体连梁共同工作,此后二者逐渐脱开,形成两根并列布置的双连梁;两试件的破坏形态均为墙肢根部和双连梁两端形成塑性铰,最终塑性铰区混凝土被压碎;窗下墙较高的试件W-2承载力和初始刚度均大于W-1,延性和耗能能力则小于W-1;预制剪力墙构件中的窗下墙可显著提高该类构件的刚度、承载力和耗能能力,对带窗下墙的预制剪力墙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应对窗下墙予以考虑。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夜生活作为评价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新指标逐渐受到关注,针对此现象,文章借助微博位置大数据,以情绪与活动类型为切入点,研究合肥城区夜生活空间分布特点。研究发现,以老城区为向心性聚集的情绪高值区和网络层级结构呈现的活动类型空间,使城市夜生活空间聚集与扩散状态并存,形成跳跃式增长特点。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5)
文章主要以一款针对出国打工者的手机应用程序的设计过程,阐述针对出国打工者的手机应用视觉设计。首先介绍手机应用程序界面开发设计的基本原则,其次对出国打工者的生活环境及他们对手机应用的需求进行分析,通过调查了解出国打工者对中文应用程序的庞大需求并提出解决办法,希望最终开发出适合出国打工者的手机应用程序。  相似文献   
7.
吴永发 《安徽建筑》2003,10(4):12-17
建筑新浪潮———青年建筑师专栏ANHUIARCHITECTURE建筑新浪潮———青年建筑师专栏ANHUIARCHITECTURE建筑新浪潮———青年建筑师专栏ANHUIARCHITECTURE建筑新浪潮———青年建筑师专栏ANHUIARCHITECTURE建筑新浪潮———青年建筑师专栏ANHUIARCHITECTURE建筑新浪潮———青年  相似文献   
8.
合肥市"城中村"改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鹏  徐晓燕  汪路 《建筑学报》2004,(11):23-26
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发达的城市中出现了“城中村”,它就象是一个长在城市肌体中的毒瘤,影响着城市形态、城市开发建设和社会治安等方面。本文结合合肥市“文明村”的改造方案,从效益、形态、场所三方面对“城中村”的改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薇 《工业建筑》2003,33(7):47-49,88
更新、发展适应特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是全球化趋势下解决地域性问题的有效方法。从国内外生态建筑的成功典例上 ,说明了运用多层次的技术观念 ,赋予新世纪传统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来推动新的建筑艺术的创造 ,发扬地域文化  相似文献   
10.
王健 《安徽建筑》2004,11(1):30-31
随着我国住宅商品化的不断深入,各种建筑思潮纷纷登陆中国。本文通过对“新城市主义”提出的背景和理论体系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中国实情,讨论“新城市主义”对于中国住宅建设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