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面对中国现状建筑设计领域的喜好自我凸显的趋势,设计者试图回归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态度,即"零建筑",通过建筑"无"的消解来达到场所精神的圆满和"有"的状态。项目名称:仁恒观棠社区交流中心项目地点:江苏苏州建筑面积:241m2(地上)1328m2(地下)业主:仁恒地产(苏州)有限公司萨特的存在主义中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就是由于存在才去寻找自我的本质。在浩瀚无边的宇宙中,人就如同一粒尘埃,正是我们的祖先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包括城市时刻在以中国质朴而宏观的宇宙观和哲 相似文献
3.
金庸小说以"有""无"哲学观念为落脚点,通过对武功的从无到有、武功的从有到无和武功的有无相生等三个方面,对道家的"有""无"观念进行了文学演绎。其文化意蕴体现在厚积薄发、天人合一,折射出道家的辩证思想,以及独特的艺术境界。从"有""无"哲学观念出发解读金庸小说,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4.
对燃料型干式减压蒸馏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探索了减三线取热量与优化操作的关系,提出了洗涤段脱过热的观点,对洗涤段无填料操作进行了初步工业试验,找出了抽空系统工作蒸汽压力与吸入温度对塔顶真空度影响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9)
该文以当代设计中"有"与"无"的美学辩证思想为研究对象,从审美意蕴、协调统一、以人为本三个方面分别对设计中"有"与"无"的美学思想进行阐析,以老子"有"与"无"的辩证思想看待当代艺术设计的创作、深层次剖析设计美学中存在的哲学辩证思想为目的,旨在丰富当代设计学术文库,促进当代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9):233-234
以王弼本《老子》为底本,以楚简本、帛书本为参照,探究得出"有"和"无"的关系应是并列、相生,"有"不能凌驾于"无"之上,"无"也不能凌驾于"有"之上,二者更不等同于"道"。王弼所注通行本的部分段落将《老子》中的"无"看作"有"的更高层面,甚至是道体本原,究其原因,应是版本整理者受不同时期流行学说影响进行了改动。 相似文献
7.
8.
比较来看,存在就是道,也就是无,是本体,其运行机制在于对立统一的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变化。无借助有经变化而生成具体的事物,具体事物因包含有无两个矛盾方面而表现出主体的性质。一切的存在物的存在方式都是借助其反面而自我存在。 相似文献
9.
马建忠认为“有““无“是约指代字、同动字、无属动字、助动字以及决辞.实际上“有““无“只能是同动字,不能是约指代字,无属动字、助动字和决辞只是同动字“有““无“的用法归类. 相似文献
10.
无是个本源性的、基础性的元哲学问题 ,“无”是人类的最终极的挑战 ,是每个人乃至可能是人类所不可逃脱的“终极命运”。它是人类的“终极关怀”的起点。西方传统文化将存在与无截然二分 ,将无排除在存在之外 ,在思无的方法上将无当成一个对象来思。而现代西方哲学 ,尤其是海德格尔哲学 ,则将存在和无相内在包含、互相依赖、互为根据 ,认为无就是存在的最基本的结构 ,存在和无相反相成、互由对方显现自身、互以对方为自身的结构。由此引发出西方现代哲学的根本性变革因素 :时间性 !这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问题。无是时间意识得以成立的基本要素 ,取消了无 ,也就取消了时间意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