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5篇 |
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15篇 |
综合类 | 38篇 |
化学工业 | 2篇 |
金属工艺 | 2篇 |
机械仪表 | 1篇 |
建筑科学 | 17篇 |
矿业工程 | 1篇 |
能源动力 | 19篇 |
轻工业 | 1篇 |
水利工程 | 216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4篇 |
自动化技术 | 1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3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7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结构抗震消能控制的试验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改善高层剪力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根据结构控制的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剪力墙—沿竖向消能的带竖缝剪力墙。首先,进行了竖缝处消能装置的剪切—摩擦试验,研究了这种消能装置的受力机理和消能机理,给出了荷载—位移骨架曲线的理论计算方法。其次,进行了带有此消能装置的一层带竖缝剪力墙和普通实体墙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比研究了这两类剪力墙的破坏机理和滞回特性,试验表明这种新型消能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接着,讨论了这种剪力墙的消能计算方法。最后,介绍了消能剪力墙的一个工程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减震和隔震在结构抗震中的一般原理与传统的消极抗震方法相比之下的优点以及隔震结构设计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3.
涡流式竖井溢洪道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阮莉 《云南工业大学学报》1997,13(3):24-29
近几年国内许多单位开展了溢洪道内消能工的研究,内容包括孔板消能工、空腔消能工、阶梯消能工、同轴反向内消能工、单向涡旋内消能工等.对涡流式竖井消能工的研究也比较集中,其所具有的良好的水力特性和消能效果受到工程界的重视.传统的泄流方式在高水头、大流量、高流速运行条件下,会受到空化空蚀及流动失稳等问题的困扰,修建涡流式竖井泄洪洞是解决上述难点的有效方法之一.由于它的综合消能率在50%以上,能有效地降低洞内流速,因而选用涡流式竖井溢洪道不失为将导流洞改建成泄洪洞或单独修建泄洪洞的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不同水头水流混合以后的消能问题,结合天津经济开发区东排明渠实际工程的设计,提出了一种解决该类问题的计算模式和当量水头的概念。采用这种方法可以更接近实际情况,节省工程造价,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参考。对于更大型的工程,建议通过水力试验确定。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游防浪林消能效益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类型林带结构进行了风浪观测消浪试验,测出了可靠数据,进行了质量评估,并加以分析.为选择防浪林优化模式、提高消能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宽尾墩应用于浆砌石挑流消能溢流坝-坡帖水电站溢流坝,在国内为首例,试验研究和工程运行实践表明:合理地布置宽尾墩,可由较简单的设施获得良好的消能防冲效果。介绍坡帖水电站溢流坝应用宽尾墩的研究成果,并作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蓄水闸闸下无水闸门突然开启始流情况消能问题,至今未能解决。本文根据实验观测,认为当闸下无水闸门突然开启时,消力池后海漫水平段上水流现象,为自由宽顶堰流,从而建立了考虑始流情况时消力池设计计算方法。 本文还运用相似原理,根据典型水闸消力池设计计算成果按相似比推求实际蓄水闸所需的消力池深。从而使考虑始流情况的消力池设计计算大为简化。 相似文献
9.
新型消能工较好的利用了水力学基本原理,取得了很好的消能效果,宽尾墩+阶梯溢流坝+消力池消能即是现阶段表孔溢洪道消能常采用的形式之一。研究了在河道地形受限条件下,底孔不同挑坎形式对消能效果、水力衔接及工程下游河道冲刷情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大风口水库溢洪道现状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揭露了问题产生原因,通过大量的理论分析及计算,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加固方案,解决了工程实际困难,消除了溢洪道的安全隐患。同时在控制溢洪道泄槽段弯道处的水流流态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