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0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56篇
电工技术   12篇
综合类   175篇
化学工业   27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21篇
建筑科学   318篇
矿业工程   181篇
能源动力   14篇
轻工业   7篇
水利工程   113篇
石油天然气   569篇
武器工业   16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89篇
冶金工业   18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2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波阻抗反演是储层预测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线性地震波阻抗反演方法求解精度依赖于初始地质模型,而完全非线性方法可望得到高精度求解结果。有鉴于此,首先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因果卷积、膨胀卷积和残差块构建一个时域卷积神经网络(TCN),以建立地震数据与波阻抗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然后通过该网络对样本进行训练得到反演映射模型,进一步将地震数据输入该模型得到地震波阻抗。正演数据及实际数据测试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实现了地震数据到地震波阻抗间的映射,为地震波阻抗反演提供了具有并行计算能力和自适应结构的智能化方法,并在港2025区块砂泥岩储层预测中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
田庄烨 《江苏建筑》2021,(2):71-73,83
1994年Northridge地震和2001年Nisqually地震时,由于向斜基底对地震波的聚焦效应,造成了异常的破坏情况.文章介绍了基底界面的几何形状、沉积物速度和基底地形的深度对聚焦效应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在无限介质中,一是当盆地的几何形状为圆弧时,聚焦效应随着沉积物波速的增大而减弱.并且在固定弦长下,聚焦效应随着曲率半径的增大而减弱.二是当盆地的几何形状为半椭圆时,聚焦的焦点在一定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3.
采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的拱坝-库水-淤沙-地基耦合模型,分别以人工合成地震波水平记录计算输入的单向及双向地震波,改变激励方向,分析了坝体、坝基的位移及应力响应。结果表明,双向输入地震波下,拱坝体系各监测点的位移和应力响应明显大于单向输入时的情况,同时,位移和应力的最大值与激励角度有关,最不利输入角度处于-40°~-90°之间。  相似文献   
4.
董蕊静 《中州煤炭》2021,(10):149-153,160
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地震数据体越来越大,相应的地震波初至拾取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因此,地震波初至自动拾取是地震波初至拾取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但当地震资料信噪比较低时,仅依靠目前现有的某种单一算法完全实现地震波初至高效高精度的拾取基本不能实现,对自动拾取结果的修正是必需进行的一项工作。基于此,使用无需手动逐炮修改的基于速度模型约束地震波初至修正方法解决该问题。该方法在地震波初至自动拾取的基础上反演速度模型,再使用该模型正演的理论初至时间对自动拾取的初至时间进行约束并自适应修正,通过多次约束修正后得到理想的地震波初至时间。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的地震波初至拾取,取得了理想的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形态上看,自然界存在平坦、凸起和凹陷3种常见的地形及场地条件,而河谷场地是一种常见的凹陷地形,且在河谷场地修建了大量工程(如土石坝、桥梁等)。实际震害调查表明地形及场地条件对地震灾害影响很大。针对河谷场地地震波传播解析模型及放大效应,全面总结了笔者及其课题组长期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1)提出了近源地形与场地效应的概念,用线源柱面SH波模拟入射地震波,平面波是其远场入射的特例,构造了线源柱面SH波自由场,定义了近源激励下的放大因子,实现了入射波波前弯曲及其地形放大效应,为其它地形和场地引起的近源放大效应研究开启了新的可能。(2)构建了非对称V形河谷地震波传播解析模型,包括亥姆霍兹运动方程、河谷表面自由边界条件及虚拟辅助边界应力与位移连续条件,提出了区域分解与区域匹配分两步走的策略,首先将整个区域分解成3个符合极坐标系的子区域,在子区域中对运动方程进行求解获得相应的波场(含有未知系数),然后将各个子区域的波场在边界进行匹配,利用边界条件求解未知系数,从而获得整个区域的波场解答以及柱面SH波的二维散射规律,揭示了非对称V形河谷的差异放大效应,这将对建在非对称V形河谷上的长大跨度工程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3)U形河谷在地球表面是普遍存在的,由于缺少实际地震记录和理论研究,U形河谷的地形放大效应仍然未知。构建了U形河谷解析模型,本质上也就是亥姆霍兹方程的边值问题,并得到了这个问题的波函数级数解,发现了U形河谷谷底对地震波的异常放大现象,改变了学术界以往认为凹陷地形底部地震动一定会衰减的不全面认识,并被用来解释中世纪暖期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大量山体落石与滑坡现象。(4)河谷常有沉积物(覆盖层),覆盖层将进一步加剧地震放大效应。构建了线源柱面SH波半圆形沉积谷解析模型,并给出了其解析级数解,发现覆盖层对地震波有明显的放大效应,且覆盖层阻尼比较小时剧烈放大,这将加剧工程结构的破坏。最后,考虑河谷场地地震放大效应进行河谷两侧边坡地震稳定性分析,及土石坝地震反应分析与坝坡地震稳定性分析,认为河谷场地地震放大效应对边坡工程与土石坝工程抗震分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完全匹配层边界条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减少实际应用带来的额外存储量以及提升计算速度,另一个是如何提升匹配层的吸收效果。对于第一个问题发展了多种非分裂形式,本文采用一种直接对波场进行变换的新型非分裂方法,相比卷积完全匹配层具有不改变方程的形式以及易于实现等优势。对于如何进一步提升完全匹配层吸收效果,没有太大的进展。这是因为离散差异使匹配层的吸收问题更为复杂,一般采取增加匹配层层数的措施缩小离散差,但是又会导致计算量和存储量的增加。本文以在不增加匹配层层数以及不减小理论误差的情况下减小离散差异所带来的虚假反射为目的,分析传统的衰减因子,研究匹配层的吸收机理,设计新的衰减因子,以提高完全匹配层的吸收性能。新衰减因子能够进一步削弱虚假反射振幅,在匹配层层数为5~20层时,对应的边界反射振幅只有改进前的40%~80%。  相似文献   
7.
某地下实验厅采用上、下层同时爆破开挖,最后进行贯通的开挖施工方案。采用现场爆破试验监测的手段,研究了上层水平钻孔爆破开挖时下层围岩的质点峰值振动速度及频率特性,分析了上层爆破开挖对下层围岩动力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地下洞室上层水平钻孔爆破开挖时,爆炸地震波能量主要向下层岩体传播,致使下层洞室顶拱处的振动速度大于上层底板相同距离处的振动速度;爆破振动主要以剪切波(SV波)的形式向下层岩体传播,下层洞室围岩在平行于炮孔纵轴向(实验厅纵轴向)方向上的振动速度最大;由于上层的爆破振动以体波的形式在岩体内向下层传播,下层围岩的振动频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准确理解地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的动力响应及失稳特征,可以为边坡抗震设计及稳定性分析方法提供依据。为了探讨不同类型地震荷载作用下堆积体边坡的失稳特征及动力响应,该文开展室内振动台模型试验。分析不同加载波形条件下边坡失稳特征以及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相对高程、无量纲加速度幅值和频率参数的变化规律。探讨堆积体边坡的典型失稳特征和相关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正弦波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沿相对高程增长而变化较小;汶川清平波和El-Centro波作用下边坡加速度放大系数沿边坡相对高程呈较明显增大趋势。无量纲参数对放大系数影响较弱。当振动荷载达到边坡破坏的临界荷载时,边坡在短时间内即出现失稳破坏,破坏具有突发性,失稳模式具有典型的震裂-溃散型滑坡模式。在地震动力荷载作用下边坡位移变形可分为两个典型阶段:微变形阶段和急速上升大变形阶段。就该文3种波而言,在相同波峰幅值条件下,相同持续时间内正弦波所携带的总能量最大,最易使边坡失稳。  相似文献   
9.
杨春 《结构工程师》2020,36(3):35-39
回顾了四种经典的隔震支座等效线性化模型及其适用范围。使用参数识别算法建立了基于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合成人工地震波的铅芯橡胶支座等效线性化模型,并用桥梁隔震算例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预测合成人工地震波以及天然地震波作用下的铅芯橡胶支座水平位移均有较高的准确性;等效线性化模型不仅与支座的力学参数有关,还受地震波加速度反应谱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土工基础》2020,(2):254-257
岩溶隧道勘察难度大,施工风险极高,能否准确地探测岩溶的分布特征直接关系到施工的成败。地震波跨孔CT操作简便、分辨率高、准确性好,但在海域还没有工程先例。以大连某海域岩溶勘察为例,介绍了地震波跨孔CT层析成像的原理、工作方法及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跨孔地震波CT层析成像技术在海域岩溶勘察中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